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漢代陵墓之劫

1.西漢武帝茂陵概況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咸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夾于秦嶺山地和北山山脈之間,是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自西而東的渭河,流貫條形的關中平原,故亦稱渭河平原。古代這一帶屬秦國,長約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西周、秦、漢時代,關中是全國最富饒之地,其財富占全國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灃河、滬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從秦嶺北麓蜿蜒而來,形成“八水繞長安”的景象。屬于秦嶺山脈的華山、驪山、終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羅列市區之南,重巒疊嶂,云蒸霞蔚,構成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位于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于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绔子弟斗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縣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2.多次被盜的茂陵

西漢諸帝除個別皇帝外,都修建了大規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護。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皇陵幾乎無一逃脫被盜掘的命運。民間小規模的盜掘自不必說,單是大規模的被盜,就有不少。如西漢末年,赤眉軍進入長安,西漢諸帝陵悉被發掘;東漢末年,軍閥董卓也曾派呂布盜掘西漢諸皇陵。

茂陵是西漢諸陵中最為突出的,所以被盜掘的次數和規模也遠遠多于其他皇陵。僅有歷史記載的被盜事件即有五次。

公元前84年,漢武帝葬后剛剛四年,可謂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盜掘,陵中的東西已經“上市”。漢武帝梓宮中有一玉箱和玉杖,這是西胡康渠國國王所獻,漢武帝生前十分喜愛。但剛過四年,一個扶風人在市場上看到一個商人正在出賣玉箱和玉杖,要價為青布30匹,錢9萬。扶風人見這兩件東西十分精致,絕非尋常之物,于是未加討價就買下了。買來之后,扶風人愛不釋手,常與賓客共賞。恰巧有一天,家里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此人看到這兩件東西后,轉身就走。原來,此人乃漢武帝生前的一個小奴,認識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將此事報告當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聽此事,這還了得,趕忙派人去拿扶風人,詢問玉箱、玉杖的來歷。扶風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驚恐,不敢隱瞞,將整個經過和盤托出。只說自己買時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賣主姓甚名誰。有司派人緝拿商人,那商人卻早已不知去向。有司無奈之下,只好將玉箱、玉杖入官,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盜一事卻是確鑿的事情。

公元前64年,發生了一件十分荒誕的事情。山西有個采藥人,名叫李友。此人常于山中采集藥物。一次,他來到上黨的抱犢山采藥。當他爬到半山時,已是精疲力盡。此時,他看見了一個山洞,便走了進去想休息一下。坐于山洞口的平坦巖石上,李友俯視抱犢山,只見滿目青翠,山中的小溪淙淙流淌,不覺心曠神怡,疲勞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休息片刻,李友起身欲走。就在起身的同時,他不自覺地看了山洞一眼。這一看,看出了問題,他發現黑暗的山洞里有個東西閃著金光。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向洞里走去。走了大約200米,他看到了那個閃光的東西,原來是個金箱。他試著抱了抱,箱子很沉。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終于將箱子搬到了洞口。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金箱,發現里面盛滿了書籍。書籍碼放整齊,計有雜書40余卷,包括:《老子》2卷、《太上紫文》13卷、《靈躋經》6卷、《太素中脂經》6卷、《天柱經》9卷、《六龍步元文》7卷、《馬皇受真術》4卷。李友打開了其中的一卷,只見上面赫然寫著“御書”二字。再一看,乃是漢武帝讀過之書。皇帝之書為何會藏于此處?李友不由得大吃一驚。他趕忙把書放回,關上金箱,并將其藏好。吃了這一驚,藥是采不下去了。思索再三,他決定報告官府。河東太守張純聞聽此事,不敢怠慢,馬上派兵丁隨李友上山取回金箱。在確證金箱乃漢武帝之物后,他馬上報告了當時的皇帝漢宣帝。漢宣帝見到此物,詢問眾大臣。當時有一典書郎冉登,系漢武帝時侍臣。看了金箱和經書后,他痛哭流涕,上奏道:“這是孝武皇帝(漢武帝)隨葬之物,當時我親手將其放進陵墓,怎么會出現在這兒呢?”漢宣帝聽了,十分驚愕。在查不到是誰將書箱盜出的情況下,他令人將書箱送回漢武帝陵中。但是當皇帝的手下進入茂陵時,卻驚奇地發現茂陵內竟然完好如故,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曾有人進入過陵內。但這金箱,連同之前的玉杖、玉箱是怎么出去的呢?這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

