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云卷云舒
  • 岳慶華
  • 3337字
  • 2019-09-09 17:28:44

延安行

一、黃帝陵

很長時間沒給博客上放點東西,自己放暑假也給博客了一個美美的假期,竟然有些不好意思,本來是一個面對自己的平臺,卻起到了鞭策作用。今年的暑假比起往年差不多縮水近十五天,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以往暑假長沒感覺,一短就突然有種緊促的感覺反就珍惜起來。想想五個月來瑣事纏身,假期來臨,豈容錯過,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延安的旅途。

第一站黃帝陵。黃帝陵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的橋山之巔。《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因其崇尚土德,“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而土呈黃色,故稱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帝的陵園。

自秦統一六國后,歷朝歷代的皇帝每歲都要祭奠黃帝陵,香火不斷,實乃“天下第一陵”——國家第一批文物保護古墓葬一號,史載祭黃陵兩千四百年來,均在陜西黃帝陵祭祀黃帝。

車一直在黃土高原行駛,層層疊疊的黃土博大宏深,沉穩踏實,缺少點綴,如它所孕育的西北人一樣坦蕩渾樸,憨實無華。這樣的路途最容易打瞌睡。到達黃陵縣是中午,待安頓好住宿、吃過午餐、休息緩解后趕到景點已是下午四時。哈,今非昔比,十幾年前,抬腿即可登臨的軒轅廟宇,四周向外擴展了很多,修建了大道、休閑廣場、停車場,原本日漸干澀的沮水河,重新續水建成了觀光湖,湖山相映,再現了橋山峨峨、沮水泱泱的古貌。盡管已是下午游客最少的時候,軒轅廟仍是香煙繚繞,信徒香客誠心誠意,你叩首我跪拜,虔誠至極。

數千年來,每逢清明時節,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從各地來到這里祭陵,以寄托念祖之情。祭陵分民間祭奠和公祭典禮兩次進行。1912年孫中山自撰并親筆寫下《祭黃帝詞》,委派十五人祭黃帝陵代表團祭陵。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冬,民國政府主席蔣中正,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祭軒轅黃帝陵。后因公務緊迫,未能親自前來,遂親筆寫了“黃帝陵”石碑,一直到1956年被鏟除,現在石碑上“黃帝陵”是1963年郭沫若所題。1937年,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1939年4月5日,當時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恭遺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致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毛澤東親筆書寫祭文。1949年后中央多次派員到黃帝陵祭祖。

踏上祭祀大殿平臺宏大開闊,兩旁印有盤龍圖案的金黃色龍旗迎風獵獵,龍鐘神鼎有序擺放,緬懷始祖偉績的條幅凌空飄揚,陵前祭亭的大柱上掛著醒目的對聯。上聯“根在黃陵五千年古柏參天綠”,下聯“澤流赤縣九萬里春潮動地來”。祭祀大殿是目前全國最雄偉、壯觀的仿漢花崗巖建筑。軒轅殿位于廣場北端總高六米的三層石臺上。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柱間無墻,典型的“黃帝明堂”建筑風貌。屋頂中央圓形天窗讓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殿內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的“五色土”,體現了明堂建筑天圓地方的理念。每年清明節祭奠活動這一天,黃帝陵香煙繚繞,鼓樂震天,海內外萬名炎黃子孫共祭華夏人文初祖,煌煌九天,威威八方。

從祭祀大殿下來,時間接近傍晚,向右即是黃帝陵墓,陵墓就是一座山,整面山坡全部都為松柏覆蓋,這些松柏的樹齡大多有千年,古柏森森,莊嚴肅穆,陵墓就掩藏在這古柏密林中。陜西關中地區有講究:晚間不看病人不到墓地。景區六點半關門,時間已晚且前兩次已經去過,我們返回。

二、延安

從黃陵縣到延安市內車程兩個多小時,延大畢業的小張安排我們住宿在她的母校延安大學的窯苑賓館。因為是頭次來延安,我們選擇了從火車站步行,到延安大學順便看看當地風貌。整座城市順著延河兩岸的川道延伸,狹長得像條蚯蚓,市中心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對鼎,頗有三國鼎立的氣勢。南河和延河交匯,三峽兩河中的地貌卻是腳下的延河,寬闊的河道里細細的一股黃水沉著緩慢地流淌,跟頭腦里詩歌中描繪的延河怎么都對接不上,怎么看都有點茍延殘喘的感覺。街道兩邊商鋪林立,車來人往,物價卻并不遜色,據說早已趕超西安。過了市中心進入其他的街巷就顯得狹窄陳舊許多,再加上有幾條街巷正在進行改造,塵土輕揚,步行不好走。

