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049鳳凰計劃
- 星辰大海之路
- 瘋之力
- 3025字
- 2019-07-19 19:30:00
楊辰道回家之后,并沒有馬上開始編寫戰網程序,而是先查看了他收集到NASA的信息。
隨著收集到的信息越來越多,NASA最近幾年的動作也在他眼里變得清晰起來。通過分析這些信息,有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匯引起了他的注意——“鳳凰計劃”。
鳳凰計劃上一世他也聽說過,而且他知道,這一計劃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SETI——地外文明搜尋計劃。
簡單來說,對于一個具備基本天文知識的人來說,都不大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孤島。而且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都開始相信外星文明必定存在。
于是二戰以后,搜尋地外文明開始從最初一個異想天開的科學幻想,變成一個越來越嚴肅的科研課題。在這方面的探索,以SETI計劃最為出名。
1960年,康乃爾大學的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利用位于西維吉尼亞的射電望遠鏡,第一個開始了這種地外文明搜尋實驗,德雷克把自己的這個實驗稱之為“奧茲瑪計劃”。這一名字來源于《綠野仙蹤》里的奧茲國里的奧茲瑪公主,德雷克希望通過自己的這個實驗,聽到另一個世界的聲音。
他的想法很簡單。現代人類文明就在不停地向外發出電磁波信號,比如地面的電視臺,就將電視信號向太空中發射,然后通過太空中的衛星再次中轉,把信號傳到地球的另一面,如此一來才實現了全球轉播。
況且我們向外發出的電磁波,不止電視信號一種,所以可以簡單的認為,整個地球就是一個電磁波輻射源。同理,如果有一個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程度差不多,那么他們的星球就也會是一個電磁波輻射源。
當然,這種無意中發出的電磁波信號會很微弱,遠了自然什么也聽不到。不過也許還會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對方主動發射對外的聯絡信號,那就不一樣了。這就相當于人家主動向周圍的鄰居打招呼,而德雷克的“奧茲瑪計劃”就是想在太空中找一找,看看周圍有沒有“鄰居”向我們地球打招呼。
不過,“奧茲瑪計劃”失敗了,德雷克什么也沒聽到,但這不能證明這種可能性不存在,而且德雷克覺得什么都沒“聽”到的原因是自己的射電望遠鏡靈敏度不行,他需要更大的望遠鏡。于是他開始游說美國政府,給他更大的望遠鏡。在這方面,德雷克不是唯一的聲音,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了他的陣營。
一旦與地外文明接觸,甚至不用接觸,只要證實地外文明的存在,都可能對人類文明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在這批科學家的影響下,世界幾個大國的政府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美國政府動作最快,他們開始找地方建造更大的望遠鏡。
最后選中的地方就是南美洲波多黎各島,那里是美國的屬地,而且遠離現代社會,電磁干擾非常小。最妙的是波多黎各島上有一個巨大的死火山口,利用這個地形可以省不少力。
于是,“奧茲瑪計劃”失敗十多年后,1974年,一臺直徑350米的大家伙出現了,這是名為阿雷西博的超級射電望遠鏡,在我們的FAST建成之前的四十年間里,阿雷西博一直是人類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面積足有十個足球場大,對接收電磁波的靈敏度也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論上它能接受到月球表面的手機信號。
阿雷西博從建成的那一天開始,一直由康奈乃大學管理,它是德雷克等科學家的新武器。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地外文明搜尋活動開始了,這就是SETI計劃。
該計前后持續了二十年,十幾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參予其中。NASA也是SETI計劃的主要參予者,在后來NASA發射的旅行者飛船上,還攜帶了德雷克夫婦設計的鍍金鋁盤,上面刻有人類的問候信息,并且錄制了地球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和人類的音樂,其中還有我們華夏的樂曲《高山流水》。
