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澗縣衛生志
- 《清澗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 3749字
- 2019-09-09 17:19:39
概述
清澗縣,位于榆林市東南端。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石樓、柳林縣相望,西南和延安市子長、延川縣相連,北與綏德、子洲縣接壤。距榆林市區174千米。
清澗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已被先民開發。夏商屬雍州。殷商晚期,北方部族鬼方領地。春秋由白狄族居住。秦漢屬上郡膚施、陽周二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境內首設朔方縣,屬東夏州朔方郡。隋先后分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福縣。唐武德元年(618)分屬并州道綏州城平、延福;貞觀九年(635),境內置渾州、寬州,后并設寬州。宋康定元年(1040)筑土城,宋仁宗賜名青澗,元豐七年(1084)設青澗城,屬永興路綏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元屬延安路綏德州。明洪武四年(1371)縣名改為清澗,隸延綏鎮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屬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清澗縣屬直隸州。
中華民國初,屬陜西省榆林道。1926年廢道,為省直管縣。
1936年1月,建立陜北省清澗縣蘇維埃政府,轄13區62鄉。
1940年3月,建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清澗縣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隸屬陜北行政公署綏德分區。1956年10月,隸屬陜西省榆林專區。1961年,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2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榆林市。
2014年末,轄石嘴驛、折家坪、寬州、李家塔、店則溝、解家溝、高杰村、玉家河8鎮,下二十里鋪、雙廟河、老舍窠、石盤4鄉,郝家墕、樂堂堡、秀延3個辦事處,640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總面積1881平方千米,總人口21. 9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7人。
清澗縣醫藥衛生事業源遠流長。高杰村鎮李家崖距今約3000年殷商古城遺址出土的石雕人像,脊椎、肋骨和肛門清晰可辨,說明當時人們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已經到達粗淺解剖的高度。境內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扁鵲行醫”、“羽人采藥”等,即為境內古代醫藥活動生動寫照。三國至宋元,境內醫療無資可考。明清至近現代,清澗中醫藥著稱晉陜寧蒙。明代師功凱不計報酬為民解除病患,譽滿鄉里。清代白羽宸編著《醫理》縣志有傳。順治元年(1544)清澗城王氏合族集資,在縣城北街創辦大生堂藥鋪,延醫坐診,興盛一時。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醫霍志珍辦藥簾,治痘癥,方圓著稱。嘉慶六年(1801)霍冀州、霍豫州在家設益生堂從醫從藥。清末清澗城內太和堂、壽光堂、壽元堂、德元堂、濟眾堂等醫藥房相繼問世,為民眾減輕疾苦。古代社會,清澗城鄉雖有中醫坐堂應診或流動行醫,但因時代局限,民間求醫問藥不興,每逢疫病流行,求神拜佛,民眾生命安全極無保障。
民國時期,清澗名醫霍靜堂開設益生堂。民國二十五年(1936),清澗縣國民政府成立中醫診所。時雖有中醫藥房和診所,但無一所醫院,人民群眾不僅仍處于缺醫少藥的困境,更無求醫問藥、講衛生的自覺意識。天花、鼠疫等傳染病流行。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縣城、榆灣則和淮寧灣等地鼠疫流行,死14人,次年方止。民國二十一年(1932)境內霍亂流行,發病77人,死亡55人。
1918年,隨基督教傳入,西醫入境。城內基督教堂有韓先起、王業修兩名西醫。據稱境內注射防治由此而起。1931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北辦事處在高杰村設立第三醫院,9月,遷往延安。1935年,縣城第一所西醫診所開業,可作一般外傷處理、肌肉注射。1936年2月,紅軍東征戰地診所設清澗縣雙廟河鄉。1938年,八路軍前總衛生部駐今清澗縣寬州鎮師家園則村。5月,白求恩大夫率醫療隊來清澗,而后開赴抗日前線。
1940年3月19日,清澗縣人民政府建立,民政科負責衛生行政管理。遵照《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推廣衛生行政,增進醫藥建設”的指示,清澗縣辦起第一個人民診所——清澗縣保健藥社。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后方醫院駐清澗。1947—1948年,西北野戰軍野戰醫院駐清澗縣白家川、學武村等7個村莊。期間,在診療部隊傷病員的同時為當地老百姓服務。1948年,河北籍北京協和醫院職工李華楠在縣城霍家大院開設西醫診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指引下,建立健全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藥衛生群眾組織,統一中西醫藥人員,壯大了技術隊伍,增加了醫療設備,并大力開展衛生宣傳、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和常見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衛生科學知識逐步得到普及,鼠疫、霍亂、天花等甲類傳染病基本得到控制,城鄉衛生面貌有了改觀。
1949年,清澗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時稱防疫衛生委員會)成立。1950年,清澗縣人民衛生院成立。1952年3月,清澗縣人民衛生院首例闌尾炎和剖腹產手術成功。全縣預防接種牛痘32345人,疫苗3435人。政府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滅鼠12萬只,滅蠅414萬噸。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在境內絕跡。1958年,保健藥社和大眾聯合診所合并為清澗縣中醫聯合醫院。7月,舉辦該院首屆學徒班;清澗縣人民衛生院改名清澗縣人民醫院,并開始裝備X光機、檢驗室和手術室等設備;全縣開展“除四害,講衛生”運動。50年代末,逐年分配大中專畢業生加強技術力量;區(鄉)衛生機構相繼建立。到1966年,全縣已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4個,地段醫院4所,公社(鄉鎮)衛生院12所,衛生技術人員197人,大隊(村)衛生室357個,半農半醫人員401人。三級醫療衛生網絡開始形成,麻疹、白喉、乙腦、傷寒等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基本消滅了新生兒破傷風和產褥熱。