延安寶塔山

路旁有一所極舊的建筑,從破損的程度上可以判斷它至少有百年歷史了,絕非現代復建的贗品,走近細一看石雕花口的八角圓拱門楣上竟然刻著“唐杜文貞公祠”。啊!原來是杜甫舊居啊,安史之亂時杜甫居住在鄜州(延安市富縣),不久為投奔唐肅宗(躲在今陜西省鳳翔縣),一路艱苦跋涉經過此處,據說當時杜公夜里就在這石崖下獨對寒星枕靴而臥。后人為紀念他修建了“杜甫祠”,還把他經過的這個川道取名為“杜甫川”。不知什么原因拱門已經封堵了,我抱著一線希望,從側面凸凹不平甚或跌落的石階盤旋而上,到崖頂卻下不去,只好探頭向下瞧里面的光景:正對院門貼靠著山崖的就是杜甫祠堂,小院前面幾間瓦房極不協調地集中在西邊,東南地勢稍高的土崖上有一處碑亭,碑上鐫刻的是杜甫的《三川觀水漲》,碑亭下是摩崖石刻。我折返到最靠近摩崖石刻的半崖上細看,最上一行“少陵川”赫然醒目,落款為“知膚施縣事西粵陳炳琳重立并書”;杜甫祠修建的具體年代不詳,清道光時任延州知縣陳炳琳對此進行了修繕,于是陳知縣的名字及他所書的“少陵川”三個大字與杜甫祠一道留名至今。下面是于右任草書的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石階旁就是毛澤東所題“詩圣”二字。如此著名的歷史遺跡歷經歲月更迭,風雨侵蝕,早已是滿目瘡痍,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不能不令人唏噓惋惜。

到延大的路還不近,大家都累了才走了一半路程,只好搭乘公交。車經過王家嶺革命紀念館,一個年輕的媽媽指著廣場上毛主席雕像對懷里抱著的小孩說“毛爺爺”,小孩最多也就兩歲的光景,咿咿呀呀一遍遍學說“毛爺爺”,引得其他兩個孩子也都叫個不停。的確,在延安你隨時都能感受到延安人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從黃毛小兒到耄耋老人的言談舉止中都看得出來,提起中國革命就有說不完的話題,講到毛主席臉上洋溢出的是無比的自豪,人們來到延安耳聞目睹的還是毛主席與中國革命。這也難怪,自1935年毛主席率領三萬紅軍抵達陜北,與國民黨軍隊繞著黃土圪梁兜圈子,走遍了陜北的溝溝坎坎,光是居住過的窯洞,加起來也應該有十余處。陜北這塊黃土峁峁只有你親自走一圈,你才會明白為什么陜北會成為中國革命立足之地,為什么胡宗南距離毛澤東僅四五百米遠就抓不住!

延安古稱“膚施”,傳說佛祖弟子尸毗在此見餓鷹追逐白鴿,不忍見白鴿被食,又不忍見鷹挨餓,遂切膚飼鷹。革命初期陜北這片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窮盡了地力人力,挽救、保護并養育了不斷壯大的紅色政權,對中國革命確有切膚以濟蒼生之“膚施”之恩。

延安大學就坐落在楊家嶺北側,西側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居住的楊家嶺舊址。這么看來當年的延大和黨中央同在一座山上。延大窯苑賓館居于楊家嶺村后溝北坡,傳統純石窯建筑群,依山而建,原本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為延大教師宿舍,共6層226間窯洞。21世紀初不知是誰的創意,將所有的老師都遷出這又小又舊又不方便的窯洞,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同時,重新進行整修,內里接通上下水暖管道,加裝洗漱間,外部箍窯面更換門窗,一番改頭換面,昔日的灰姑娘變成了白雪公主,成了一座功能設施齊全的窯洞式豪華賓館。遠遠望去頂上“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的紅色大字奪人醒目,氣勢非凡。從下往上看,一排排的窯洞整齊劃一,既蔚然壯觀又別具一格。門前擺放著石磨、石碾和石桌椅,木格子窗上貼著剪紙,推開窯洞的門,墻上掛著手工繪制的安塞農民畫,灶臺連著火炕、炕桌,充滿了濃郁的陜北農家氣息,讓人倍感親切和溫暖。特別是到了晚上,整個山腰,從低到高8排268孔窯洞,彩燈如練,似銀河鋪地,繁星點點,迷離閃爍。窯苑賓館占盡天時地利,承接各類會議綿延不斷,到延安誰不想體驗一下陜北窯洞,所以客源一直比較充足,特別是旅游旺季,游客爭相入住,一般情況下不提前預訂還住不上。

延安人就如延安的地貌,特點鮮明:豪爽大氣,很有一種自足感,陜北人說話,亮嗓門,濃重的后鼻音再加上重疊的兒化詞清亮婉轉。在延安,無論是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大門前的手持花傘、彩扇,扭得歡快淋漓男女老少齊上陣的秧歌隊,還是寶塔山上那位頭纏白毛巾唱信天游的老漢,抑或是懷抱小孩的婆姨,都讓我感受到了今天陜北人濃濃的幸福生活,他們的知足感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沅陵县| 菏泽市| 仁布县| 永昌县| 乃东县| 临高县| 赣州市| 平泉县| 襄樊市| 高邑县| 东乡县| 驻马店市| 唐河县| 泌阳县| 恩平市| 甘孜| 饶阳县| 缙云县| 商都县| 黄石市| 高密市| 德安县| 建宁县| 墨竹工卡县| 长武县| 无棣县| 屏边| 沙洋县| 朝阳县| 宁远县| 辽宁省| 宜丰县| 东阳市| 汶川县| 周至县| 酉阳| 莆田市| 涟水县| 鹤峰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