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供應鏈金融5.0:自金融+區塊鏈票據作者名: 段偉常 梁超杰本章字數: 1741字更新時間: 2019-06-19 16:03:20
1.4 產業鏈“自金融”模式興起的意義
現代銀行誕生于16世紀的意大利,逐步形成貨幣保管、貸款/存款、匯兌職能等功能。間接金融是近代金融史的顯著特點,以金融機構為中介的間接金融一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間接金融的存在邏輯在于工業文明的發展,社會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時,“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專業化的中介機構來進行,銀行業實現了提高效率、剝離風險、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作用。
但在理論上,銀行業本質上是金融功能的一種實現形式,而技術也是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所以技術的進步完全可能顛覆現有的銀行模式,通過創造新的金融中介形式,實現技術對銀行的替代。我國近代,從當鋪到票號,再到銀行的演化歷史,證明了沒有絕對不變的金融中介模式。金融中介的實現形式會因時代和技術而轉變。交易復雜化、信息不對稱和高昂的信息處理成本,是傳統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存在的基礎。在互聯網時代,金融的中介職能是否會演化出全新的形式,正是金融業顛覆式創新的聚焦點。
自金融就是主體之間直接投融資的行為,其前提是信息對稱和信息處理成本不高,例如熟人之間的借貸行為。自金融包含金融機構、主體(存款人)、客體(貸款人),其中主體與客體之間是陌生關系,正常情況下不存在聯系,完全由金融機構承擔溝通功能。如果主體與客體因為技術使能而產生了聯系,或本身同屬于一個系統(機構/集團、社群、供應鏈等),兩者之間在數據和資源方面可以實現共享共通,那么新的金融模式就可能產生了。
我國目前正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也符合自金融的理念。互聯網技術使得永不見面的主體之間產生聯系,由完全的陌生關系轉變為有機的系統結構。互聯網金融以技術解決信息交換問題(信息易得性和獲取成本),信息中介以技術的方式實現,改變了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拓寬了金融的內涵與外延。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它會促使我們人與人之間更好地合作、分享。依此理念,金融服務的去中介化或弱中介化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企業自金融,即企業與金融相結合,并利用金融手段為企業提供服務。我國在近10年內,開始有企業主動開展自金融服務,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嘗試利用自身的實力和對產業鏈條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客戶數據的掌控能力,實現產業鏈上的自金融。隨著金融創新需求的日益高漲,不少企業已意識到主動開展自金融服務的價值,如何開展金融創新正成為決策者感興趣的新問題。目前在我國經濟下行周期中,越來越多的核心企業愿意參與供應鏈金融并分享收益。信息技術的改進短期內不會完全取代信用中介服務功能(如線下的信用調查),卻極大地拓展了企業自金融的范圍。
企業自金融服務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7]
一是針對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以資金集中管理為中心的解決方案;
二是針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融通;
三是針對消費者提供各種形式的金融服務。
國內已有部分集團企業設立財務公司,已經出現具備行業特色的綜合金融服務。我國產業升級要求金融系統發揮其助推實體經濟的作用,而現行傳統金融服務的創新仍然存在較多的“瓶頸”限制,企業對金融服務的強烈變革的需求,與企業經營升級的動力不謀而合,“企業+金融”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自金融的新業務、新形式將大量出現。
金融活動在宏觀上是信用貨幣的創造與調控,但在微觀上是主體(包括個人)資產的自主配置和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征信成本,自金融行為開始具備脫離持牌信用中介的基礎,主體可以直接獲得真實透明的信息,作為資產的主體,就可以自主地做出投資行為決定。自金融目前仍然難以取代復雜經營活動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服務,但是隨著生產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簡單透明,直接進行自金融活動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產業+金融”的自金融是未來金融市場的藍海,是產融結合實踐的主要模式之一。
[1]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
[2]劉東閣,《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的實證研究》,天津商業大學,2018年。
[3]E.S.Shaw(美),《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2014年。
[4]王全景、郝增慧,《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經濟結構基礎:所有制結構與金融結構——基于雙重二元結構的視角》,經濟科學,2018年。
[5]唐志宏,《供應鏈金融4.0的若干思考與實踐》,供應鏈金融智庫,2017年。
[6]萬聯網,《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白皮書》,2018年。
[7]寧小軍,《自金融》,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