西漢末年,瑯野人樊崇率百余人入泰山,揭竿起義。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軍10萬人擊樊崇軍。樊崇軍準備大戰,起義軍用赤色涂眉,作為起義軍記號,史稱“赤眉軍”。結果大敗王莽軍。25年,赤眉軍30營(一營為一萬人)攻入長安。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入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擄掠,在將長安城搶劫一空后,赤眉軍又來到咸陽原上,發掘漢帝后墳墓,收取寶貨。西京長安二百年的文物,幾乎被破壞殆盡。而武帝的茂陵,當然也在劫難逃。

據史書記載,赤眉軍掘開茂陵后,成千上萬的士卒搬取陵中寶物。搬了幾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減半”。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令人發指的是,個別人竟然干起了奸尸的可恥勾當。據《后漢書·劉宣子傳》記載:赤眉起義軍進入關中,攻占長安后,焚燒了皇宮,又發兵西征,“逢大雪,坑谷皆滿,上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后尸。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26年,赤眉軍再一次“光顧”了茂陵。當時,他們正被劉秀領導的起義軍打敗,走上了窮途末路,兵退咸陽。許多士兵都開了小差,軍心更為不穩,樊崇為此一籌莫展。此時,起義軍的軍師,名叫徐宣,他給樊崇出主意說:“眼下我們東有劉秀攻打,西有隗囂追擊,兩面受敵,想退是不可能了。只有設法再次打進長安,方有一線生機。只是現在雪下得這么大,軍心不穩。我看主要是士兵閑來生事。這一帶陵墓不少,不如叫大家去掘墳盜寶,土兵們有了財物,士氣自然高昂,攻進長安就有希望了。”樊崇一聽,茅塞頓開,立即下令士兵再次去盜茂陵。

徐宣此次出主意去盜茂陵,除了想要提高士氣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想得到茂陵中的道術秘冊。原來徐宣能掐會算,曾當過縣里的獄吏,在《易經》上造詣匪淺。他知道漢武帝生前信神敬仙,收集了不少方士的道術,所以猜想其墓中必有秘冊。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了徐宣的這個想法只是一種猜測:士兵們找遍了茂陵的所有角落,甚至搗毀了著名的茂陵陪葬墓——西漢大將軍霍去病墓,然而道術秘冊卻不見一點蛛絲馬跡。

東漢末年,中國出現了一個惡霸——董卓。此人是涼州的一個下層豪強,他的部屬都是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董卓為首的一群極端兇惡的豺虎盜賊是歷史上最野蠻的破壞者。當時人口、文化、財物最集中的洛陽、長安,都被這群野獸毀壞殆盡。

董卓曾下令大將呂布盜掘西漢諸皇陵,至于呂布盜掘諸陵的詳細情況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但其盜掘茂陵卻留下了一個故事。

據說,呂布盜茂陵時,董卓曾交付其一個秘密任務,那就是要其留心尋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藥。原來,董卓有個孫女,名叫董白。此女長得花容月貌,且生性乖巧,甚得董卓喜愛,被視為掌上明珠。十歲時董卓就封她為渭陽君,并為其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儀式舉行時,董卓特命兵士搭起了寬六米多、高二米的高壇,董白坐著顯貴的軒金華青蓋車,由大批官員簇擁,登壇受封,好不隆重。但可惜的是,這董白是個啞巴。為此,董卓十分憂慮,曾廣延天下名醫為之醫治,均未見效。后來,董卓聽手下大臣說,漢武帝劉徹一生敬神尋仙,熬煉仙藥,其陵中也許會有專治啞巴的靈丹妙藥。于是,他把這個任務交于呂布。

