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堡鎮志
- 《高家堡鎮志》編纂委員會
- 6068字
- 2019-09-09 16:42:05
第三章 氣候與災害
第一節 氣候與物候
高家堡鎮位于神木縣中部,西北部為風沙草灘地區,東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春季升溫快、日較差大、干燥;夏季干燥而較熱;秋季天氣晴朗,涼爽宜人;冬季漫長而嚴寒。全年日照豐富,干燥,冷熱變化劇烈,大風和風沙多。
四季氣候簡述
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1月為秋季。
春季(3月至5月):春季太陽輻射增強,氣溫升高較快,3月的月平均氣溫為3.4℃,4月即升到11.6℃,5月已升到18.1℃,冷空氣入侵頻繁,冷熱變化劇烈,日較差大,平均日較差達14.8℃。容易出現晚霜凍,有(農歷)“四月八,凍死黑豆夾”的農諺。雨水漸增,季平均降水量62.2毫米,占全年總量15.2%,降水遠較蒸發量少,旱災威脅很大,是最干燥的季節,平均相對濕度41%。由于干旱少雨,地表干松,冷空氣活動頻繁,大風天氣較多,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容易出現,是一年中大風、風沙最多的季節。
夏季(6月至8月):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低值系統影響,高溫炎熱,雨水集中。3個月中月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月平均最高氣溫在28℃以上,6月至8月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41.2℃、39.6℃、37.0℃。夏季雨量集中,季平均降水量258.6毫米,降水量占全年的63.0%,季平均≥0.1毫米的降雨日31.9天。夏季降水又以7、8月為最多,平均月降水量分別為105.8毫米、102.0毫米。夏季降水的另一特點是變率大,不穩定,易出現暴雨天氣,就全省來說,本地區是一個暴雨多發區,季平均暴雨日0.7天。6月出現暴雨日數占總暴雨日數的10%,7月至8月占82%。對流性天氣多,常伴隨短時雷雨、大風、冰雹,易出現短時強降水。季平均雷暴日23.9天,冰雹日1天。
秋季(9月至11月):隨著強冷空氣的入侵,溫度逐漸下降,月平均氣溫下降速度達5.4℃—8.4℃。隨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降雨減少,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季平均降水量81.3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19.8%。其中9月份降水量53.9毫米,占季降水量的66.3%,個別年份仍有大雨、暴雨出現。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易出現連陰雨。秋季強冷空氣活動常常促使初霜凍出現。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影響,盛行寒冷而干燥的西北風,氣溫下降,12月平均氣溫-6.3℃,1月份是一年中的最冷月,平均氣溫-8.6℃,2月平均氣溫-3.5℃。滴水成冰,河流封凍,土壤最大凍結深度146厘米。降雪稀少,季降水量8.2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2%。最大積雪深度12厘米。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達144天。
氣候要素綜述
據神木氣象站1957年至2014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氣溫9.2℃;7月平均氣溫24.2℃,為氣溫最高的月份,1月平均氣溫-8.6℃,為氣溫最低的月份;年極端最高氣溫41.2℃,年極端最低氣溫-29.0℃;最大凍土深度1.46米。年平均降水量410.3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多年降水量為819.1毫米,最少年降水量108.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41.1毫米;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76%。風向季節性強,冬季盛行西北風或偏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或偏南風;年平均風速1.6米/秒;最大風速20.7米/秒。年平均蒸發量1903.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54%。年平均日照時數2715.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2%(見表2-3-1、表2-3-2、圖2-6、圖2-7)。

圖2-6 神木氣象站1957—2014年平均氣溫

圖2-7 神木氣象站1957—2014年降水量
表2-3-1 神木氣象站主要氣象要素統計表

表2-3-2 神木不同年降水量的頻率和保證率(1957—2014年)

