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FIGURE 人物

復古的魔咒:艾麗薩·韋勒斯坦

如果真的有大提琴魔咒這件事,那么或許艾麗薩·韋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便是擁有它的人。艾麗薩四歲開始學大提琴,六個月后登臺公演,六歲跟隨父母的鋼琴三重奏在美國德州的圓頂藝術節演出,自此她的表演生涯從未間斷過。十三歲與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作處女秀,十五歲登上卡內基音樂廳。她曾經同時在兩所大學里穿行:朱利亞音樂學校與哥倫比亞大學,一邊保持著一年五十場音樂會的演出頻率,一邊咀嚼著生澀苦悶的俄羅斯及東歐歷史,匆忙地在飛機上用手機寫論文。

如今艾麗薩越來越忙,但她的音樂卻自然從容,沒有精心鍛造技術的痕跡。但凡觸碰過樂器的人都能輕易地感受出好技巧與好音樂的區別,在她手中寂靜也可以成為感情。當被問及如何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保持活力時,她說:“我讀很多書,和朋友閑逛,在公園跑步或者練普拉提;我開始學習俄語,聞花香,去旅行;還有,我做的南瓜湯很好喝!”這個回答很有趣。

杜普蕾印象

艾麗薩·韋勒斯坦真正開始吸引國際古典音樂界的目光是在2000年,那年她十八歲:她一口氣贏得艾維里·費雪職業大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入選參加林肯藝術中心室內樂協會的音樂會演出,同時發行EMI首張個人古典音樂大碟。該唱片涵蓋了眾多大提琴作品中的經典旋律,包括:帕格尼尼、德沃夏克、圣-桑、法雅及雅納切克,贏得了評論界的廣泛好評,在其母親、鋼琴家薇薇安·韋勒斯坦的伴奏下,展現了大提琴樂器本身相當經典的氣質,每一首作品異乎尋常地細膩充沛,并帶有不同尋常的創造性理解。艾麗薩的音色十分具有辨識度,明亮卻溫暖,如說話般帶著漂亮的抑揚頓挫。

不過,真正把艾麗薩推上古典樂界風口浪尖的是她2010年與指揮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及柏林愛樂合作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眾所周知,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巴倫博伊姆的亡妻杰奎琳·杜普蕾的代表作。杜普蕾過世后,近四十年來巴倫博伊姆雖然也曾與其他大提琴家合作過此作品,卻從未有女性入選。就這部作品而言,巴倫博伊姆似乎僅信賴一個人:馬友友。成為被巴倫博伊姆選中的女大提琴家,成為繼杜普蕾之后第二個與巴倫博伊姆合作“埃爾加大協”的女性,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令艾麗薩受寵若驚。很快,她被人們拿來與傳奇的杜普蕾相比較,比如艾麗薩演奏時過分夸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略微朝后仰的腦袋,甚至是在高把位演奏時背部的弧度,演出時穿著露肩抹胸的一色長裙禮服等。杜普蕾時常讓人有舞者的錯覺,仿佛她的身體也是樂器本身,有時候她夸張怪異的琴弓運動會畫出優雅的弧線,有些人會質疑這些莫名其妙的多余動作的意義,而愛她的人卻因此而更愛她。在這點上,艾麗薩與她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度。當被問及為什么要這么大幅度地演奏大提琴時,她說:“每次看回放錄像,我自己也很吃驚,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動作。不過一切都是下意識的,自發的,我演奏的時候只是感受音樂本身,至于發生了什么,看起來怎樣,我自己也不清楚。也許我可以這么類比,如果你去參加一場搖滾音樂會,你看見那些搖滾歌手在舞臺上肆意瘋狂的狀態,他們到處上竄下跳,你一定覺得挺正常,而如果這個發生在古典音樂演奏家身上,人們就會很吃驚。其實我一直覺得這個觀點挺奇怪的。”

