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州榷場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楊正的計劃,除了沒有政府的官員,榷場的運行和其他榷場相差不大,第二個月僅僅是榷場的商稅就高達六萬八千貫,而契丹的大商人越來越多的來到瀛州,不出三個月,這個數額還會翻倍。
榷場漸漸步入正軌,老曹就能勝任管理的工作,瀛州府衙的政務楊正也基本上放權了,他實在是不想陷入官場這個深深的漩渦,不論是缺了官員的俸祿還是該收的賦稅沒有收上來,瀛州府衙的官員們總有辦法解決,少了他這個知州,府衙一樣正常運轉,他只要抓住財政大權,這些人就翻不了天。
閑下來的他才有時間考慮招兵的問題,瀛州不僅有禁軍,還有廂軍,一個廂的禁軍就駐扎在城西的禁軍大營,還有幾千人的廂軍。
楊正還兼著廂軍都指揮使的職務,一般來說僅僅是掛個名,廂軍其實更像是一個建設兵團,只要的職責就是雜役,修橋鋪路什么的。
人口幾十萬的瀛州卻駐扎著近三萬人的軍隊,這些軍隊就像一個超大的寄生蟲,趴在瀛州百姓身上吸血。
更荒謬的是這些軍隊根本就沒有多少戰斗力,大宋對武將的防范堪稱變態,帶兵打仗的是文官不說,更嚴重的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連自己的部下有多少戰斗力都不清楚,更別說這些禁軍承平太久,訓練荒廢,裝備缺失,一旦打仗,楊正很懷疑這些禁軍會不會直接逃跑。
這些被派到地方的禁軍大多已經不能算是軍隊,將領和軍官忙著撈錢,下層士兵則為自己和家人的吃食忙活著。
甚至有些軍隊穿上軍裝就是軍隊,蒙上臉說不定就是馬賊。
楊正原本可以直接向趙禎請旨,直接從禁軍里面調人,可他寧愿自己訓練,也不要這些兵油子。
瀛州地處邊境,大宋境內的文人風氣對這里的影響較小,加之馬賊、匪患橫行,民風也就彪悍一些。
趙禎給楊正的編制是三千人,楊正打算招五千人,另外的兩千人作為預備人員,要組建一支海軍,三千人遠遠不夠。
這五千人,就是楊正改變大宋的第一步!
修建榷場而招收的工人們在榷場周圍的房子造好以后,就被拉到距離榷場不遠的地方再一次開工。
兵營的建造要簡單得多,營房不用多好,能住人、不漏雨就行,這些匠人只花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把楊正圖紙上的軍營一摸一樣的建造出來。
招兵的工作交給了曹二,曹二是個實誠的漢子,一張兩尺見方的紅色宣紙上干巴巴的寫上招兵公告,貼在城門邊的墻上就算完事,帶著幾個人拉張桌子就等在兵營門口。
效果可想而知,三天過去了,軍營里依然是空空如也。
楊正來到軍營,看著有些窘迫的曹二,實在是不忍心打擊這個缺心眼的漢子。
親自寫了一個招兵告示,讓人去河間縣城里找書坊直接印了一千份,然后在河間縣城稍微顯眼一點的地方全部貼上,特別是城門處,貼的顯目無比,過往的行人想不注意都難。
招兵告示寫的很具有煽動性,只要通過招兵考核,一律發份十貫的安家費,每月餉銀兩貫,糧二石,還有軍服,而且這不是廂軍,是和京城禁軍一樣的天子親軍。
這是禁軍都達不到的標準!
當兵吃糧,天經地義,優厚的待遇之下,來到軍營報名的人蜂擁而至,至于是天子親軍還是廂軍或是某個人的私兵,對他們來說,區別不是很大。
人來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曹二和親衛的事情了,這些人更了解軍隊需要什么樣的人,看著曹二他們的標準,楊正頗為感慨,這些人大都面黃肌瘦,除了個別身強體壯外,大多數人看起來都是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頂多算是矮個子里拔高個。
好在這些人的服從性很高,民對官的天然畏懼讓這些人對曹二等人的話奉為圭臬,當然也可能是哪十貫安家費的功勞。
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五千人就已經招滿,看著站在校場上黑壓壓的人群,點將臺上的楊正心中升起一股豪氣,領萬千軍馬開疆拓土,哪個男二沒有此夢想?而今他離夢想已經越來越近。
拿著一個鐵皮卷成的簡易喇叭,他運足氣力,對臺下的人群大聲說道:“某乃開封府楊正,蒙圣上恩點為今科狀元,知瀛州,領官家旨意組建新軍—皇家海軍,爾等從今往后,就是這支親軍的一部分!
從今往后,你們和我就是一個鍋里攪殺勺的兄弟,爾等奮勇殺敵,本官為爾等請功,官職賞銀一樣都不會少,爾等被克扣軍餉,本官為爾等做主,爾等如遇不平事,本官同樣為爾等做主,有違此言,天誅地滅!
而對你們,我只有一個要求!戰無不勝!能做到嗎?”
“能!”
“大聲點!”楊正拿著喇叭,大聲吼道。
“能!”
震耳欲聾的高喊聲在校場上整齊的想起,不僅這些士兵,楊正身后的曹二等人都聽得熱血沸騰,看向楊正的目光也變得不同。
喉嚨有些疼,應該是聲帶有些撕裂,但效果還不錯,楊正看著臺下的五千人,滿意的點點頭,把話筒遞給了曹二。
曹二如今不在是護衛的身份,從今天開始,他就是皇家海軍副軍都指揮使,這座軍營里,除了楊正,就是他最大。
五千人分成了兩軍,曹二任第一軍指揮使,從李家來的親衛李元成為第二軍指揮使,五十個親衛,堪堪能夠把基層的指揮系統補滿,至于隊正之類,到時候從這些新兵中挑選就行。
作為曹佾的親衛,曹二任一個軍都指揮使都是綽綽有余的,其他親衛則看表現,楊正手里有現成的告身,到時候去吏部報備一下就可以了。
趙禎對楊正的新軍并沒有抱什么指望,并沒有指派走馬承受之類的監軍,也沒有錢糧官之類的官職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楊正一個人在處理。
一個人要管好這五千人的衣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好在親衛中有幾個識字的,能幫他分擔一些,軍中的糧食已經提前準備了兩個月的,軍服已經讓老曹找人在縫制。
最難的是肉和菜,這些人面黃肌瘦,營養不良,根本不能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楊正準備加強他們的營養,然后滿滿提升訓練強度,加強營養最重要的就是葷腥,大宋雖然經濟發達,但肉制品依然匱乏。
楊正無奈,只得讓老曹能買多少就買多少。
士兵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幸運,米飯一天兩頓,絕對管飽不說,每個兩天竟然還能吃上一頓肉,雖然是豬肉,而且沒有兩塊,但確確實實的肉啊,過年都少有吃肉的機會,什么時候當兵都有這么好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