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息化年鑒2017
-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 4052字
- 2019-07-09 11:28:56
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發展概況
2017年是國家“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啟動之年,中國科學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研發核心技術,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信息化發展道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讓信息化更好地支撐科技創新與發展。
1994年4月20日,一條64KB的國際專線從中國科學院連入Internet,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成為第77個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20余年來,中國科學院立足于互聯網和信息化基礎研究,充分利用自身網絡和信息技術優勢,在科研應用信息化、管理科學信息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科學思想傳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努力支撐科研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引領中國科研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2017年,中國科學院召開了院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全面審議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部署了五大信息化建設工程。會議認為,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繼承前人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發揮好互聯網先遣隊的作用,積極探索,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提高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快推進科研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編制大數據與計算平臺規劃,在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為推進網絡強國戰略和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整合優勢資源,打造“中國科技云”】
《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中國科技云”工程,目標是通過云計算技術深度整合科技網基礎設施(IaaS)、平臺(PaaS)、軟件(SaaS)等各類信息化基礎資源與服務,面向全國科技工作者,建立全面支持信息化公共資源透明調度、用戶自服務等功能的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云環境。提升中國科技網傳輸容量,網絡延伸到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終端,實現網絡資源的動態調度和按需定制;建設支持先進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的大規模試驗床,啟動建設高速科研數據傳輸專網的可行性研究;建設有效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應用需求的高性能計算系統,建成滿足多種應用需求的國家級高性能計算基礎服務環境;構建適應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云基礎設施和數據密集型處理環境;建設“中國科技云”信息資源池,頂層規劃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數字文獻等數字化、網絡化資源體系;建設“中國科技云”軟件資源池,提供公共和多學科領域的共享軟件資源云服務等是主要建設目標。
2017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了“中國科技云”項目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相應部分的原型設計及部分功能實現,推出“中國科技云”1.0版;完成了中國科技網核心骨干設備的升級,9個分中心節點設備全部進行了國產化升級改造,提高了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自主能力;建立了先進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試驗床原型系統;完成了超算資源池、信息資源池、軟件資源池的基礎建設。2017年12月4日在烏鎮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舉行了“中國科技云”啟動儀式,“中國科技云”門戶正式開通。
【融合業務流程,推進“智慧中科院”建設】
《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智慧中科院”建設工程,目標是加強中國科學院對科研活動的全面管理,建立覆蓋各類科研活動的智慧化應用環境,為全院建立開放、融合的數據治理體系,從專注于科研管理轉變成致力于為科研活動、資源規劃與運營調度的智慧化服務,從面向內部管控的信息系統轉變為開放、融合的應用支撐平臺。該項目的建設目標是充分運用大數據與可視化技術,支持全院科研和教育態勢感知應用;構建科學傳播資源管理與應用基礎環境、新媒體化的信息服務環境、“互聯網+科普”融合服務環境,以及媒體化的科學新聞傳播服務環境,提升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資源聚合、加工服務和科學傳播影響力;實現科研教育基礎數據融合,提升科研教育質量和決策水平,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下的智慧化科研教育環境;針對科研管理及科研活動中特色的應用需求,建設一批智慧化特色應用,促進信息化與科研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
2017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了新一代 ARP 系統開發支撐平臺基本功能搭建、系統詳細設計,以及網上辦公系統的開發和部署試點應用;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網站群核心系統升級加固和系統拆分重構技術方案,初步完成核心軟件部署,完成新媒體科學傳播平臺總體實施方案等工作。2017年7月召開了新一代ARP系統試點工作啟動會,成立了新一代ARP系統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新一代ARP的推進路線圖和工作計劃,加速推進“智慧中科院”。
【契合國家戰略,發展科學大數據】
《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科學大數據”工程,目標是推動科學數據資源持續積累和開放共享,以提升支撐科研活動服務能力為核心,結合多學科領域需求,面向科學大數據的采集、管理、分析處理技術和工具,建成集成化的、易部署的、具有自主產權且具備PB級數據管理能力的科學大數據中心分析平臺。重點落實大數據驅動學科創新示范平臺、科學大數據管理與分析平臺、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云平臺、綜合集成與標準規范建設等五大平臺建設任務。
