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寅傳
- 《劉寅傳》編纂委員會
- 4323字
- 2019-07-09 11:21:04
戰火中喜獲新生
紅軍在活捉張輝瓚的同時,繳獲敵軍無線電電臺1部。該電臺臺長李仁忠(后改名李三毛)以下包括報務員吳人鑒、隨臺學習無線電的實習生劉達端等10人先后被俘。除李仁忠外,其余人員都自愿參加紅軍。但由于每個人的家庭出身不同、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各異,此后的結果也大不一樣。尤其當時的4個技術人員吳人鑒、劉達端、吳如生、韋文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電臺臺長、上尉報務員李仁忠心術不正,在領取了每月60塊大洋的技術津貼后,于1931年6月開小差脫逃。在這4個技術人員中,報務員吳如生在日后的紅軍長征途中犧牲;報務員韋文官留在中央蘇區,后被錯殺,就只剩下了吳人鑒、劉達端。也就是說,在這10人中,只有吳、劉二人自加入紅軍后,歷經百戰,一路高歌,進入北京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紅軍繳獲的這部軍用電臺,系英國制造,功率為15瓦,不甚先進,很笨重,由發報機、收報機和天線桿組成。電臺配套設備包括發電機、充電機、蓄電池以及各種油料。行軍時全靠20余人肩挑人抬。所有這些戰利品都暫時存放在參謀處長郭化若處。
這時的紅軍戰士還不懂無線電的用場。在清理戰利品的過程中,一個紅軍戰士不知電臺為何物,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玩意兒,一不小心,將電臺的發報機砸毀了,電臺只剩下收報部分。
在此之前,紅軍就曾繳獲過國民黨軍一部電臺,因無人知曉那一堆鐵家伙是啥玩意兒,更無從懂得它的作用和威力,隨即被砸毀。事情反映到毛澤東總政委那里,他立即發出指示,總部張貼布告,稱今后各部隊在打掃戰場時,必須十分重視新的裝備和器材,對于不懂的東西不得自行拆毀,必須妥送總部。
盡管只剩下半部電臺,但畢竟紅軍有了電臺。這就是紅軍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偵察事業“半部電臺起家”說法的由來。
對繳獲的這部電臺,紅軍非常重視。因為自南昌起義以來三年多的歷次戰斗中,紅軍深感無線電通信的重要性。在距此時三個月以前,即8月24日,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以及8月底抵達長沙近郊,兩次總攻均未成功,遂于9月12日從長沙撤圍。9月17日,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即指出:“此次攻打長沙不克原因 ……技術條件不具備……交通器具,如無線電等,我們也沒有,以致兩個軍團聯絡不好,因而失機。”
戰斗結束后,12月31日,吳人鑒、劉達端等被帶到了紅三軍。劉達端沒有料到,紅軍指戰員是那樣和藹地對待他們。紅三軍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親自一一詢問了他們的情況。當問到吳人鑒、劉達端時,吳人鑒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為二人改了名,吳人鑒搶先說:“我叫王諍,他叫劉寅。”劉達端一頓,隨即點頭默認。二人會意,以即興的改名換姓,表達獲得新生、投身革命的一腔熱血。緊接著曾日三向他們講解了紅軍的優待政策。劉寅再次表達了參加紅軍干革命的決心。按照曾日三的安排,劉寅和紅軍戰士同吃同住同活動,共同度過了歲末年初歡慶勝利的日日夜夜。同時他們也曾聽說:“你們的問題我們不能處理,要送到總部。”
剛到紅軍部隊的時候,電臺上的這些人大都很害怕,日夜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也難怪,國民黨軍隊欠下人民那么多血債,再加上國民黨的欺騙宣傳,怎么能相信紅軍對放下武器的人員寬大處理呢?當時,劉寅卻并不害怕,一來劉寅穿的是便衣,不是國民黨軍軍人;二來大革命時,由于北伐軍攻進南昌,劉寅才免費進了初中讀書,對共產黨還有些認識。