神木氣象站測得≥0℃的平均積溫3952.3℃,持續262天;≥10℃的平均積溫3584.6℃,持續188天;≥15℃的平均積溫3057.1℃,持續146天;≥20℃的平均積溫2142.3℃,持續94天。
太陽年總輻射量141.86千卡/平方厘米,生物輻射量為70.93千卡/平方厘米。多日照、強輻射。適宜作物生長與干物質的積累,但光能利用率很低,主要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僅0.17%—1.76%,同時也說明潛力很大。
物候
鎮域范圍內地理位置及地貌、氣候無明顯差別,故物候現象也無明顯差異。
驚蟄過后,氣溫回升,大地解凍,冰河開消,風沙時至,草木萌發。冬眠動物,漸次蘇醒。烏邊(鷹)歸來,驢馬交配,綿羊生羔。農事已始,諺云“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驚蟄不停?!薄?/p>
春分前后,氣溫驟升,冬眠動物,出露地面,蠢蠢欲動。時適播種小麥、豌豆、扁豆。早種作物,覆膜培植。諺云:“九盡春風頭,麥子種在地里頭?!?/p>
清明前后,惠風和熏,河冰盡消,可聞初雷,沙塵屢起。苜蓿發芽,紅杏鬧春,草木青青。牛羊跑青,貓狗交配。大雁北翔,小燕南來,霜終。時適植樹造林、修剪果木、栽蔥種菜。諺云“好雁不沾霜”。
谷雨前后,氣溫穩定,雨量增多。馬茹茹、桃樹次第開花,百草萋萋,春意盎然。馬驢跑青,河塘蛙鳴,山羊生春羔,爪絨剪羊毛。時適種玉米高粱、花生黃豆,培育稻秧。諺云“檸條開花花,老婆種瓜瓜,‘炭貓兒’回家家”。
立夏前后,升溫明顯。海棠兒、海紅子開花,布谷始鳴。時適種谷子黑豆,移種秧苗。諺云“立了夏,風死下”“立夏慌忙混種田”。
小滿前后,苜蓿、豌豆開花,鵓鵓扯兒始鳴。時適玉米、高粱間苗,種糜黍豆瓜。諺云“小滿前后,安瓜種豆”“小滿前后亂種田”。
芒種前后,山雞孵卵,耕牛交配。時適甘藍、苤藍育苗,山地趕種糜谷土豆。諺云“忙種糜子急種谷”。
夏至前后,三庚數伏,天氣炎熱,雨季將臨。豌豆結角,開鐮收麥,播種回茬糜谷。諺云“頭伏蕎麥二伏菜”。
小暑大暑,天氣燠熱,多降暴雨。防汛防雹,積肥施肥。瓜果飄香,夏蔥上市。諺云“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立秋過后,暑去涼來,降水漸少,天高氣爽,秋蟬始鳴,時適種“馬腿大白菜”。諺云“一場秋雨一場寒”。
處暑過后,氣溫走低,暴雨終止。百草秋禾,穗齊籽實。定苗鋤草,玉米追肥。諺云“處暑不出頭,不如砍得喂老?!?。
白露過后,草木枯黃,秋色斑斕,綿羊交配,始收黃芥兒、小豆麻子。諺云“白露前后,打花麻收小豆”。
秋分前后,可見早霜,貓狗交配,始收糜黍、豇豆綠豆。諺云“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前后,降溫繼續,樹葉始黃,大雁南飛,時適收谷稻高粱、玉米紅棗。修剪樹木,飼草儲藏。諺云“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
霜降前后,可見初雪,秋聲瑟瑟,草木蕭落,雞換羽毛,山羊交配。時適收黑豆秋菜。諺云“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沒生熟”。
立冬前后,天氣驟冷,北風呼嘯,河沿初凌。深翻土地,灌水保墑。冬眠動物,入地蟄伏,大地封凍。諺云“立冬陰山地不開”。
小雪大雪,寒流來襲,河水封凍,食肉置外,凍結不消。諺云“大雪小雪,殺豬臥羊”。
冬至過后,開始數九,天寒日短,地凍三尺。諺云“頭九二九,拉門叫狗”。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嚴寒至極。諺云“小寒大寒,凍死老漢”“三九四九,凍爛碓臼”。
立春過后,嚴冬已盡,大地回春,冰河開消。諺云“五九六九,水在浮頭”。
雨水過后,升溫繼續,降雨漸多,春光明媚。諺云“七九八九,開門大走”。
常見物侯指標見表2-3-3、表2-3-4和表2-3-5。
表2-3-3 樹木類統計簡表

