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歷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
- 460字
- 2019-09-09 16:52:05
三
元代時期,榆林地區已屬于內地,相對安定,也失去以往突出的作用。到明朝建立后,由于蒙古勢力在塞上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這里的戰略地位再度凸顯,成為長城的重要一段,設置延綏鎮,總兵先駐綏德,是九邊重鎮之一。明英宗正統年間,都督王禎、延綏巡撫馬恭先后修建了延綏沿邊城堡、烽火臺等工事。據《延綏鎮志》記載,明憲宗成化時期,延綏巡撫余子俊將延綏鎮的鎮治由綏德遷到榆林衛,擴建了榆林城,并修補和增筑了東起清水營(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一千幾百里的長城,從此極大地加強了邊防力量。今天著名的鎮北臺,即是當年重要遺跡。到明穆宗隆慶時期,與蒙古議和,雙方開展邊境貿易,鎮北臺外就有其中的一個這樣的場所。由于延綏鎮的緣故,明朝時榆林駐軍數萬,來自各地的文官武將及其家屬長期在此生活,特別是一批進士出身的文官更替在此任職,帶來包括南方在內的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從而對當地的文教與風俗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榆林城中的寬闊四合院、含有江南韻味的榆林小曲等。從此直到近代以來,榆林一直是陜西文化教育發達的地區,也常能領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