呂布帶領大批士兵進入茂陵,在搬運大批寶物的同時,細心地找起了靈丹妙藥。但是,搜遍了整個陵墓,連漢武帝的棺木都翻了個底兒朝天,靈丹妙藥還是未能找到。呂布沒有完成董卓交予的特殊使命,心中既著急又懊喪。正在這時,只見一個士兵手拿一卷絹紙,大聲喊道:“找到了,找到了!”小跑過來。呂布聽到后心中不由得一陣狂喜,他不等士兵報告,一把從其手中搶過了絹紙,展開一看,只見上面用端端正正的隸書寫著十二個大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呂布乃一介武夫,好不容易認識了這幾個字,已屬不易,哪里還會理解其中的深意,他認為這也許正是董卓要找的。于是,他興高采烈地宣布班師回朝。回來后,將絹紙交于董卓。董卓端詳了一陣,也不知其意,于是轉而問大臣。然而眾大臣面面相覷,無一應答。董卓大怒,厲聲喝問:“連這十二個字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我養你們這幫大臣何用!”厲聲之下,眾大臣無不戰栗。董卓更為生氣,走下殿來,雙目圓睜,逼視站在最前面的大臣。該大臣一看大事不妙,撲通一聲跪下:“大王,臣非不知,實不敢說。”董卓說:“你說,我不怪你,趕忙說。”大臣顫聲道:“這句話是詛咒您的。”“如何見得?”董卓仍是不解。大臣道:“您看,這千里草,合起來是一個‘董’字,十日卜合起來,是一個‘卓’字,這句話是詛咒您不得生啊。”董卓聽完,氣得都快暈過去了,他伸手將那一卷絹紙拿來,欲將其撕個粉碎,但是,這絹紙非常結實,怎么撕也撕不碎。盛怒之下,他將其擲于地,踩于腳下,并大聲斥責呂布:“你帶來的是什么東西,飯桶!滾下殿去……”

后來,余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將漢武帝的尸體扔在墓外曝曬。朝中大臣對此無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勸解。董卓這才消了怒氣,派人將尸體放回,并草草處之。

就在這件事發生后不久,董卓被呂布所殺。正應驗了那句熟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故事系民間流傳,真偽難辨,但董卓曾派呂布盜掘茂陵卻是不爭的事實。

唐朝末年,又一支農民起義軍開進了漢武帝的茂陵,其首領是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黃巢。

黃巢與赤眉起義軍的首領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說是個文武全才。既長于騎射,又頗愛讀書;既販過私鹽,又考過進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俠。按說,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意識”,但是歷史卻不無遺憾地記載下了其盜掘陵墓的行為。

880年,黃巢的事業達到了頂點。這一年,他率數十萬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帶著少數家眷倉皇出逃。黃巢入城時,數百萬民眾夾道歡迎,所到之處,群眾無不山呼萬歲。同年,黃巢登上了皇帝寶座,定國號為大齊,年號金統。當了皇帝的黃巢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別說派兵繼續追擊唐王朝的殘兵敗將,甚至未來得及對民眾頒布治國詔令,他就開始了極度的享樂。“防御”二字早已拋之于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黃巢盡情享樂的同時,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強的武裝已悄然集結。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鐸為諸道行營都統,率軍打到了長安城下,戰斗一觸即發。但這是怎樣的戰斗啊,黃巢率領的起義軍已今非昔比。戰斗尚未開始,勝負卻已確定。結果是這支起義軍還未等唐兵攻城,只是聽說唐兵要來,便聞風而逃。

逃到咸陽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已成強弩之末。在一個寒風瑟瑟的秋日,他們盜掘了茂陵。

關于黃巢起義軍盜掘茂陵的細節,史無記載,不便妄加想象。但關于其盜掘茂陵的原因,卻有兩點可以探討。第一個可能是因為當時起義軍已走向窮途末路,軍中糧餉不足,盜掘茂陵,以茂陵之寶補充軍需,也屬萬不得已。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種仇恨的心理。雖然黃巢起義軍一向紀律還算嚴明,很少有燒殺搶掠的惡行,但這也只是針對一般的貧民百姓而言。對于惡霸地主及貪官污吏,他們從骨子里十分仇恨,常有處死并沒其財物的行徑。漢武帝在他們眼里,當然絕非什么善類,所以在一時氣憤之下,挖其墳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茂陵所遭受的種種劫難,是一代英主漢武帝生前絕難想象的。當初他費盡心機營造的宏偉陵墓,成了后世爭相搶奪的寶地;伴隨他的財寶器物,被盜賊肆意搶掠;就連他口含寶珠,身著“珠襦玉匣”的尸體,也曾被揚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靈,不知此時的漢武帝將作何感想?略令人安慰的是,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茂陵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屬于茂陵的鎏金獸頭銀盤、金餅等118件文物“完璧歸趙”。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館,茂陵文物事業得以飛速發展。如今的茂陵,已成為中外人士游覽的勝地。