1931年1月2日,王諍、劉寅等電臺人員由紅三軍駐地龍岡被分批護送到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小布。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郭化若同電臺人員逐個談話,宣傳黨和紅軍的優待政策,真誠希望他們留下來參加紅軍。3日上午,郭化若召集大家開會,朱德總司令現場宣布政策:愿意留下來當紅軍的請舉手,有技術專長的優資重用,上尉每月80元、中尉60元、少尉40元、準尉20元,要回家的發給紅軍的路條和3元路費。朱德宣布后,王諍第一個舉手要求參加紅軍,第二個舉手的是劉寅。至于宣布的這些待遇,因種種限制,難于實現。
1月4日,霧靄散去,天空晴朗,風和日暖。劉寅等匆匆吃過午飯,帶著介紹信,在兩位紅軍戰士的陪同下,匆匆地出發了。紅日當空,暖洋洋的。疑惑緩解,走起路來兩腿輕松了不少。遠處的山林蜿蜒起伏、小路兩旁的枯草叢散發出陣陣清新草香。今日的清新草香代替了三天前的嗆鼻硝煙。
不多時,他們便來到紅軍總部新的駐地。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飛機的轟炸,幾天前剛剛搬到這里來的。
小布村,位于寧都縣的西北部,距縣城約60公里。小布村四面環山,圩場就坐落在中間的一個小盆地上。小布,原名小浦,因圩場和街道狹小,用一塊布就能全鋪蓋之意。因此,當地老表稱為小浦。1964年改為現名小布。據《太原郡寧都龍門王氏十修族譜》記載,王天元于南宋慶元年間,從吉水遷此小河口匯合口土丘上建村。這里溪水環繞,松柏蒼翠,風景綺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的竹篙嶺(海拔1232.8米)、鉤刀咀(海拔1190.6米)峰巒疊翠,蜿蜒迤邐,山勢崢嶸。小布東偏北0.5公里便是赤坎。
他們一行徑直來到一座頗為顯眼的白墻青瓦的房舍前。“紅軍老表一家親”等標語工工整整地刷在大門兩側的墻壁上。門楣上方的“龔氏宗祠”映入眼簾。只見這座家廟系磚木結構,座北朝南,南北長25米,東西寬16米。
“總司令部到了!”除了有門衛之外,怎么也看不出這里就是紅軍的總司令部。
當劉寅等隨紅軍戰士走進祠堂里面時,只見毛澤東總政委、朱德總司令、朱云卿參謀長和其他幾位同志正圍攏在一張八仙桌四周,探著腰身,一雙雙眼神聚焦在鋪就的地圖上,討論、部署著前方的戰事。看過介紹信之后,他們滿面笑容地向來人表示歡迎。
當郭化若介紹情況后,毛澤東總政委和藹而熱情地說:“很好,歡迎你們,歡迎你們當紅軍!”在簡單地問了一下幾位的家庭情況、讀過什么書、家里靠什么生活等經歷后,又接著說:“你們都是讀書人,是秀才。紅軍里也有很多秀才,郭化若同志就是一個嘛!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國民黨壓迫秀才,所以秀才、工人、農民一起來造反。不造反活不下去嘛!你們說是不是?”接下來,他把話題轉到了無線電上來,他說:“無線電是門新技術,你們學了這一門很有用,也很難得。現在,你們參加了紅軍,就要把你們學的這些技術用來為工人、農民服務。希望你們好好地為紅軍建立無線電通信努力工作。”他接著說,“別看現在我們什么也沒有,可整個世界是我們的。等到全國勝利了,全國的電臺都讓你們來管。”雖然毛澤東總政委平易近人,說話和氣,但他們還是免不了有些拘促,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只是十分感激地不斷點頭。
這時,朱德總司令瞅了瞅他們,信心十足地笑道:“你們先把工作搞起來。不要看紅軍現在沒有電臺,無論大小武器裝備,凡是白軍有的,紅軍也會有;沒有的,敵人會給我們送來。沒有人,我們可以訓練,也還會陸續有人從白軍中來。革命事業是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
雖然劉寅他們當時未必理解這些話的全部含義,但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真摯的信任感,堅定了參加革命的決心,志愿用無線電技術為工農大眾服務。緊接著總司令也鼓勵他們說:“不要看目前的紅區還小,將來全中國都是人民的!”“到那時,全國的無線電都歸你們管。”兩位紅軍最高領導人的這些話語使劉寅等備感親切,深受鼓舞。頓時劉寅的思維又高速運轉起來:共產黨、紅軍,名不虛傳。他們對革命的未來充滿信心,對無線電如此熱衷,對有一技之長的人這么信賴。劉寅的內心激動不已,忐忑和疑慮煙消云散。他默默下定決心,一心一意在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隊伍里為解放勞苦大眾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劉寅絕沒有想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受黨的派遣,是他第一個擔負起電子信息產業的領導重擔,身體力行地實現了毛澤東總政委和朱德總司令的美好預言。