比起那些急于撇清鏡像關系證明自我的年輕人,艾麗薩總是很坦然地面對杜普蕾給予她的以及她渴望擺脫的魔咒。與其說杜普蕾是艾麗薩心中追逐的對象,不如說是愛的對象。“她永遠都是我最最珍愛、最最喜歡的大提琴家,即使到今天依然是。我想我十歲之前就看遍了關于她的影像資料,聽遍了她的錄音。她過世那年我五歲,當然了,她1973年就停止演奏,那時候我尚未出生,因此我只能通過聆聽錄音的方式來了解她,那時我一心想拉埃爾加的這首協奏曲。大概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學習演奏這部作品,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必須將杜普蕾的錄音唱片放一邊,我了解自己對這種詮釋的喜愛意味著被杜普蕾強大的個性所吞噬。她的埃爾加的確太美,但我想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表現方式。于是,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聽杜普蕾。”在那場舉世矚目的音樂會中,一切發生得自然而濃烈。艾麗薩在氣息的處理上十分流暢,音色猶如她身上的紅色錦緞般優雅。當音樂在最后一個和弦終結時,艾麗薩望向巴倫博伊姆。人們問她,那一眼、那一刻意味著什么。她說:“那是一場夢,我當時只想永遠記住夢中的感覺,并努力把自己拉回音樂廳現場。當你如此沉浸在埃爾加的音樂里,臨近結束的時候,看向巴倫博伊姆的那一眼似乎有穿越世界的錯覺。我知道這并非正常狀態下應有的想法,但是我恐怕真的陷入了角色之中。那個瞬間,所有的人都需要時間沉默,因此那天我并沒有準備加演,似乎有點不合時宜。”

艾麗薩完成了這場試練,沒有杜普蕾的陪伴。

韋勒斯坦,從二重奏到三重奏

1982年4月14日,艾麗薩出生于一個觀念自由的音樂家庭:父親唐納德·韋勒斯坦是著名的克利夫蘭四重奏的創始人,擔任該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長達二十年,后于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及朱利亞音樂學校任小提琴教授。克利夫蘭四重奏在唐納德在任期間錄制的唱片多次贏得格萊美古典大獎。母親薇薇安·韋勒斯坦是出色的鋼琴家,同樣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任鋼琴及室內樂教授。兩人以“韋勒斯坦二重奏”的組合錄制了一系列重要的唱片,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歐內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他們忙碌地在世界范圍內演出、教學,而隨著艾麗薩的出生,一切注定會有所變化。

韋勒斯坦這個飽含音樂基因的姓氏令艾麗薩的音樂童年格外甜美,如萬花筒般充滿獵奇、趣味和快樂:“我的父母每天都會在家里練琴,有時候會帶同事到家中一起排練。他們也經常要各自排演獨奏的曲目。我尚未學習樂器的時候,每天的愛好就是聽他們倆練琴。如果哪一天我的母親練琴少于三個小時,我便會沖她發脾氣。大概是我兩歲半的時候,有一回,父親隨四重奏組在歐洲巡演,母親恰好同時在另外的城市有協奏曲的演出。這種情況很少見,通常他們至少會有一個人留在家中。當時我正發著水痘,于是我的外婆過來照看我。她看我獨自一人,又病殃殃的,便用玉米片包裝的紙盒子給我做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大提琴是用米餅盒子做的。然后,她用筆在上面畫出指板和音孔。你知道,大提琴是有一個金屬長釘那樣的撐腳的,外婆甚至沒有把這部分遺漏,她找來一支綠色的舊牙刷放在撐腳的位置。這件事情太有意思了,我完全忘記了其他樂器的存在,我只要用米餅盒子和綠牙刷做成的大提琴。現在回想起來,直到今天,在成為大提琴手這件事上我從未有過絲毫的猶豫。四歲那年,那把有趣的‘大提琴’再也不能滿足我的好奇,于是我對母親說,我要一把真正的大提琴和一位大提琴老師。”

在艾麗薩最初學習大提琴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啟蒙角色。為了令艾麗薩玩得盡興,父親想出了角色扮演的課程,為女兒的演奏設置特定的場景,并擔當主持人。有時候在艾麗薩演奏過后,父親會以記者身份提問,這些問題從滑音的轉換到詮釋的方法,甚至是關于音樂的哲學問題,無所不包。他從未令艾麗薩感到無聊,兩人在樂此不疲的角色互換中度過了十多年的時光。艾麗薩從未經歷過所謂的“厭倦期”,事實上,大提琴永遠讓她玩不夠。

