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閑話閑說
  • 阿城
  • 5065字
  • 2019-06-06 17:13:43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組織去北京阜成門內的魯迅博物館參觀,講解員說魯迅先生的木箱打開來可以當書柜,合起來馬上就能帶了書走,另有一只網籃,也是為了裝隨時可帶的細軟。

我尋思這“硬骨頭”魯迅為什么老要走呢?看了生平展覽,大體明白周樹人的后半生就是逃跑,保全可以思想的肉體,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租界,中國還真有地方可避,也幸虧民國的北伐后只是建立了高層機構,讓魯迅這個文化偉人鉆了空子。

不過這也可能與周樹人屬蛇有關系。蛇是很機敏的,它的眼睛只能感受明暗而無視力,卻能靠腹部覺出危險臨近而躲開,所謂“打草驚蛇”,就是行路時主動將危險傳遞給蛇,通知它離開。蛇若攻擊,快而且穩而且準而且狠,“絕不饒恕”。

說到有地方可躲,若有當年魯迅的條件,我看沒有哪個愿意去歐洲來美國,水土不服就是個很大的問題,更不要說世俗規矩相差太多。*

一九八四年我和幾個朋友退職到社會上搞私人公司,當時允許個體戶了,我也要透口氣。其中一個朋友,回家被五〇年代就離休的父親罵,說老子當年腦瓜掖在褲腰帶上為你們打下個新中國,你還要什么?你還自由得有邊沒邊?

我這個朋友還嘴,說您當年不滿意國民黨,您可以跑江西跑陜北,我現在能往哪兒跑?我不就是做個小買賣嗎?自由什么了?

我聽了真覺得是擲地有聲。

我從七八歲就處于進退不得,其中的尷尬,想起來也真是有意思。長大一些之后,就一直琢磨為什么退不了,為什么無處退,念自己幼小無知,當然琢磨不清。

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了一個可以自為的世俗空間。

十一

于是就來說這個世俗。

以平常心論,所謂中國文化,我想基本是世俗文化吧。這是一種很早就成熟了的實用文化,并且實用出了性格,其性格之強頑,強頑到幾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了個“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

老莊孔孟中的哲學,都是老人做的哲學,我們后人講究少年老成,與此有關。只是比較起來,老莊孔孟的時代年輕,所以哲學顯得有元氣。

耶穌基督應該是還不到三十歲時殉難,所以基督教富青年精神,若基督五十歲殉難,基督教恐怕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若是大略了解一些商周甲骨文的內容,可能會有一些想法。那里面基本是在問非常實際的問題,比如牛跑啦,什么意思?回不回得來?女人懷孕了,會難產嗎?問得極其虔誠,積了那么多牛骨頭烏龜殼,就是不談玄虛。早于商周甲骨文的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則有涉及哲學的部分。

甲骨文記錄的算是中國“世俗”觀的早期吧?當然那時還沒有“中國”這個概念。至于哲學形成文字,則是在后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

我到意大利去看龐貝遺址,其中有個圖書館,里面的內容當然已經搬到拿波里(通譯為那不勒斯)去了。公元七十九年八月,維蘇威火山爆發,熱的火山灰埋了當時有八百年歷史的龐貝城,當然也將龐貝城圖書館里的泥板書燒結在一起。

三百年前發掘龐貝以后,不少人對這些泥板古書感興趣,苦于拆不開,我的一位意大利朋友的祖上終于找到一個拆解的辦法。

我于是問這個朋友,書里寫些什么呢?朋友說,全部是哲學。嚇了我一跳。

十二

道家呢,源兵家而來,一部《道德經》,的確講到哲學,但大部分是講治理世俗,“治大國若烹小鮮”,煎小魚兒常翻動就會爛不成形,社會理想則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衣、食、住都要好,“行”,因為“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不提,但要有“世俗”可享樂。

“無為而無不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熱鐵別摸;可知道了規律,就能無不為,你可以用鏟子,用夾子,總之你可以動熱鐵了,“無不為”。后來的讀書人專講“無為”,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講越酸。

《棋王》里撿爛紙的老頭兒也是在講“無不為”,后來那個老者滿嘴道禪,有點兒世俗經驗的人都知道那是虛捧年輕人,其實就是為遮自己的面子,我自己遇到超過一個加強營的這種人,常常還要來拍我的肩膀摸我的頭,中國人常用的世俗招法,話大得不得了,“中華之道”。我倒擔心缺根弦兒的讀者,當時的口號正是“振興中華”,贏球兒就游行,失球兒就鬧事,可說到底體育是什么呢?是娛樂。

愛因斯坦說民族主義就像天花,總要出的。我看民族主義雖然像天花,但總出就不像天花了。

汪曾祺先生曾寫文章勸我不要一頭扎進道家出不來,拳拳之意,我其實是世俗之人,而且過了上當中邪的年紀了。

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所謂“天地不仁”。去符合這個秩序,是為“德”,違犯這個秩序的,就是“非德”。

