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政法英模風采錄
- 中共陜西省政法委員會
- 873字
- 2019-09-09 16:44:21
“民事案件瑣碎復雜,只要咱們心中裝著老百姓,就能把案子辦好”
胡振華是一個礦工的兒子,家就住在焦坪礦區。1982年,胡振華招干分配到陜西崔家溝礦當上了一名獄警。不久,調到印臺區人民法院新街法庭工作。當他穿上法官的制服時,父親就囑咐說:“你在家門口當法官,心里要有一桿秤,時刻裝著老百姓,不能給咱家人丟臉!”父親的話像磁鐵一樣經常縈繞在他的耳旁。1998年,胡振華被提拔當了新街法庭的庭長。

新街法庭地處印臺區西北40多公里的玉華礦區,與耀州區、宜君縣相鄰,轄區5萬多人口,法庭只有三名法官,兩名書記員,每年審理的案件平均有150件,工作任務很大,辦公條件差。
20世紀90年代,由于煤炭企業紛紛破產下馬,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導致民事案件增多,尤其是大量涉及民生問題的婚姻家庭、撫養、扶養、鄰里關系等案件大量出現,這些瑣碎的案件如得不到及時妥善處理,極易導致矛盾激化,甚至釀成血案。
在法庭,每天都面對一起起繁瑣復雜的民事案件。胡振華就對庭里的同志說:“民事案件繁瑣碎復雜,只要咱們心中裝著老百姓,就能把案子辦好。”
2000年,胡振華承辦一樁老年人的離婚案,當事人已年過七旬,兩位老人為一些家庭瑣事發生爭執,跑到法庭鬧著要離婚,立案后,胡振華就到社區調查了解到兩位老人的情況,他倆風風雨雨幾十年,還是有感情的。于是,他就多次上門給老兩口做工作,終于打動了老人,撤訴,使兩位老人和好如初。
2006年2月,新街法庭受理了農民工龍某訴某礦拖欠工資一案。原告龍某帶領20余名農民在某礦上打工,由于礦上突然發生事故而被停產整頓卻欠下龍某工隊工資8萬元。立案時,已是農歷臘月十四,農民工急需要回工資回家過年,揚言如不給工資,等到大年三十到省上上訪。胡振華就果斷決定使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冒雪跑了20多里趕到礦上,面對礦上負責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動員,用真情感動他們,終于趕在臘月二十六開庭審理時,被告經多方努力籌來1萬元現金,當即支付給原告,解了燃眉之急。為了讓龍某和民工們盡快趕回家和家人團圓,胡振華又開車將他們送到杏樹坪車站,龍某激動地說:“胡法官,多虧你了,你幫我們辦了件大事,你真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