也有人見劉寅皮膚白皙,活像個白面書生,就懷疑他是富家子弟,甚至拉著他的手說:“你家有多少間房子、多少畝土地?”劉寅回答說:“我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
直到此時,劉寅才環顧了一下祠堂內的布局:他們所在的地方是祠堂的中廳,西房是總司令的辦公室兼臥室,東房是司令部值班室。幾天后,紅一方面軍的電臺報房也就設在了這個值班室內。從此之后,劉寅一直工作在朱德總司令身邊。
朱德幾乎天天都要到報房來,吃過晚飯就來,一來看望電臺人員,同大家親切交談,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對電臺人員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劉寅他們思想很快穩定下來。同時,也能及時了解外界的新聞和敵情動態,看看劉寅他們抄收的國民黨中央社明碼新聞稿。總司令來的時候,總要帶上一包香煙,“麻雀”牌,硬紙盒的,那可是很不容易搞到的稀缺物資。劉寅不會抽煙,而會抽煙的人個個求之不得,同總司令一起享用,過一把煙癮,美滋滋的。一個總司令,紅軍最高級的領導人,大知識分子,卻這樣循循善誘,使在場的人無不深受感動,心悅誠服。后來,紅軍隊伍中有人說王諍、劉寅他們是用現大洋買來革命的。王、劉聽了都很生氣,頗受委屈。明明是毛澤東總政委、朱德總司令言傳身教、親自教育的結果嘛。這樣的歪曲說法被總司令部及時制止,指出此種說法是不懂紅軍政策、覺悟不高的表現。這一時期,朱德稱劉寅為“南昌小劉”。
也就在這個“報房”內,劉寅他們第一次聽朱德總司令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當時覺得這個道理十分新鮮,后來他們才知道,這是總司令在向他們傳播《共產黨宣言》里的真理。總司令不厭其煩地講解什么是階級,什么是剝削。從軍閥、土豪為什么能作威作福,勞動人民為什么挨餓受窮,講到工人、農民拿起槍桿子鬧革命的必要性;從民主革命的任務講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光輝前景,講到無產階級世界革命一定要勝利。這些通俗而樸實的話語,像春雨一樣一滴一滴地滲進劉寅的心靈深處。總司令還說,無線電技術是要大發展的,你們要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將來革命勝利了,掌管全國無線電事業的擔子就要落在現在的紅軍無線電干部身上。劉寅他們感到,這簡直不敢想象,我們這些普通的無線電技術人員將來要去掌管全國的無線電事業!
就在毛澤東總政委、朱德總司令接見劉寅等的這一天,勝利捷報又從前線傳來:妄圖逃跑的國民黨軍譚道源師即國民黨軍第五十師,遭我紅軍突襲,被殲半數,俘敵3000余人,繳獲15瓦電臺1部、電話總機3部、電話單機20余部、被覆線30多華里(1華里=500米)。這些繳獲的通信裝備,紅軍戰士們都按照總部的要求,嚴加保護,完好無損地送交到紅軍總部。
通過這兩次繳獲,紅軍已經有了一部半電臺,前半部只能收信,不能發報;后一部是完好的,既能收信,也能發報。這兩部電臺原同屬于國民黨交通兵團而分別配屬給張輝瓚部和譚道源部的,機器的結構程式完全一樣,零件和備件是通用的。對此劉寅他們是十分熟悉的。也就是說,雖然在紅軍內部暫時還不能進行無線電通信,但它們的使用方法和維修技術紅軍都掌握了。
當紅軍的作戰方式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時,無線電通信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為此,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決定盡快建立無線電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