不過這場持續二十年的搜尋活動,依然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阿雷西博望遠鏡雖然夠大,但卻有一大缺陷,它直接架在火山口上沒有轉動。這樣一來,它的搜尋范圍就被限制了,只能隨地球的自轉而掃描天球上一個窄窄的圓環。
窄環里沒有,不代表窄環外面沒有,雖然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參予SETI計劃的科學家卻也因此而分裂成兩派。
一派認為阿雷西博二十年的巡天監聽就是一個抽樣調查。這就就好比是一個裝有上萬個乒乓球的大紙箱子,里面的白色乒乓球多些,黑色乒乓球少些,黑球的數量大概是白球的十分之一。理論上我們伸手進去隨便抓一百個乒乓球出來,應該也能抓到幾個黑球,但現在的結果卻是一個都沒有。
很顯然我們抓錯地方了,也許黑球全在紙箱的左邊,而阿雷西博的二十年巡天監聽,相當于把手伸進了紙箱的右邊,自然抓不到黑球。
持有這種觀點的科學家還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可能存在某種我們人類還沒有意識到的危險,外星文明不會主動對外聯絡。后來我國的科幻小說作家大劉,還以此為藍本創作了一本風靡全球的科幻小說——《三體》。
這一派科學家認為,很可能這種電磁波監聽方式,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于是開始退出SETI計劃。
另一派人數要少些,他們不愿承認失敗,而且技術的發展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依靠計算機技術,小型的射電望遠鏡能形成協同運作的陣列,如果數量足夠多,效果甚至比阿雷西博還好。
這一派科學家仍以德雷克為首,從事地外文明搜尋工作三十多年,德雷克已經老了,不過卻是越老心智越堅。他一直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只是沒找對方向而已,他也堅信這種電磁波監聽活動一定會有所收獲,就像埃及神話里的不死鳥一樣浴火重生。
所以SETI計劃結束后,德雷克又發起了新的地外文明搜尋活動,并以埃及神話中的“不死鳥”為之命名,稱為“不死鳥計劃”,當然這名字翻譯到國內就被翻譯成了“鳳凰計劃”。
依靠之前的經驗積累和最新的天文發現,“鳳凰計劃”的主要監聽目標改為一千多顆距離適中的恒星,它們被認為是有很大可能存在高等生命的恒星系。而且“鳳凰計劃”的監聽工具也不在限于阿雷西博一臺巨型射電望遠鏡,而是開始納入了不少新建的射電望遠鏡陣列。
整個“鳳凰計劃”始于1998年前后,到楊辰道重生前,這個計劃都還沒結束。同時參于“鳳凰計劃”的望遠鏡還越來越多,從早期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投資的“艾倫望遠鏡陣列”,到后來我們的“FAST”,再到楊辰道重生前正在澳大利亞興建的“平方公里陣列”,都與“鳳凰計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楊辰道的記憶中,上一世的“鳳凰計劃”規模浩大,持續的時間也很長,但至少在他重生前卻一直沒什么成果。
當然他也知道,科學研究本來就是這樣,很多事做了未必有成果。對于這種關系人類文明生死存亡的大事,即使暫時沒成果,也因該去做,畢竟做了總比不做好,沒準不經意間的一個發現,就能改寫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
只是他現在有些疑惑的是,在他記憶中,上一世的“鳳凰計劃”啟動初期,NASA并沒有參予進來,但現在卻不一樣了。
按理來說,NASA不參予也更合理一些。現在的時間點,正是“SETI計劃”剛結束沒多久,“鳳凰計劃”剛起動的時候。楊辰道記得很清楚,上一輩子這個時間段,正是德雷克和他的地外文明搜尋活動處于最低谷的時期。持續二十多年的“SETI計劃”成果廖廖,而且這一時期,NASA每年的預算經費也一再被砍。
即沒充足的理論依據,再加上手里沒錢,所以在“鳳凰計劃”起動初期,NASA退了出去倒也合情合理。
但現在不一樣了,從收集到的公開信息,楊辰道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預算還是一樣的緊張,但NASA居然頂著預算壓力,也要加大在“鳳凰計劃”中的投入。
為什么會這樣?他覺得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NASA覺得“鳳凰計劃”很重要!或者說在NASA眼里,出于一些他還不了解的原因,這一世的“鳳凰計劃”比上一世更重要!
楊辰道就在想,“鳳凰計劃”和“SLS提速”,他已經發現了兩個可以相互印證的跡象,這兩個跡象都表明,這個世界與他記憶里的已經有所不同。
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變化,也讓他有了一種的緊迫感。不管怎么樣,他覺得自己應該盡快擁有足夠的實力,以應對這種莫名其妙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