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寶雞就業增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建議

國家統計局寶雞調查隊

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發展是就業的前提和基礎。面對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和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復雜形勢,寶雞如何促進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協調發展,我們進行了一些比較分析研究,供參考。

一、寶雞就業增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一)經濟與就業增長率差距有所擴大

(1)寶雞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全市GDP總量從2000年的195.34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545.91億元,13年間翻了近三番,年均實際增速達13.5%。其中,“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1.9%,“十一五”時期增速提升到14.6%,“十二五”頭三年平均增速14.2%,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圖1 寶雞歷年GDP總量及增長速度變化趨勢圖

(2)寶雞就業保持平穩增長。全市就業人員數量從2000年的201.65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34萬人,累計增加11.69萬人,年均增長0.4%。其中,“十五”時期年均增長0.4%,“十一五”時期年均下降0.2%,“十二五”頭三年平均增長1.6%,基本保持穩中有升趨勢。

圖2 寶雞歷年就業人員數量及增長速度變化趨勢圖

(3)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偏離度小幅下降。2011—2013年全市GDP與就業人數平均增速離差為13.1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時期離差11.5個百分點,到“十一五”時期擴大為14.8個百分點,“十二五”頭三年回落至12.6個百分點,經歷“先升后降”走勢,處于小幅回落態勢。

圖3 寶雞歷年GDP增速與就業人員增速比較圖

(4)職工工資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01—2013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3.7%,人均GDP年均增長13.2%,職工工資較經濟增速高了0.5個百分點,總體同步。其中“十五”和“十一五”時期職工工資較經濟增速分別高0.5個和3.4個百分點,“十二五”頭三年低了3.9個百分點。

圖4 寶雞歷年人均GDP與職工工資增速比較圖

(二)經濟增長對擴大就業拉動能力有所回升

就業彈性系數是衡量經濟增長對擴大就業拉動能力的指標,其含義是指經濟每增長1%,就業能增長多少個百分點。就業彈性系數越高,說明經濟發展對就業拉動能力越強。

表1 歷年寶雞市就業彈性系數

注:就業彈性系數計算公式,當年GDP增速除以就業人數增速。

從上表數據對比看,寶雞就業彈性呈現三個特點:

(1)總體就業彈性系數波動回升。“十五”時期就業彈性系數為0.03,到“十一五”時期下降為-0.01,“十二五”頭三年又回升至0.11個百分點,說明經濟增長對擴大就業拉動能力逐步增強。

(2)各產業就業彈性水平差距拉大。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系數一直處于負值,且呈連續降低趨勢。第二產業就業彈性系數先升后降,呈走低趨勢。第三產業就業彈性系數變化波動較大,“十二五”達到最高,總體呈上升趨勢。

(3)各產業就業彈性升降潛力各異。工業和建筑業的加速發展,對吸納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科技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和資本有機構成的逐步上升,未來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就業彈性將越來越小。第三產業作為服務于生產、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行業,已日益成長為吸納就業的主力,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服務企業就業潛力將越來越大。隨著農業規模經營不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任重道遠。

(三)就業增長對經濟發展貢獻程度有所提高

勞動生產率反映就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程度。從下表測算看,寶雞就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顯著提升。

(1)勞動生產率整體顯著上升。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00年的9687萬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72462萬元/人,年均增速達到16.7%。分時期看年均增速,“十五”期為15.8%,“十一五”期加快至18.9%,“十二五”頭三年為17.9%。

(2)各產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2001—2013年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9.3%、15.5%和11.7%,普遍實現較快提升。到2013年,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分別登上了2億、12億和5億臺階。

表2 歷年寶雞市全員勞動生產率

注:全員勞動生產率計算公式,當年GDP總量除以就業人數。

(四)寶雞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協調性指標位居全省中等水平

表3 寶雞市與全國及全省就業彈性系數和勞動生產率比較

注:就業彈性系數增速指增減百分點。

從上表看,寶雞就業彈性系數和勞動生產率與全國、全省比較的優劣:

(1)寶雞就業彈性系數整體水平高于全國和全省,但提升速度較為緩慢。2011年寶雞就業彈性系數分別較全國和全省水平高出0.13和0.23點,但提升速度比全國慢了0.08點,比全省快了0.03點。從三次產業比較看,第一產業就業彈性水平低、提升速度慢,第二產業就業彈性水平較高但擴張速度較慢,第三產業不但就業彈性水平高而且擴張速度快。