表2-3-4 作物類統計簡表

表2-3-5 氣候類統計簡表

第二節 災害與防治
災害
影響全鎮生產生活的自然災害有干旱、冰雹、霜凍、水災、大風、蟲災等?!堆咏楁傊尽贰队芰指尽泛汀渡衲究h志》記載歷代災害頻發,其中雖無本地災害具體情況,但應與區域情況大致相同。本節僅對新中國成立后的主要災情記述。
干旱 鎮域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接壤地帶,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決定了本地干旱及旱災頻繁發生,故有“十年九旱”之說。
1951年旱災,農作物減產36%。1955年大旱,部分地區雹旱災,糧食畝產僅32斤。1957年旱、澇、凍災嚴重,平均畝產40斤(山地25斤,水地100—120斤)。1962年大旱。1972年大旱。1980年夏旱災嚴重。1984年春季大旱。1992年大旱,無論是旱災程度還是損失都超過1965年雙百日大旱,建國后罕見。1995年大旱較1992年輕。1997年大旱造成農業生產大災。1995年至1996年,旱雹澇災,1997年特大旱災,山地絕收,水地減產一半。1998年春季大旱,特大旱災山地絕收,水地略有收成。1999年春季大旱,特大旱災山地絕收,水地略有收成,較1998年更嚴重。
冰雹 本地區冰雹多伴隨于3—10月的雷雨中,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雹日的86%,其中8月最多,占20.4%。本地區冰雹最早出現在3月25日,最晚出現在10月27日。冰雹多出現在下午2—6時。降雹時間平均7分鐘,最長35分鐘。其特點是冰雹直徑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冰雹強度也越大,受災越嚴重。最大積雹深度為12厘米,本區域內降雹最大的一次是1965年5月19日,冰雹平均重量為13克,最大重為23克。冰雹路徑,因為冰雹產生于小尺度的天氣系統,并受地形的制約,多造成局部危害,故有“雹打一條線,不走新路走老路”的說法。經調查發現,神木縣冰雹移動主要路線有3條。其中一條起源于錦界和大保當兩鎮,在高家堡匯合后,經喬岔灘、萬鎮南下出神木縣境,因此本地區是冰雹的易發地段。冰雹對農業生產危害極大,輕者使作物枝葉果實受損,生長發育受到限制;重者擊落果實,砸斷主桿,造成顆粒無收。
民國八年(1919),陽畔等地雹災。民國十九年(1930),雹災,秋禾盡摧。1955年,部分地區雹災。1954年5月21日,下午遇杏子大的冰雹,六、七鄉收成無幾。1956年9月雹災。1964年秋,137個生產隊雹災。1965年,大旱成災,4月降春雨后至8月百余天無雨。1966年,春荒夏雨。1979年夏,發生蟲災、雹災。1984年和1990年7月10日,木瓜山村雹災。
霜凍 本地霜凍以早霜成災最多。初霜平均出現在10月3日,最早9月15日,最晚10月16日,早晚相差31天;晚霜平均于4月16日終止,最早3月22日,最晚5月16日,早晚相差55天。無霜期169天。境內新中國成立前霜凍災害較多,新中國成立后霜凍災害較少,最嚴重的一次是1980年8月,霜凍成災,糜子、高粱、谷子等晚熟秋禾皆凍死,減產七成以上。
水災 本地暴雨易發,日降水量100—200毫米的大暴雨時有出現,以日降水量50—100毫米的暴雨出現頻率最高,占總數的88%;暴雨最早始于6月上旬,最晚終于9月下旬。主要集中在7—8月,占80%。大暴雨引發水災嚴重,主要對禿尾河灘地、各溝道農田與兩側村民房屋損毀較大。
1954年9月4日,秋雨過多,洪水沖走1人,房屋塌457間,損失水地109畝,耕地受災面積1704.55畝,其中重災970.05畝,政府采取發放救濟款糧和組織生產自救的方式救災,避免了出賣耕牛和逃荒。1956年7月2日,發洪水,沖走青楊岔修公路搭拱架的木料。同年,糧食畝產70斤。川水地區連陰雨,1961年至1985年期間,均不同程度遭受水災侵害。特別是1971年夏,本地區3日內降水400毫米,山洪暴發,多處公路、電話線路中斷,大面積農田被沖毀,損失巨大。1984年、1995年8月初至中秋節,秋雨連綿,達半月之久。2007年,秋雨連綿20余日。錦界園區建成后,園區的兩條排洪渠匯集到桑樹渠村,加大了桑樹渠等村的防洪壓力。2013年7月,錦界降暴雨,神樹溝段排洪渠約2000米被洪水沖垮,導致200畝農田被毀,部分房屋受損,鎮政府組織群眾連夜轉移。2014年9月,降雨并伴有冰雹,永利河川受災嚴重,損毀農作物面積9670畝,道路97.1千米,沿河部分橋梁、大壩損毀嚴重,累計損失566.6萬余元。
大風 本地處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大風一般由寒潮或雷暴強對流天氣引起,神木氣象站測得年平均大風日數5.3天。風沙危害更重,常常破壞建筑物,出現樹木折斷、廣告牌倒塌、高空墜物傷人事件,大風刮蝕地皮、吹毀林草,覆壓農田、撕毀農民塑料溫室大棚和農田地膜,還會造成農作物倒伏等,嚴重地影響著農、林、牧各業的發展。1952年春,發生大風沙塵暴,大風攜帶沙子掩埋部分房屋等設施。1954年,遭受風沙災害。1966年4月,發生8級大風,造成危害較大。后隨著綠化區域擴大,沙塵天氣減少。
蟲災 農作物主要遭黏蟲的侵害,糧食損失較大。1954年,四鄉遭受黏蟲災害。1956年7月,川水地區連陰雨后發生嚴重蟲災,撲殺3天。1958年,發生蟲災。1979年夏,發生蟲災。1980年和1981年夏,連續發生小麥嚴重蟲災。
1953年,本地遭受災情較重??煞从承轮袊闪⒅醺黝悶暮r業生產的影響情況,1953年高家堡區災情見表2-3-6。
表2-3-6 1953年高家堡區災情統計表

