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澗縣衛生志
- 《清澗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 1294字
- 2019-09-09 17:19:39
序三
《清澗縣衛生志》付梓問世,是清澗衛生事業大事,也是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又一項豐碩成果。
清澗醫藥,源遠流長,名醫輩出,著稱晉陜寧蒙。歷代名醫為一方百姓健康生活,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高杰村鎮李家崖發掘的距今約3000年的殷商古城遺址,出土的石雕人像,脊椎、肋骨和肛門清晰可辨,說明當時人們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已經達到粗淺解剖的高度。境內出土的“扁鵲行醫”“羽人采藥”等漢畫像石,即為境內古代醫藥生動寫照。明代師功凱不計報酬為民解除病患,白羽宸“精于醫,著《醫論》二十卷”,張源“數劑湯藥,治愈直隸總督便血頑疾”被傳為佳話。清順治元年(1544)清澗城王氏,合族集資,于縣城北街創辦大生堂藥鋪,延醫坐診。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醫霍志珍辦藥簾,治痘癥,方圓著稱。嘉慶六年(1801)霍冀州、霍豫州兄弟設益生堂從醫從藥。清末,清澗城內太和堂、壽光堂、壽元堂、德元堂、濟眾堂等諸多醫藥堂,為民眾減輕疾苦功不可沒。
民國時期,清澗中醫藥事業更加興盛。民國元年至十年(1912—1921),城內先后有大生堂、益生堂、太和堂、益壽堂、益德堂、壽元堂、益生堂等中醫藥店。十一年至十五年(1922年—1926年)間,解家溝、店則溝、玉家河、石嘴驛、李家塔、折家坪、樂堂堡等地,先后開設德春堂、濟生堂、永德堂、萬壽堂、萬春堂、壽元堂、益生堂中藥店和中醫診所。民國二十五年(1936),清澗縣國民政府成立中醫診所。
1940年,清澗縣人民政府創辦第一個人民中醫診所清澗縣保健藥社,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發展中醫診療。特別是中成藥的炮制加工,品種增加、質量提高,推動了清澗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清澗衛生人前赴后繼、砥礪奮進,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在各個領域以其絢麗多彩的成就,贏得人民信賴。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農村衛生事業突飛猛進,基層衛生院長足發展,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日益健全,多層次辦醫格局逐步形成。新型合療全面覆蓋,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效緩解,醫患關系日趨改善。醫療、預防體系日趨完善,公共衛生保健成效顯著。衛生監督不斷強化,醫療秩序更加規范,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全民衛生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編纂《清澗縣衛生志》,是對歷史追本溯源,尋找其興衰軌跡,對于存史、資政、教化,推動清澗醫學科學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喜可賀的是,這部數易其稿、跨度幾百年、篇幅30萬字的《清澗縣衛生志》終于面世了。眾所周知,編寫志書是一項十分艱苦復雜的工作,它要求系統、全面、準確、真實地反映歷史和現狀,要求編寫人員既要有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又要有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編寫人員正是以這種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使這項浩繁的工程得以完成。本志書結構合理,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流暢,是一部統合古今,縱覽興衰,并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專業特點、地方特色的志書。
光陰荏苒,滄桑流變。我們回首昨日的業績,直面明天的挑戰,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清澗縣衛生志》的出版,一定會在清澗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她預期的作用,清澗的衛生事業也定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更新更燦爛的篇章。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