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編著“陜北道情”叢書時,順便將我多年來創作的劇本也輯為一冊,打算一起出版。后陜西省文化廳、延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把“陜北道情”叢書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來出版,這樣,我的劇本就不能和“陜北道情”叢書一起出版了,只好單獨出版。將我的劇本單輯一冊,自感臉紅,主要原因是劇本質量差。但不出版,又有點遺憾。不管怎么說,畢竟是搞了一輩子編劇,雖說一直是業余作者,總算是自己一生成果的一部分。除了研究陜北說書和陜北道情而外,創作最多的是說書詞和劇本。說書詞在編“陜北說書”叢書時已編成專集出版,這次又將“陜北道情”叢書出版,如把劇本撇下,好像心有不公,都是親生子,此時有了親疏之別。我已年近古稀,在寫作方面也快到了畫句號的時候了。另一方面,我的劇本多為早年所作,大多是道情戲,與陜北道情算有些瓜葛。也正因為編道情劇,寫道情音樂,時間長了,才有了研究陜北道情的動因。劇本雖說不好,但還都能折射一些時代的印跡。如《交豬》當時演出具有轟動效應,但現在看就是極左思潮,不顧民生,一味倡導給國家做貢獻。我的劇本和書詞差不多,多為應即的“宣傳品”,藝術性不足,時代感較強。鑒于這些原因,最終決定將劇本單輯一冊,同時出版,而且版式、裝幀都做成了一個規格。
這冊劇本分為四部分,大戲、小戲、改編傳統戲和小品,大戲只有兩本,一本道情劇,一本為民歌劇。民歌劇也完全可用道情來演出,只是根據劇團的情況來決定。小戲多為道情戲,還有秧歌劇。在陜北民間,可以說道情戲與秧歌劇是不分家的,道情班也叫梅花班子,也就是秧歌班子,這些班子多在鬧秧歌時演出回回秧歌,其中包括小戲,可用道情音樂,可用秧歌音樂,也可將道情、秧歌音樂混合使用。改編傳統道情戲,只選了由延川劇團演出了的兩本,作為嘗試。第四部分是小品。這樣,我的劇本就算是“一網打盡”了。
幾部分劇目的排列是按創作與演出時間由前到后的順序排的。凡與人合作的劇本,劇名下均署作者名,不署名者均為本人之作。懇請讀者、同行、專家們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
201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