- 行走在鑒定緘賞之間
- 王大鳴
- 2828字
- 2020-04-22 16:11:08
解讀高古玉器就像喝工夫茶
紅山文化玉器的收藏,有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輕易觸碰,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其中的門道太深奧、水也太深,想在這個門類上有所建樹很難。
的確是這樣,相比起商、周、戰(zhàn)、漢乃至明、清時期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表面的工藝痕跡過于簡單,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構成那個時代的斷代標志。反觀同屬史前的良渚文化玉器,器形上保存著帶有粗細變化的陰線、復雜的紋飾設計、鏤空工藝,還有非常詭秘、難于理解的圖案,這些強烈而鮮明的時代特征都足以構成一種標志性的鑒定因素。而紅山文化除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造型使用了陰線以外,其余的主要工藝只有“磨”而沒有“琢”。譬如收藏價值很高的那件龍形玦(即俗稱的“C”形龍),假如把真品與仿品放在一起,相信絕大部分玉器收藏者很難看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標志性因素不明顯,就是收藏紅山文化玉器的水之深處。
紅山文化玉器的最早出土時間,大概總要有百年以上。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北洋時期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胞弟徐世章先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捐獻的豬形玦(俗稱“玉豬龍”),這是件典型的老熟坑,從表面的包漿上看,出土時間距今至少也要在一二百年,甚至更早??墒羌t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在20世紀50年代“紅山文化”這一考古命名確立之前,收藏界都含糊其詞地把這路出土玉器劃歸在“老三代”之中,甚至有人斷代為夏代的玉器,沒有任何有關的課題研究成果發(fā)表。盡管“紅山文化”已經(jīng)在20世紀中期形成了一個考古學時代,但是作為考古發(fā)掘品的玉器,其中所包含的很多問題至今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譬如紅山文化玉器上都有的穿孔,這穿孔是干什么用的?所有的書都以為是佩掛拴繩的系孔,實際大概未必如此;再有,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形勾云器究竟代表著、寓意著什么;等等。這些功能性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那么對于這一時期器物學的深入研究或者玉器的真?zhèn)闻袛?,都是無源之水,這就是“太深奧”的地方。對于一個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紅山玉器收藏者來說,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是不能馬上得以解決,這是正常的,一輩子能把一個問題搞清楚,就已經(jīng)很專業(yè)了;假如一般水平的人,只是跟風收藏紅山玉器,壓根就沒有通過觀察而形成疑問的欲望,那么就不應該躐等這一時期的玉器,因為心靜不下來、修養(yǎng)不夠,沒法玩兒——恕我直言。
紅山文化玉器真正受到收藏界的重視和追捧,應該是從1996年開始的。當時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在1996年11月以253萬元的天價,成功拍賣了一件并不被當時收藏界普遍認識、了解的紅山文化玉龍形玦(圖1);在之后的2000年12月,又以264萬元的更高一些的價格,拍出了另一件紅山文化代表器豬形玦(圖3)。這兩次成功的拍賣震動了古玉收藏、投資界眾多的“大鱷”,人們開始如夢方醒,暫時放下手邊俯仰皆是的清中期白玉子料雕件,仔細審視一下這種簡單到極致的史前老玉器,竟然那么貴重、那樣受到海外收藏者青睞。對比一下清中期乾隆工白玉子料雕件,果然發(fā)現(xiàn)其中的收藏價值所在:清中期玉器再好、再貴重,只要有錢,隨時都可以買到;而紅山文化玉器就是那么一塊兒地方出土那么一點兒東西(超出現(xiàn)在已經(jīng)公認的紅山文化玉器出土地,其他紅山文化地域出土的玉器現(xiàn)在還是不認),除去考古挖掘品歸國家機構收藏以外,可以用于交易的老熟坑傳世品非常罕見,說是達到萬里無一的比例并不夸張。對于這個稀有的存世量來說,錢就顯得不那么值錢了,就算有了大把的鈔票,可是缺少緣分,大概連摸一下真品的機會都沒有。于是收藏界立即刮起了一股傾力收藏和交易紅山文化古玉的旋風,有資金“大鱷”沖鋒在前,一些民間收藏愛好者紛紛跟風,形成一個強大的紅山文化玉器收藏方陣。遺憾的是,當時絕大多數(shù)的收藏者對紅山文化玉器并不了解,他們把搜集的目光只聚焦在龍形玦、豬形玦這兩種天價器形之上,而忽略了更多的而且是很容易獲取的收藏機會。他們不知道,紅山文化的玉器絕不止這兩種,還有數(shù)量雖說不多但是了解、收藏的人更少的其他器形,譬如玉璧、玉鸮、玉工具等。其中玉璧的數(shù)量相對多一些,又由于造型過于簡單,只是一個薄薄的玉片兒,所以沒有人重視,價位也較低,這才是收藏真紅山文化玉器的絕好機會。而那些跟風的人只能人云亦云地跟在風頭后面瞎吆喝,他們甚至連紅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都搞不清楚,贗品全都是為他們這種人準備的。