“文化大革命”期間,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衛生事業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受到批判,衛生事業遭受嚴重破壞,骨干醫務人員慘遭摧殘。1969年,大批衛生干部和醫務人員下放農村,削弱了全縣醫療衛生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防病治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0年3月,本縣從整頓入手,全面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至1989年,全縣有縣鄉醫療衛生機構33個(不包括個人開業者),正式衛生人員由1949年的15人發展到424人,其中衛技人員236人。病床由1949年的兩張增加到294張。有農村醫療站472個,鄉村醫生480余人。縣、鄉、村三級衛生防疫網基本形成。
90年代初,全國經濟體制開始轉型,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市場,有商業化的傾向,醫療機構公益性日趨淡化。縣級醫院從技術、設備、服務水平等不斷發展,而鄉鎮衛生院基本陷于衰落。鄉鎮衛生院處于人員渙散,基本診療設備閑置。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而使其功能逐漸減弱,使廣大農村基本醫療難以保障。“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凸顯,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農村的經濟發展。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2002年,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農村衛生事業得到政府重視,衛生工作又有新的發展局面,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開始加強。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之后,衛生事業進一步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衛生事業的投資逐年增加,清澗衛生事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到2004年5月,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工資實行了全額財政預算,衛生隊伍穩定,醫療和預防保健逐步鞏固。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院容院貌顯著變化。從1998年開始,先后投入資金4366萬元,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維修擴建改造面積73380平方米。先后新建、維修改造規范化村衛生室381所(新建222所,維修改造159所),購置增添醫療設備3859余臺(件),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
2007年,啟動、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當年參保率達到93%以上,以后逐年上升,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有了保障。2009年,根據中省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實施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藥品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鄉村兩級衛生機構實行了基本藥品零差率銷售。
2010年后,繼續加大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力度,強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人才建設,全面實施藥品管理“三統一”,清澗縣衛生事業實現重大跨越。
2014年,全縣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318個(含村衛生室),其中:科級建制單位11個(縣醫院、中醫醫院、解家溝老區醫院、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合療辦、婦保站、計生技術指導站、縣衛校、愛衛辦、藥品采購與結算經辦中心),其中,二級甲等醫院1所,二級乙等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14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個,村衛生室294個。民辦醫療機構28個,其中個體診所26個,個體鑲牙館2個。
在職衛生人員由1990年487人發展到2014年的652人,其中執業醫師61人,助理醫師60人,注冊護士214人。高級衛技人員38人,其中主任醫師4人,中級衛技人員5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執業(助理)醫師0.27人,注冊護士0.97人。
病床由1990年314張增加到2014年的729張,其中公立醫院床位391張,每千人擁有床位3.31張。
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4萬人次,住院手術670臺次,出院病人1.0939萬人次,業務收入0.48億元。
醫院擁先進醫療設備44臺(件),總價值達0.3億元。
2014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0.03‰,死亡率4.67‰,自然增長率5.36‰。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815/10萬,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93%,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7.1878萬人,參合率99.14%。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2‰,嬰兒死亡率3.2‰,新生兒死亡率3.2‰。
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穩步發展壯大,廣大群眾的防病意識和健康水平極大提升。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衛生事業發展,清澗醫療衛生事業將盡快邁上發展快車道,不斷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養生、健康需求,使人民健康水平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