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楊衛國在家里處于被領導的地位,但在楊辰道心里,老爸可一直是個大大的牛人。
他是個鉗工,不過恐怕是全國最頂級的鉗工,五一獎章拿了一大把,首長也是握過他的手、拍過他肩膀的。他平常干的活,也就是在火箭發動機燃燒室里鉆上幾個孔啊,或者焊接一下衛星太陽能電池板什么的。
楊衛國有個外號,叫“數控楊”,說他是“人型數控機床”的意思,而且這外號還是美國人給起的。
話說當年華夏航天為在國際上打響名頭,啟動了“長二捆”火箭對外的商用發射計劃。“長二捆”即長征二號F型捆綁火箭,該型火箭足足比歐美同行便宜一大半的發射費用,打動了美國休斯公司。
休斯公司準備嘗試用我們的火箭,發射他們為澳大利亞制造的兩顆通信衛星。不過對于我們的技術實力,休斯公司還是有點不放心,所以派出了一個技術考查團。
考查團以史密斯為首,他是個眼光毒辣的技術專家。他明白對于液體火箭來說,火箭發動機的噴注器是個非常關鍵的零部件,它的加工精度會直接影響到火箭的整體性能。剛開始史密斯死活不相信我們的噴注器是自己加工的,因為他知道,由于技術封鎖,我們國家跟本不可能獲得加工噴注器所需的特種精密設備。
面對美國人的置疑,楊衛國二話沒說,擼起袖子就上。他只用一臺顯微鏡和一臺手工鉆床,就在史密斯眼皮子底下做現場加工。這種人手加工航天精密零件的作法,差點讓史密斯驚掉了下巴。
但事實永遠勝于雄辯,當只有拇指大小的鈦合金零件放在史密斯手心里時,他驚呆了!透過顯微鏡,史密斯看到了400組斜角對稱、直經只有0.15毫米的小孔,密密麻麻、卻又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工件上,簡直像是個精美的藝術品!史密斯徹底服了,連連稱贊楊衛國,說他比數控機床還歷害,從此“數控楊”的外號不脛而走。
其實楊衛國的文化程度不高,小學都沒畢業,不過正是他們這批文化不高的國之重匠,用一雙巧手,支撐著華夏航天航空工業渡過了最初的限難歲月。即使到現在,像楊衛國這樣的頂級工匠,仍是航天航空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楊衛國在華夏航天界的地位并不低,拿的也是和高級工程師同一級別的工資。
有這樣的老爸,楊辰道其實從小就對航天最感興趣。上輩子他在美國寫代碼的時候,正值埃隆.馬斯克風頭最勁的時期。馬斯克的SpaceX——空間探索公司,還有他的獵鷹9號火箭,甚至他雄心勃勃地火星移民計劃,這些都讓從小就喜歡航天的楊辰道看得熱血沸騰、心癢不己。
楊辰道上輩子之所以沒有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航天,其實還是固有的思維在作怪。小時候他一直覺得,航天是集舉國之力才能推動的龐大項目,而個人作用有限,就像一部龐大機器上的螺絲釘般,可有可無,實在沒有多少存在感。
這有些不太符合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加上初中時他又中了IT牛人傳奇故事的毒,常幻想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般英雄了得,結果腦子一熱,就扎進了計算機的泥潭里,一混就是二十年。
不過后來他去美國工作之后,看到歐美蓬勃興盛的私人航天產業,他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原來私人主導的航天產業還真可以大有作為,像什么SpaceX、藍色起源、山貓、維珍銀河等等,都做得風生水起,這讓他頗后悔當年自己的選擇。
但那時他的人生規跡己定,想跳出從頭再來可不容易,如今重生了,他覺得是不是應該撿起兒時的夢想呢?
這種感覺在他回到家,看到自己臥室里的那臺聯想“奔月2000”個人電腦時,尤為強烈。他都快忘了這臺少年時帶他進入計算機世界的啟蒙電腦,用的還是奔騰二代的芯片,這讓習慣了后世頂級計算機硬件資源的楊辰道深感無力。
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頂級的F1方程式賽車手,現在卻只能開農用拖拉機一樣令人郁悶。他發覺自己掌握的軟件技術至少超越了這個時代二十年,所擅長的人工智能更是徹底成了屠龍之技,毫無用武之地!
沒有足夠快速的AI芯片,沒有海量的存貯數據,就想發展人工智能?這種行為就好比是不要一樓,只建二樓的空中樓閣一樣不可思議。
如今好不容易重活一次,楊辰道覺得有必要為自己的第二人生,做一個切實可行的規劃。
……
就在楊辰道謀劃未來藍圖的同時,在另一個房間里,楊衛國也在重新構建著一家三口的未來,他對妻子開口說道:“云芳,我們全家搬到燕京去怎么樣?”