續表

防治
干旱防治 抗旱的措施較多,主要采取的措施有: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改進耕作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的危害,同時防止水土流失;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如人工增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墑等。同時注意氣象預報,提前做好抗旱準備。
冰雹防治 冰雹危害大,防治困難也較大。歷史上人們防雹的辦法,是在有作物的地方看云的走向、風向插花點火,點火點選擇在上風頭的高地上,以便火煙升起后,能將農作物種植面覆蓋住,因氣溫升高而達到防雹目的,此法對空氣污染較大且效果甚微。新中國成立前后,人們發明了用土火炮防雹的辦法,即在鐵管里裝上火藥,用泥、石子將管口封嚴,炮口對準云頭,引火發射,將火球直射云端,沖散本區域集聚的烏云,防止冰雹的形成,這種方法效果較點火要好得多,但易促使云頭游走。此處發炮,云便游往別處,使別處受災更為嚴重,故要各地都發炮防治,才能達到大面積防雹的目的。土火炮安全性差,已禁止使用。使用“三七”高炮和增雨火箭防雹,效果好,安全性高。
霜凍防治 歷史上人們防霜,主要憑經驗觀察天氣,若有降霜的預兆,即在當日深夜或次日凌晨到農田里擇地插花點火,可以起到防霜的作用,但如判斷不準,易形成浪費。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氣象預報,每當氣溫驟降,早霜到來時,有關部門通過廣播、電視、電話等途徑通知各鄉鎮及廣大群眾組織點火。防治霜凍還可采用地膜覆蓋,以水增溫和噴灑化學保溫劑等。
水災防治 鎮域有禿尾河及其多條支流貫穿其中,且人畜與農作物種植大都分布在溝道灘地中,因此雨季防洪尤為重要。新中國成立以前,官府不設防汛機構,群眾只能各自為陣,疏挖簡易排洪渠道,若遇山洪則無能為力。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視防災抗災。20世紀70年代以后,縣政府每年6月至9月汛期成立防汛指揮部。鎮防洪機構在汛期保證信息傳遞,時刻觀察該河道水位上漲情況及水庫、土壩牢固情況,確保遇特殊情況時,通知疏散居民。
大風防治 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地表覆蓋植被較少,人們對風沙防治意識淡薄,大面積開墾種地,地表植被進一步破壞,風沙侵害進一步加大。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防風固沙工作極為重視,大量投資,發動當地村民植樹造林,對當地防治沙漠化起到很大作用。1999年后,再造秀美山川,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防風固沙成效明顯。
蟲災防治 蟲災雖不可預見,但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植物相生相克、相互平衡的規律,不大肆破壞某個環節,是防治蟲災的根本。
環境污染與防治 錦界工業區建成后,工業項目逐漸增多,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另外,榆陽區內化工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對紅柳溝水質亦有影響。環境部門雖然開展環境監測和治理工作,但高家堡地處下風向和禿尾河下游,廢氣、污水等污染物對環境,特別是河流水質影響較大。同時,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對土壤環境亦有不良影響。
地質災害與防治 土石山區易發生崩塌和落石,對道路行人安全造成威脅;黃土山崖上的窯洞在雨季會發生滑坡災害,如20世紀70年代,王界村窯洞垮塌造成多人死亡。這是本地易發的兩種地質災害。對于高危地質災害,除安排專人監測,實行人員避讓之外,縣政府制訂治理工程計劃,由鎮政府或國土資源、交通等有關部門組織實施。2009年3月,治理左渠村、團團溝村巖質崩塌;2014年10月,治理喇嘛河巖質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