十三

儒家呢,一本《論語》,孔子以“仁”講“禮”,想解決的是權力品質的問題。說實在“禮”是制度決定一切的意思,但“禮”要體現“仁”。《孟子》是苦口婆心,但是傾向好人政府,是政協委員的口氣。

孔、孟其實是很不一樣的,不必擺在一起,擺在一起,被誤會的是孔子。將孔子與歷代儒家擺在一起,被誤會的總是孔子。

我個人是喜歡孔子的,起碼喜歡他是個體力極好的人,我們現在開汽車,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發,超過兩個小時都有點累,孔子當年是乘牛車握軾木周游列國,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會被捏痛。

平心而論,孔子不是哲學家,而是思想家。傳說孔子見老子,說老子是云端的青龍,這意思應該是老子到底講了形而上,也就是哲學。

孔子是非常清晰實際的思想家,有活力,肯擔當,并不迂腐,迂腐的是后來人。

后世將孔子立為圣人而不是英雄,有道理,因為圣人就是俗人的典范、樣板,可學。

英雄是不可學的,是世俗的心中“魔”,《水滸》就是在講這個。說“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其實常常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歷代尊孔,就是怕天下亂,治世用儒,也是這個道理。

儒家的實用性,由此可見。

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有點形而上的意思了,其實是要落實生,所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態度真是好,不像老子有心術。現在老百姓說“死都不怕,還怕活嗎”,時代到底不一樣,逼得越來越韌。

有時間的話,我們不妨從非儒家的角度來聊聊孔子這個人。

儒家的“道”,由遠古的血緣秩序而來,本是樸素的優生規定,所以中國人分辨血緣秩序的稱謂非常詳細,“五服”之外才可通婚,亂倫是大罪過,“倫”就是道。

之后將血緣秩序對應到政治秩序上去,所以“父子”對“君臣”,父子既不能亂,君臣也就不許亂了。去符合這種“道”,是為“德”,破壞這種“秩序”的,就是“非德”。

常說的“大逆不道”,“逆”就是逆秩序而行,當然也就“不道”,同亂倫一樣,都是首罪。

“道貌岸然”,也就是說你在秩序位置上的樣子,像河岸一樣不可移動錯位。科長不可擺出局長的樣子來。

所以儒家的“道”,大約可以用“禮”來俗說。我們現在講待人要有禮貌,本義是對方處在秩序中的什么位置,自己就要做出相應的樣貌來,所謂禮上的貌。上級對下級的面無表情,下級對上級的逢迎,你看著不舒服,其實是禮貌。

最先是尊禮的孔子覺得要改變點兒什么,于是提出了“仁”。

十四

道德是一種規定,道變了,相應的德也就跟著變。

像美國這樣一種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秩序,錢就是道,你昨天是窮人,在道中的位置靠后,今天中了“六合彩”,你的位置馬上移到前邊去。

我認識的一位大陸女作家,在道中的位置也就是級別,有權坐火車“軟臥”,對花得起錢也坐“軟臥”的農民,非常厭惡,這也就是由“道”而來的對別人的“非德”感。中國人不太容暴發戶,暴發戶只有在美國才能活得體面自在。

五四新文化亦是因為要立新的道德,所以必須破除舊道德,“五千年的吃人禮教”。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標榜的也是立新道德,內里是什么另外再論,起碼在話語上繼承五四革命傳統的,我體會是中國共產黨。

最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德”是交通法規,按規定開車,“道貌岸然”,千萬不可“大逆不道”。英國對交通的左右行駛規定與美國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必到英國去質問。

十五

有意思的是,諸子百家里的公孫龍,名家,最接近古希臘的形式邏輯,他的著作漢時還有十四篇,宋就只有六篇了,講思辨的文字剩不到兩千字。

雖然《道德經》也只有五千言,但公孫龍是搞辯論的,只剩兩千字就很可惜。

一般來講,不用的東西,容易丟。與莊周辯論的另一個名家惠施,要不是《莊子》提到,連影子都找不見。

這與秦始皇焚書有關,可秦始皇不燒世俗實用的書,例如醫藥書、種樹的書,秦始皇燒思想。

能統一天下的人,不太會是傻瓜,修個長城,治下的百姓才會安全受苦。世俗不能保持,你搜刮誰呢?

可長城修到民不聊生,也就成了亡國工程。

八〇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做過一個近代到當代的社會生活品質調查,不料是北洋軍閥割據的時候生活最好。想想也是,今天張軍閥來,地方上出錢打發了,明天李軍閥來,地方上又出錢打發了,地方上真是有錢啊。

現在是,能不能打發張軍閥另說,李軍閥再來,只好“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口袋里真是空的。當然目前大陸世俗又開始有些錢了,于是才有能力打發一個又一個的官。

十六

常有人將道家與道教、儒家與儒教混說,“家”是哲學派別。

留傳下來的儒道哲學既然有很強的實用成分,那么“教”呢?