(2)寶雞勞動生產率不論整體還是分類水平都低于全國和全省,尤其是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速低。這表明,擴大就業對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應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3)寶雞就業彈性系數和勞動生產率在全省處于中等水平,但增速比較靠后。下表顯示,在陜西省十地市中,寶雞就業彈性系數排在延安、渭南、西安、銅川之后居第5位;勞動生產率排在榆林、延安、西安、咸陽之后居第5位,均處于中等水平;兩指標增速分別排名第7位和第9位。

表4 寶雞市與省內各地市就業彈性系數和勞動生產率比較

注:暫缺楊凌區測算數據,就業彈性系數增速指增減百分點。

二、寶雞就業增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

(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夠協調

(1)三次產業就業與經濟結構偏離度較大。寶雞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大致同向,均呈現為“二、三、一”紡錘形結構,但兩者具體構成比例變化不夠同步,而且偏離度較大。

表5 寶雞市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偏離度比較

注:2013年全市就業人口213.34萬人,較2010年203.7萬人增長4.7%;三次產業增加值合計(即寶雞GDP總值)1545.91億元,較2010年976.09億元增長58.4%。

對上表數據對比分析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相應出現變化,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工業化帶動產業結構加速調整。農業增加值比重一直在10%左右,而第二、三產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特別是工業增加值占到經濟總量的50%以上。

二是就業結構趨于非農化。農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非農產業成為擴大就業的主力軍。

三是就業與產業結構偏離度擴大。近三年服務業就業與產業結構偏離度上升8.6個百分點,其發展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偏離度則下降6.5個百分點,其發展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顯著降低;工業偏離度下降3.2個百分點,建筑業偏離度上升1.1個百分點,兩個行業發展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基本穩定,降低和增強幅度不大。

(2)非公經濟就業水平與產業發展水平匹配度較差。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兩個“非公36條”等扶持政策效應的不斷釋放,寶雞非公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對擴大勞動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下表數據比較看,非公經濟各產業的就業占比與增加值占比離差普遍較大,兩者增減變化幅度基本同向但未同步。說明非公經濟發展對擴大勞動就業的直接貢獻率,超過促進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反映出非公經濟發展中勞動生產效率和經營收益水平還不夠高,尤其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壓力依然較大,非公經濟進入新興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還不廣不深。

表6 寶雞市非公經濟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偏離度比較

注:2013年全市非公經濟單位就業人數195.44萬人,較2010年183.31萬人增長6.6%;三次產業非公經濟增加值合計(即非公經濟GDP總值)773.27億元,較2010年471.30億元增長64.1%。

(3)城鎮化發展對就業拉動能力偏弱。從下圖2000—2013年城鎮化率與城鎮就業人數占比對比看,寶雞城鎮化率提高的幅度明顯快于城鎮就業人數占比提高的幅度,兩者之間的差距呈擴大之勢。這說明城鎮化的發展對城鎮就業拉動不夠理想,城鎮化發展質量滯后于發展速度。

(二)經濟轉型對擴大就業形成新挑戰

(1)經濟發展“三期疊加”加大了就業難度。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如經濟增長從高速換擋到中低速,一些行業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化解產能過剩,一些落后產能被淘汰;一些中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資金使用成本高等問題,這必然對就業產生不同程度影響。2013年寶雞經濟增長13%,增速較2012年下滑2.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增長0.7%,農民工數量下降3.2%,增速分別下滑1.1個和3.6個百分點,就業明顯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據對寶雞文理學院和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調查,2014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截至5月底簽約率為77.2%,比2013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2)科技進步加快了一些行業機器替代人工的進程。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共銷售工業機器人3.7萬臺,比2012年增長近2倍,預計2016年全國機器人保有量有望超過13萬臺。國家工信部2013年年底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又在制訂工業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這些都將大大提高制造業自動化水平。據了解,寶雞卷煙廠、西鳳酒集團、寶石機械公司等許多企業都在不斷加大生產經營管理向智能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發展,設備更新、技術升級、“機器換人”加快,企業組織結構大幅壓縮和扁平化,這不僅對職工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勞動就業產生沖擊。

(3)企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就業形成擠壓。從反映勞動與資本關系變動規律及機制特點的“資本有機構成”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內在激勵和動力來自于勞動和資本要素雙贏。但資本投入的持續擴大,使許多地方經濟發展形成投資拉動為主的增長方式,對擴大就業產生擠壓。從寶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有機構成”來看,2013年企業資本凈值比2012年增長17.2%,增幅上升3.8個百分點,在崗職工平均人數減少12.3%,降幅擴大10.6個百分點,這“一升一降”表明資本在生產經營要素投入中上升,而勞動投入呈下降趨勢。同時,資本利得明顯高于勞動所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利潤率由2012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5.5%,而職工平均工資增速由2012年的10.2%下滑到2013年的9.1%。

