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架構:從服務化到云原生
- 張亮 吳晟 敖小劍 宋凈超
- 1542字
- 2019-07-09 11:05:19
序
一次誠摯的寫書邀約,一個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一番夜以繼日的付出,以及一些“曲折離奇”的經歷——《未來架構:從服務化到云原生》誕生了!
2015年年底,當時我還在當當網擔任架構師,從事業務系統架構設計與內部應用框架研發方面的工作,處于事業上升期。在一次技術分享的會場,我偶遇電子工業出版社博文視點的編輯孫奇俏老師,她向我發出寫書邀約。雖然當時我自認資歷尚淺,并未接受這份邀約,但這件事卻像一顆種子一樣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在那之后,我在互聯網架構這個圈子里不斷拓寬視野,積累經驗,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熱情和新鮮想法,也深深受到周圍那些具有真才實學又意氣風發的摯友和同僚們的感染。這些點點滴滴讓我覺得,我也要做點事情來傳遞多年以來在這個行業中沉淀的經驗,分享我眺望到的未來架構的前沿思潮。倘若這些想法和經驗能夠幫助或影響到更多的朋友,或能讓我自己與更多朋友結識、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那該是一件多么令人驕傲的事啊!于是我與奇俏老師保持密切溝通,經過反復的推敲琢磨,這顆深埋在心里的種子終于開始萌芽,2016年年底,我的寫作之旅正式開啟。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美好的愿景總會受到現實的無情打擊,寫書亦是如此。雖說可以以自身的所見所聞、所觀所悟為素材提煉出寫作的內容,可是如何確立選題和設計主線才能讓一本書承載更多精粹的知識,容納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呢?我覺得我所追求的“完美”的書,應當是一本能夠有質有量地給予讀者巨大價值的書。
互聯網的迭代十分迅速,當前經歷的一切都在漸漸逝去。我希望這本書能承載現今互聯網架構的精粹,而不只是一本簡單的使用手冊,因為快餐只能讓人獲得一時的能量,無法帶給人們長久的滿足。與此同時,我還希望讀者們能通過這本書了解未來的趨勢,捕捉到前沿的技術熱點,在架構選擇與從業選擇方面獲得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在確立了本書的定位后,經過深思熟慮,靜心沉淀,充分調研,融合提煉,我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了重塑,希望能將更多的架構設計理念、技術實現原理、熱點概念背后的本質匯集在這本書中。
在開啟寫作之旅后,只要有機會我就會陷入“心流”狀態,在腦海中不斷地構思內容、提煉知識點,并在無數個寂寞的夜晚以燈為伴,將平時的所思所感匯集于一頁頁紙張中。
寫小說可以隨心所欲,心隨筆動;而寫技術書則應當不差毫厘、信而有征,讓內容兼備深度與廣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數不清的查閱校對、詢問商討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的艱辛,也只有真正寫過書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為了讓這本書更具專業性,并能盡快與大家見面,我特意邀請了我的三位摯友共同組織內容,他們是,Apache基金會孵化器項目SkyWalking創始人吳晟、ServiceMesher中文社區聯合創始人及Service Mesh布道師敖小劍、ServiceMesher中文社區聯合創始人及云原生布道師宋凈超,我相信集眾人所長定能讓這本書更具含金量。
身處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以及高速迭代的IT行業,我知道每個人都不甘平庸,否則又怎會在互聯網行業的高速路上不停奔跑呢?作為一名架構師,我主導且參與了一些優秀的開源項目,這其中也包含進入Apache基金會的項目ShardingSphere。作為一名擁有十多年開發經驗的程序員,我崇尚代碼優雅和簡捷,并一直以極客主義嚴格要求自己和團隊。我深切感受到,在這個行業中若想成為優秀的人,甚至完美的人,不僅需要低下頭深深扎進代碼的世界,也需要抬起頭觀察行業動態,洞察未來趨勢,最重要的是,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永遠懷有熱愛和感恩之心。
2018年對我而言是充滿轉折的一年,這一年里我對已經寫好的內容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還將ShardingSphere從開源到進入Apache的經歷也融入書中。終于,在2018年即將結束之時,我為自己的寫書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本書獻給我遠去的回憶和憧憬的未來,獻給想要洞察架構真諦的你,獻給想要迫切了解行業發展動態的你,獻給想要認識未來架構的每一個你……
張亮
2019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