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里寫過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其中的一段雜感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里,最后一段經常被人引用,就是:“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這好懂,而且我也是具有“如此躍進”想象力的人,不必短袖子。現在全裸的圖片太多,反倒是扼殺想象力的。

可是“不憎道士”的一段,我卻很久不能懂。終于是二十歲里的一天在鄉下豁朗朗想通,現在還記得那天的痛快勁兒,而且晚上正好有人請吃酒。

什么意思?說穿了,道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世俗生活服務的。

十七

道教管理了中國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也因此歷來世俗間暴動,總是以道教為號召,從陳勝吳廣、黃巾赤眉、漢末張角一路到清末的義和拳,都是。不過陳勝那時用的還是道教的來源之一巫筮。

隋末以后,世俗間暴動也常用彌勒佛為號召,釋迦牟尼雖是佛教首領,但彌勒下世,意義等同道教,宋代興起一直到清的白蓮教,成分就有彌勒教。

太平天國講天父,還要講分田分地這種實惠,才會一路打到南京,而洪家班真的模仿耶教,卻讓曾國藩抓到弱點,湘軍焉能不勝太平軍?

道教由陰陽家、神仙家來,神仙家講究長生不老,不死,迷戀生命到了極端。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攜帶世俗,就好像我們看中國人搬進新樓,陽臺上滿是舊居的實用破爛。

道教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是巫筮,翻一翻五千多卷的《道藏》,符咒無數,簡直就是“十萬個怎么辦”,不必問為什么,照辦,解決問題就好。

巫教道教原來是沒有偶像神的,有形象的是祥獸、羽人。張光直先生說“食人卣”上祥獸嘴里的那個人是巫師,祥獸送巫師上天溝通,我相信這樣的解釋,而懷疑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的“獰厲的美”。

彝器供之高堂,奴隸既無資格看見,怎么會被“獰厲”嚇到?奴隸應該是不準進電影院看“恐怖”片的人。“食人”卣,“獰厲”美,是啟蒙以后的意識形態的判斷。

回到話題來,佛教傳入后,道教覺到了威脅。

佛教一下帶那么多有頭有臉的神來競爭,道教也就開始造偶像神,積極擴充本土革命隊伍,例如門神的神荼郁壘終于轉為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封神演義》雖是小說,卻道著了名堂。名堂就是,道教的神,是由世俗間的優秀分子組成,這個隊伍越來越壯大,世俗的疾苦與希望,無不有世俗所熟悉的人來照顧,大有熟人好辦事的意思,天上竟一派世俗煙火氣。

十八

這些年來大陸興起的氣功熱、特異功能熱、《易經》熱,都是巫道回復,世俗的實際需要。不解決世俗實際的“信仰”失落,傳統信仰當然復歸。

……

以道教來說,還真應了《棋王》結尾那個禿頭老兒的大話:中華之道,畢竟不頹。*

人類學家不妨記錄一下我們親見的一個活人怎樣變為一個道教神的過程,人證物證都還在,修起論文,很是方便。

十九

再來看儒教。

舉例來說,儒家演變到儒教的忠、信,是對現實中的人忠和信。

孝,是對長輩現實生活的承擔。

仁,是尊重現實當中的一切人。

貞,好像是要求妻子忠于死去的丈夫,其實是男人對現實中的肉欲生活的持久獨占的哀求,因為是宋以后才塞進儒教系統的,是禮下庶人的新理性,與世俗精神有沖突,所以經常成為嘲笑的對象。

禮、義、廉、恥、忠、信、恕、仁、孝、悌、貞、節……一路數下來,從觀念到行為,無不是為維持世俗社會的安定團結。

講到這種關頭,你們大概也明白常提的“儒道互補”,從世俗的意義說來,不是儒家道家互補,而是儒教管理世俗的秩序,道教負責這秩序之間的生活質量。

這樣一種實際操作系統,中國世俗社會焉能不“超穩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庆城县| 曲阜市| 昭觉县| 漳浦县| 泰顺县| 康定县| 福海县| 永泰县| 北碚区| 基隆市| 临湘市| 博客| 湖南省| 榆林市| 嘉义市| 房山区| 沁水县| 通州市| 尼勒克县| 花莲市| 敦化市| 宁阳县| 绥芬河市| 八宿县| 新野县| 紫金县| 汶川县| 广平县| 德钦县| 昭觉县| 巴彦淖尔市| 许昌县| 佳木斯市| 沁源县| 米易县| 吉林市| 冷水江市| 沁水县| 咸丰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