2017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大數據”工程項目啟動了科學大數據管理與分析平臺、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云平臺、綜合集成與標準規范建設3個方面的工作。開始建設喀斯特地形地貌區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動物學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化學學科領域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農業多尺度病蟲害圖像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南海海洋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環境微生物多樣性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光學天文重點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7個重點數據庫,以及大數據驅動的空間科學領域創新示范平臺、大數據驅動的生物信息領域創新示范平臺、大數據驅動的第三極環境創新示范平臺、大數據驅動的資源學科領域創新示范平臺4個學科創新示范平臺。
【配合創新布局,深化科研信息化應用】
“科研信息化應用”項目借鑒了中國科學院“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在“中國科技云”的基礎環境上,建設一系列科技前沿的代表性應用,通過信息化與科研活動的有機協作,應對和解決學科快速發展的技術挑戰。本工程將以計算模擬需求為主線,從領域云、院級示范、所級示范、應用軟件4個方面與多學科領域深度融合。
2017年,圍繞中國科學院科研活動中的信息化需求,結合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布局,全面啟動科研信息化應用工程的相關課題建設,具體包括:面向“率先行動”的科技領域云應用課題6項,將在高能物理、微生物、生態環境、海洋、核安全、集成電路領域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信息化環境,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在科研活動中的關鍵作用,實現信息化支撐的領域科研生態圈;面向中國科學院重大突破的科研信息化應用示范課題4項,借助先進模型、特色軟件與工具等信息化手段解決中科院“十三五”規劃中有望實現創新跨越的60個重大突破中的關鍵性環節,推動科研范式的轉變;面向研究所“十三五”規劃的科研信息化應用示范9項,著力解決研究所重大突破科研活動中的關鍵問題,以促進多學科交叉為手段,力爭取得有國際影響力的應用成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高性能計算應用課題10項,著力解決中國科學院對高性能計算軟件的共性需求。通過對科研信息化應用課題的遴選,挖掘中國科學院科技布局重點領域和方向對信息化技術的迫切需求。
【加強技術防范,保障科技網運行安全】
“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項目為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項目提供整體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包括:加強基礎網絡安全監控服務、統一認證、終端安全及集中安全管理等基礎安全保障環境建設,針對“中國科技云”“智慧中科院”“科學大數據中心”“科研信息化應用”等信息化項目,提供有針對性的網絡安全建設和服務。通過整體的安全基線和規范為其他工程的建設提供指導依據;通過各類安全接口及安全日志信息的收集,為“中國科技云”及其重點應用進行全方位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威脅分析;以公共服務的形式為“中國科技云”“智慧中科院”等重點系統提供統一的身份認證服務;同時針對“中國科技云”及其重點應用提供應用安全防護、主動安全防御、安全基線檢測、云安全防護等服務。
2017年,為扎實提高中國科技網安全保障能力,優先升級部署院網絡運行監控和分布式集群風險評估系統,加快了中國科學院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建設,達到了國家網絡安全管理相關標準和要求。
【促進大數據發展,建設科學大數據示范項目】
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大數據領域的發展,為貫徹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了“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2017年3月,中國科學院組織申報的“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與創新應用示范項目”列入該工程的支持項目。本次入選的38個項目涉及政務、科學、交通、金融、醫療等多個領域。中國科學院“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與創新應用示范項目”將專注于科學大數據領域,以大科學、大數據、大發現的理念,力求通過科研數據和資源的整合帶動科研范式創新,提升我國科學研究的整體實力,并面向生物資源、生態系統評估和精準醫療等典型領域和行業典型開展應用示范,用科技創新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產業、新模式。
【提升互聯網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事務】
2017年12月13日,全球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公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王偉研究員當選為互聯網碼號分配機構(IANA/PTI)董事,任期3年。
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是全球互聯網IP地址、域名根服務器和協議參數等分配管理的核心關鍵機構。2016年10月,美國政府放棄了對IANA長達18年的管理權,將其職能轉移至新成立的非營利法人機構 PTI (公共技術標識符機構)。至此,互聯網碼號分配機構(IANA/PTI)承擔起審批域名根服務器數據變動及制定相關治理政策的管理職責。PTI 董事會由5席組成,3席由 PTI 唯一股東ICANN委派,2席由全球互聯網社群代表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推選。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在國際互聯網重要組織中任職,意味著我國在全球互聯網管理與治理方面將有更多的話語權,也有利于中國科學院發揮優勢,進一步深入開展互聯網體系基礎研究,提升我國在國際互聯網社群中的影響力。
- 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第2版)
- 網絡教育學習指導
- 物聯網工程規劃技術
- Hands-On Chatbot Development with Alexa Skills and Amazon Lex
- Learning QGIS 2.0
- 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
- 網絡安全技術與解決方案(修訂版)
- 電力物聯網工程技術原理與應用
- Mastering JavaFX 10
- 物聯網通信技術
- Mastering TypeScript 3
- Microservice Patterns and Best Practices
- Microsoft Dynamics CRM 2011 Applications(MB2-868) Certification Guide
- 2小時讀懂物聯網
- 組網技術與網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