韋勒斯坦三重奏的誕生并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的,薇薇安說他們并沒有想過要組建一個新的室內樂團,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地發生的。艾麗薩五歲時能不看樂譜,完全依靠聽覺與父母合奏海頓的鋼琴三重奏,他們感受到女兒不可思議的音樂天賦,于是三人經常在公共場合進行表演。直到艾麗薩十二三歲,韋勒斯坦一家才意識到,是時候成立一個真正的三重奏組了。2006年,韋勒斯坦三重奏為Koch廠牌錄制的德沃夏克三重奏很出色,藝術家之間的感應完全是直覺式的,音樂熱情而透明。對此,韋勒斯坦一家說:“我們是一個家庭組合。我們彼此坦誠,熱愛每個人的演奏方式,我們互相支持,其中有很多的信任與尊重。”恐怕唯有真正的一家人才能擁有這樣清透且融合的室內樂關系,無需過多的討論便是天然的音樂問答。

隨著艾麗薩的成長、成名,三人各自有獨立的音樂軌跡,薇薇安笑稱有時候為了安排出三重奏的排練時間還真是需要點技巧:“我們現在互相發郵件,排練也不會很久,這是越來越依賴直覺的事了。”

復古的大提琴家

如今的艾麗薩被譽為一線大提琴演奏家,正處于事業快速上升期,但她的選擇是不要看得太遠,走得太快。比如在唱片這件事上,艾麗薩對其重視程度有時候超過音樂會巡演計劃。她曾在采訪中說:“我當然會期待即將合作的出色的演奏家及樂團,但我更期待即將到來的唱片合約。”2011年,艾麗薩與Decca古典簽署了專屬藝人合約,之后在Decca發行的首張唱片便是與巴倫博伊姆、柏林愛樂合作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唱片隔年獲頒BBC音樂雜志年度最佳唱片。2014年4月,艾麗薩發行了與貝洛拉維克和捷克愛樂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赫芬頓郵報》形容“猶如德沃夏克剛剛把墨跡尚未干透的樂譜遞送到她面前,作曲家直接將音樂從他的腦袋中傳遞到她的心中,交到她的手上。”

01 2011年錄制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02 2014年錄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有人曾用“返祖”一詞來形容艾麗薩的大提琴演奏,這很值得玩味。的確,艾麗薩在眾多音樂取向上有著與當下的古典風潮不太一致的地方。當人們提倡一種克制甚至略帶冷感的演奏方式時,她做著駭人的夸張動作;當人們對錄音唱片嗤之以鼻時,她認定這是永遠不會消亡的一種音樂表達方式;當人們永遠在演出或在演出路上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應該留些時間學習俄語或者旅行。不過,我更愿意用“復古”來形容艾麗薩的音樂世界,她確實令人回憶起杜普蕾,卻也令人懷想起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卡薩爾斯——大提琴古典演奏黃金時代的溫暖音色,它們聽上去優雅細密,令人憶起長長的復古裙裾輕滑過草地的窸窸窣窣,林中之光打在空氣里的斑斑點點,或者是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背影,這是過去的、經典的、值得人們反復尋味的風格。

行至今日,人們或許希望聽到古典音樂擁有更多的變化和新鮮感,而復古的艾麗薩猶如新世紀的清晨,她的大提琴聽在耳朵里有舊日的痕跡,可一切又嶄新地、充滿生命力地活了過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泗水县| 石林| 民县| 逊克县| 宁晋县| 军事| 庆城县| 泌阳县| 浦北县| 宣城市| 图们市| 驻马店市| 沙雅县| 韩城市| 平乐县| 莱州市| 正宁县| 吐鲁番市| 宣恩县| 和田市| 翼城县| 客服| 莆田市| 崇信县| 中超| 方城县| 龙里县| 镇宁| 大名县| 丰都县| 泗阳县| 卓尼县| 张家界市| 高密市| 龙胜| 邢台市| 虎林市| 石台县| 黎平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