圖1 紅山文化 龍形玦(拍賣品)

圖3 紅山文化 豬形玦(拍賣品)
從既有的價格記錄上看,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玉器價格最高的就是北京瀚海拍賣公司分別于1996年和2000年拍出的龍形玦和豬形玦。需要說明的是,這兩件拍品都屬于紅山文化玉器中的極精品,即使與國家機構所藏的精品相比也毫不遜色,而更多普通的龍形玦和豬形玦,無論從造型、玉質(zhì)還是加工工藝上,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上面的圖片對比,看到大型拍賣會上的百萬級拍品與實際收藏的藏品是兩個等級完全不同的同名藏品。如果只對紅山文化感興趣,并且真想收藏紅山文化玉器,你就應該著眼于圖2、圖4這樣等級品貌的藏品??梢赃@樣斷定,在一般交易中,圖1、圖3這樣的藏品,不管貴賤,都沒有真品出現(xiàn)的可能。

圖2 紅山文化 龍形玦(林利攝影)

圖4 紅山文化 豬形玦(林利攝影)
紅山文化玉器除了上面的兩種玦形器以外,比較重要而常見的就是肖生形器,具體說就是鸮鳥。
紅山文化的玉鸮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造型,前面的龍形玦、豬形玦多少還帶有一些畫符之嫌,這兩種肖生動物都是經(jīng)過了變形后的造型,所憑借的,不過是工匠的想象力,誰也說不清楚腦袋、眼睛、耳朵的標準樣子是什么,所以同一題材造型各異,無所謂對或者不對。而鸮鳥的造型則不同,紅山文化玉鸮極少見到靜態(tài)的寫生,基本上都是展翅飛翔狀態(tài)下的造型,同時在造型中羼入了帶有高度抽象的因素,使最常見到的靜態(tài)立姿鸮鳥呈扁平化展現(xiàn)(圖5)。這種抽象的造型藝術被殷商玉器所繼承,并彰顯得更加強烈、有增無減(圖6),西周以后便不復出現(xiàn)。唐代以后的肖生類玉造型,都是靜態(tài)的圓雕(圖7),即使是一只處于飛翔狀態(tài)的鳥,也沒有任何動感可言,最多是一個飛鳥的標本。這樣的玉器造型一眼就能看明白,可是明白之后呢?再看第二眼的興趣就未必會有了。

圖5 紅山文化 飛翔狀態(tài)的鸮鳥(林利攝影)

圖6 殷商 飛翔狀態(tài)的燕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7 宋 靜態(tài)圓雕白玉鵝
這里介紹一件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鸮(圖8)。從整體上分析,當時玉匠設計者的著眼點所抓捕的,就是鸮鳥正在飛翔狀態(tài)下瞬間的造型,里面融入了復雜的抽象因素,鸮鳥平展的羽翼由復雜的寫實經(jīng)過高度的概括提煉后,抽象為簡單的“”線條,鸮鳥的兩只眼睛安排在頂端,呈橫向的水滴形(圖9),這樣就不會破壞鸮鳥飛翔的俯視造型。不管對這只鸮鳥的觀察是俯視還是仰視,都能看見尾羽,所以在玉件的最底部,磨出瓦溝紋作為尾羽(圖10)。

圖8 紅山文化 玉鸮(正、背)

圖9 紅山文化 玉鸮水滴眼

圖10 紅山文化 玉鸮瓦溝紋
這件玉鸮真正好玩兒的地方,就在于玉件本身攜帶有很多未知的信息,解讀它就像喝功夫茶一樣,沉下心來慢慢地啜、悠悠地品,一點一點地揭開上面的未知,就會越來越感到玉器魅力的無窮。這里僅從造型、鉆孔和沁色這三個方面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