(三)就業形勢變化對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倒逼態勢

(1)人口紅利轉換對經濟發展支撐模式帶來影響。隨著人口生產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人口增長勢頭放慢,勞動力資源供給也相應減緩。但隨著義務教育普及化、職業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人口文化素質和技能大大提升,人口紅利將由數量型轉為質量型。這一方面使經濟持續發展的勞動要素投入將充分利用“人才紅利”來支撐,企業更多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勞動力;另一方面缺乏技能的勞動力,在就業中越來越處于弱勢地位,這也是當前“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原因所在。

(2)就業壓力“三碰頭”給經濟發展帶來新考驗。當前勞動力總體供大于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大學畢業生、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難“三碰頭”,給經濟發展帶來新考驗。從調查了解看,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用人單位能提供的職位數量增加不多,部分求職者所學專業與勞動力市場崗位需求不匹配,一些大學畢業生個人就業意向和薪資要求與用人單位招工條件之間存在錯位問題;深化國企改革和后金融危機及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用工結構調整,必然產生職工分流現象;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加之農民工普遍知識和技能偏低,就業難度加大。三類人群出現的就業“三碰頭”,對擴大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3)勞動保障機制和法規需要加大完善和落實力度。當前,勞動合同簽訂、集體工資協商、勞動條件保障、勞動時間和工資支付等,不同程度存在不規范、執行不到位問題,特別是一些私營、小微企業落實不如大中型企業。據有關部門資料,目前寶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為98%,工會與企業簽訂《勞動工資集體協議》的占到建會企業的85%,勞動監察和勞動仲裁機構按期結案率96%和95.5%,勞動保障法規執行總體良好,但其他行業和一些私營、小微企業執行力度不夠,勞動保障程度比較低。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勞動關系、勞動監察執法、勞資糾紛調處等機制,加大檢查監督,促進勞動力市場規范、良好運行。

三、寶雞就業增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和就業環境,應立足寶雞實際,始終突出做大經濟總量和做優質量兩大要務,全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切實從以下六個方面促進就業與經濟協調發展。

(1)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就業。國家“十二五”規劃把著力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作為重大戰略,出臺實施了扶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用足用好政策,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通過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擴大就業。

(2)提升傳統產業擴大就業。長期以來,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居民服務、現代農業等傳統產業一直是支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容量的“穩定器”。應切實加大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以及產業組織形態創新,提高發展水平和質量效益,擴大就業容量。

(3)加快推進城鎮化拉動就業。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要按照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部署,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加快小城鎮發展,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并軌,有序推動有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拉動更多勞動者穩定就業。

(4)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吸納就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擴大的重要途徑。一要積極深化行政審批和工商制度改革,加大減稅降費支持力度,多為中小企業提供要素保障,有效解決融資困難問題,切實做好創業指導、信息服務、市場開拓等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二要加快特色專業市場特色園區建設,為企業集聚提供空間平臺和配套環境,著力促進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鼓勵小企業借助龍頭企業品牌優勢打造“集群品牌”,更多地吸收農村轉移勞動力。三要優惠政策激勵,支持中小企業挖掘崗位潛力,積極承擔社會就業責任。

(5)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創業就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自主創業政策體系,建立創業扶持基金,切實從產業、稅收、費用、貸款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大學生、有一技之長者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項目選擇、創業培訓、技術指導、市場開拓、信息交流等創業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優良到位的服務。

(6)健全制度保障促進靈活就業。應從擴大和促進就業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促進靈活就業的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一要通過稅費減免、小額貸款、崗位補貼等政策措施,培育市場有需求但需要發育成長的就業崗位;二要鼓勵開辟更多的公益崗位,安排有特殊困難人員就業;三要加快完善有關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為就業人員的權益保護、職業發展等提供制度性保障。

撰稿:段積倉 尹永平 郭虎林 楊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遂川县| 都安| 新野县| 炉霍县| 六枝特区| 沐川县| 玉田县| 合水县| 辉南县| 会同县| 丹江口市| 区。| 龙泉市| 黔西县| 泊头市| 宜阳县| 盐亭县| 武鸣县| 砚山县| 竹北市| 河西区| 鄂伦春自治旗| 长宁县| 南充市| 深圳市| 阳西县| 天全县| 临安市| 同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呼伦贝尔市| 西乌珠穆沁旗| 苗栗县| 东乡县| 合作市| 井研县| 襄垣县| 甘孜县| 策勒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