3.董仲舒母冢被盜記

西漢時期,被盜的陵墓難以盡數,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

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從小就潛心鉆研儒學。據說其學習十分刻苦。他念書的書房外有一個非常精致的園子,然而他在書房學習三年,竟從未踏進過;對于經常騎的駿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歲時,他已成為對《公羊春秋》等經書深有研究的大學者。但是他雖博學,卻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匠,當時的人們把他稱為“漢代的孔子”。他講學時,在講堂前掛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講,外面坐滿了學生,但諸生“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盡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學生。他的思想也隨著門生的不斷傳播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學說。在同時代興起的眾多學者中,他成為最奪目的一個,成為當之無愧的“眾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聲越來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歲那年,漢武帝召見了他。他以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漢武帝。漢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張,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因此成為西漢乃至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同年,漢武帝封董仲舒為“江都相”,董仲舒開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21年,郁郁不得志的董仲舒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廣川,他閉門謝客,埋頭著書,既不過問家居雜事,也不置產業。歷經十幾個春秋,寫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部書原名并非《春秋繁露》。據說他成書之前,曾夢見有龍入懷,但這自不足信。事實是,他寫了好幾十篇文章,如《聞舉》、《玉杯》、《清明》、《竹林》等,這些文章都討論了儒學問題,但董仲舒并沒將其編撰成書,是后人輯錄而成的,并冠名為《春秋繁露》。

盡管已賦閑在家,但董仲舒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他75歲時,還曾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和鐵官營的政策,認為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寫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長安西郊。漢武帝曾經過墓地,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特地下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稱做“下馬陵”。

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馬陵”未見被盜掘的記載,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卻相傳被盜。

據杜光庭的《靈異記》中記載:

蔡州西北百里平輿縣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為母追葬衣冠之所,傳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長,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權時,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間無墓,恐是仲舒藏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于此,宗權命裨將領率百余人往發掘之……

從上文可略知盜墓者的動機,原來是為了盜得“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而這與董仲舒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

董仲舒雖然一生致力于儒學,但他尤愛神學。年輕時,他就十分重視對陰陽學說和神仙方術的研究。他和當時談神論鬼、宣揚煉丹益壽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極深。兩人常在一起談論神仙方術,甚至裝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義神學體系。他熱衷神學,曾招致殺身大禍。公元前135年,遼東郡祭祀漢高祖的高廟和長陵縣的高園先后發生了兩次大火災。董仲舒在給皇帝的奏章中,將火災發生的原因歸結于“上天發怒”,上天之所以發怒是為了譴責人間的“骨肉相殘”。漢武帝看了,非常生氣,把董仲舒交官問罪,并要處死。幸虧其名聲很大,又加上其學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貶了其官。遭此大禍,董仲舒仍執迷不悟。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自始至終都貫徹著他的神學觀。

另外,關于他能呼風喚雨,而且著有能避禍免災的書的傳聞在民間廣為流傳。而這終于導致其母之墓被盜的悲劇發生。老百姓認為其子是神,則其母必為仙,而仙人是不會在人間掩埋的。所以認為他筑衣冠墓是假,藏靈藥秘訣是真。

4.兩漢時期的離奇盜墓事件

兩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個厚葬高峰。而這一時期,也是盜墓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歷史上,被盜掘的兩漢墓多如牛毛,難以盡數。但是由于史書記載的局限和篇幅的關系,筆者在此就不一一詳述了。只能將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盜墓事件輯錄如下:

《晉書·愍帝記》中記載:“(建興三年)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勝記。時以朝廷草創,服章多闕,敕收其余,以實內府”。