“怎么了?”蔣云芳有些詫異。
“航一院的謝老想調我過去,航一院準備上一種全新的火箭,長征五號,我這雙手還有點用處,謝老想讓我過去幫幫忙,我也想去看看。”
航一院蔣云芳知道,那是華夏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的研究中心,而如今他們所待的701基地就是航一院的下轄單位。
幾十年前國際形式惡化,華夏的大三線建設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帷幕,701基地就是那時候霍然出現在了蔣云芳的家門口。
她那時還是個只會拖著鼻涕打豬草的農村小姑娘,沒上過學,也沒見過什么世面,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三十公里外的懷遠縣城。
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她,對突然出現的這群外來人感到無比好奇,每天打完豬草,她總會傻傻地站在夕陽里看著他們忙進忙出,701基地就是這樣在她眼前一磚一瓦地壘起來的。
再后來,她長成大姑娘了,漸漸了解到這群外來人都是大科學家,是來這里造火箭和導彈的,那是一種能飛到天外邊去的神奇東西。
雖然她一直搞不明白為什么這大鐵坨子能飛那么高,但她開始在701基地的食堂里幫忙,能幫這些大科學家做做飯什么的,她也會感到與有榮焉。
再后來,她認識了楊衛國,有了兒子楊辰道……現在,要離開這片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了么?
她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首都燕京她也只在電視里見過,只覺得有些陌生、也有些害怕。相比起那種繁華炫目的地方,她還是更喜歡純樸自然的大山,于是有些留戀地說道,“真要離開了?有些舍不得啊!”
“我也舍不得!不過你得考慮考慮我們的孩子。”楊衛國勸道:“陳醫生說了,辰道雖然現在看著好好的,不過腦袋受了這么重的傷,以后可能會有些后遺癥。你也知道,這里的醫療條件不行,但到了燕京就不一樣了,萬一有個什么突發情況……”
接下來的話楊衛國沒有繼續說,但他的意思,蔣云芳聽明白了,于是慌忙不迭地點頭同意。是啊,這里的條件太差,這種腦袋上的毛病基地里的醫療站根本沒辦法治。
前幾天兒子滿臉血污昏迷不醒的樣子,蔣云芳可都還歷歷在目,送往縣醫院的三十公里盤山路,開車足足耗了近一個小時才到,這期間急得讓蔣云芳想死的心都有。
“而且,這次調動也是個機會。”楊衛國繼續勸道:“我覺得,辰道他們這一代人,要讀書才有大出息。像我這樣的手藝人,將來作用不大了……”
“啊?”蔣云芳很是不解,在她眼里丈夫楊衛國可是有大本事的人。雖然文化程度不比自己高多少,但卻能和那些大科學家、大工程師們一起造火箭,簡直太神奇了!
不過她也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楊衛國帶了那么多徒弟,卻不把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只是一個勁兒地讓兒子好好讀書。
“知道嗎?辰道房間里那臺電腦,它的核心零件是個只有兩指寬的小方塊,叫CPU。”楊衛國伸出兩根手指在蔣云芳眼前比劃了一下,繼續道:“然后美國人在這個小方塊里裝進去幾百萬個晶體管。”
“啊?那么多?”蔣云芳覺得不可思議,“好幾百萬呢?怎么可能,哪個啥什么管的,不得是比蚊子腿還細?怎么裝進去的啊?”
楊衛國有些唏噓道:“人手當然不行了,是用機器裝的!我算是看明白了,人是有極限的,但機器沒有!以后像我這樣的靠手藝吃飯的匠人,作用只會越來越小。我兒子沒必要學我的手藝,他應該好好讀書,做個大科學家。”
楊衛國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認知,在他看來,這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耀眼的能人倍出,功成名就的王候將相也不少,但最多也就能各領百年風騷,之后塵歸塵、土歸土,其痕跡基本都會被時間重新掩埋。
而歷史仍在重復,治亂循環依舊,百姓生活也未必更好。直到幾百年前的工業革命轟然到來,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切,都源于相對不那么耀眼的一群人——科學家。
他對妻子說道:“……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辰道成為一名科學家,而不是繼承我的手藝。他也還算爭氣,腦子夠機靈,人很努力。現在,我們有個機會,能讓兒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到燕京去吧,那里是個更大的舞臺,對他也更好!”
兒子就是蔣云芳的全部,這次航一院的調令機會難得,她決定不能再錯過了,于是她慌忙不迭地點頭道:“好!我們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