據《史記》載,薄太后死于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盜,即315年。另據《古書圖成·堪輿卷》可知,盜墓賊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晉憨帝建朝時,竟連穿衣都成問題,所以不得不收拾盜墓賊留下的“爛攤子”,用來充實內府所需。

在徐州龜山漢墓前,立有一塊石碑,碑上用不規則的小篆寫著: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槨,不布凡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母今玉器。后世幸視此書,(目)此也心者,悲之。

這座墓乃西漢時的楚襄王劉注與其妻的“同塋異穴”墓。碑文主要是告誡后世,他雖為一代楚王,但墓中既無華貴的服飾,又無陪葬的寶物,當你看到碑文時,你心中一定會感到悲傷。

盡管如此,后來的發掘證明,其墓仍被盜掘兩次。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歷經兩次盜掘之后,墓中依然出土了玉器、陶器、車馬器、陶俑、五銖錢、麟趾金、龜紐銀印、銅矛、朱雀肖形印等大批文物。而那碑文,讓人想起了一句古語:此地無銀三百兩。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使用數量眾多的塞石封堵墓道,塞石重者可達7.8噸,但仍未能阻止盜墓賊的進入。經現代考古發掘可知,盜墓的賊娃子或將塞石擊斷,或將其拖出,最后成功地進入了墓室,將隨葬品洗劫一空。考古人員清理時,發現后甬道一塊塞石已被盜墓者拖運到前室,塞石的前端有盜墓者為便于拖拽而鑿出的牛鼻扣。據推測,盜墓賊借助鑿出的牛鼻扣,拴上繩索,用一頭或數頭牛向外拉動,一一將石板拖出室外,然后輕而易舉地進入墓室,打開棺槨,盜取寶物。在塞石的縫隙中,清理人員發現了玉衣片,這證明墓主曾穿戴金縷或絲縷玉衣,盜墓賊連同玉衣和陪葬器物一并劫走了。

五花八門的離奇的事,史書記載卻屢見不鮮。劉表在東漢末年曾任荊州牧,其墓被盜后,不僅尸體不壞,還有香氣傳出很遠。《太平御覽》載:“劉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救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郡人衡熙發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水經·沔水注》也記道:“城東門外二百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經日不歇。今墳冢及祠堂猶高顯整頓。”

另據酈道元《水經·沔水注》以及《三國志·劉表傳注》、《太平御覽》引、《從征記》等記載:

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經月不歇。今墳冢及祠堂猶高顯整頓。表死后八十余年,至晉太康中,表冢見發。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聞數里。

表子琮持四方珍香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疫之香畢備。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劉表夫妻的尸體不但歷八十余年沒有腐爛,而且在墓被掘開后,還有香味傳出很遠,據此可以推斷,其尸體不壞的原因,當與這防腐的香味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說史料記載的各種近似傳奇的古代未腐尸體,由于早已淹沒于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無法詳考,但現代考古發掘中確也有類似的實例發現。

晉義熙九年,盜發故驃騎將軍卞壺墓,剖棺掠之,壺面尸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

史載卞壺被殺于東晉成帝咸和三年,即公元328年。墳墓被掘在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間相距85年。在這樣不算太長的時間內,“面尸如生”當是可信的。但后面的記載“爪生達背”,也就是說入葬之后,指甲還在像樹根一樣不斷生長,以至到達于背,就顯然有些離奇了。

歷史的滾滾車輪早已駛過了兩漢王朝,兩次的瘋狂厚葬以及由之引發的席卷八荒的盜墓之風,令后人發出何等沉重的感慨!但是,“前事不忘”能成為“后事之師”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宣威市| 通山县| 济宁市| 天台县| 德格县| 宜兰县| 文化| 四平市| 上饶市| 衡山县| 阿坝县| 宾阳县| 周宁县| 丰镇市| 博罗县| 常宁市| 淮南市| 腾冲县| 清水河县| 新化县| 含山县| 合江县| 进贤县| 昭通市| 沙田区| 原阳县| 芷江| 项城市| 深泽县| 开江县| 辽中县| 六盘水市| 宁强县| 巴彦淖尔市| 贡山| 安义县| 铜梁县| 江达县| 黄冈市|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