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文明探討
- 藍星寄生
- 思想大喇叭
- 2497字
- 2024-07-04 18:08:08
翟峰一直沒有與寄生體對視,只是冷冷的看著全息投影里面,火星安靜懸浮在宇宙深空里的畫面。
赤紅的火星,此刻靜靜的懸浮在,工作室全息投影內,突然,一道白光劃過宇宙的天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中了火星。
只見火星上接觸到激光的區域,石塊和土壤瞬間被氣化,而光芒掀起的火焰向四處極速蔓延。
漸漸的,整個火星都被包裹在,熾熱的巖漿中。
而眼前被點燃的火星,在火紅的烈焰中,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紅色火星。
地球上,人們紛紛用高倍望遠鏡和深空衛星,直播著火星上,發生的一切。
當看到整個火星,都變成了赤紅的火球之后,人們不由的發出感嘆和唏噓。
幾個月后,地球上經度121.9緯度31.2的位子,迎來了它的老朋友,它就是多年未見的腦核基地。
腦核基地減速進入了大氣層,劇烈的摩擦產生的高溫,讓腦核基地如蛋殼的表面,呈現出赤紅色。
之前離開時留下的大坑,此刻也已經被江水注滿,當腦核基地降落下之后,水便被迅速排開,那個原本的大洞,恰到好處的,被腦核基地填滿。
翟峰此時顯得很輕松,通過全息投影看著周圍的環境,忍不住脫口而出:“啊!終于到老家了。”
寧向天回到真實世界后,依然是回到了王皓的身體里面。
翟峰見到王皓之后,笑著給了一個擁抱:“現在應該不需要躲躲藏藏了吧,那你的身體,到底還要不要換回來?”
披著王皓身體的寧向天,連連點頭,雖然這幅身體還不錯,但畢竟不是自己的:“我還是覺得,用自己的身體比較習慣。”
翟峰將寧向天帶到一間密室,只見一臺透明水箱里面,漂浮著一具人體,那一個沒有生命氣息的身體。
雖然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自己身體,但看到這個畫面后,依然感覺心里直發毛:“這就是我啊,感覺比以前年輕了不少嘛。”
翟峰拍了拍營養液水箱,顯得十分得意和自信:“腦核基地已經今非昔比,現在已經研發出了長生不老的生物技術,可以保證身體永遠保持年輕,而且能把大腦的壽命,延長到500年左右。”
寧向天不可思議的驚呼:“哇,我的天吶!看來接下來,我至少還能再活500年了,那是不是再等到五百,我們的技術,有可能實現永生了?”
翟峰嘆了口氣:“唉,永生暫時不要指望了,我們如今遇到的最大瓶頸,是大腦里面的意識無法提取,如果能將大腦里面的意識成功提取,那么我們也不需要,把寄生體建立在火星上。
也許只需要一個腦核基地,這么大小的設備,就足夠能運行智能寄生體,甚至可以更小,或者什么都不需要,便可以遨游宇宙。”
寧向天詫異的聽著這些話:“你的意思,是想說人要實現永生,就需要提取大腦的意識,然后放進虛擬世界?
可問題是,如果人沒有了身體,那我們人,還算是人嗎?”
翟峰理所當然的點頭:“當然,當然算人了,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證明你是否還是人的標準,不是一副沒用的軀殼,而是你的意識記憶體里面殘存的人性。”
“啊!不對吧,你讓我再想想。”寧向天感覺腦洞有一些大。
許久,才喃喃道:“如果說人的記憶和欲望,可以被提取的話,那意味著,這些記憶欲望數據,也就可以被復制。
這時腦核基地的智雛給出了解釋:假如人類的記憶和欲望構成的意識可以被提取,那意味著這些由記憶和欲望組成的意識數據,理論上也可以被復制。
如果記憶和意識可以被完美地復制,那么人類的數量或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無限擴張,而且不再需要依靠傳統的生育方式來繁衍后代。
文明如果達到提取虛擬意識的水平,便不再需要再依靠生育進行繁衍,這種文明可以實現無限復制,不受任何生物特性和自然環境的限制。
征服宇宙,從此便有了生命基礎。
寧向天感覺還有哪里不對:“雖然我說不出來問題,但我覺得這樣的人如同工廠里面的標準品,千篇一律,沒意思。”
“呃……,你說得也對,但你忘了一件事,如果現在復制出了一個你之后,另一個你從下一秒開始,便不再是你,也就是每一秒都會發生與你不同的變化。”
翟峰試圖繼續給寧向天解釋,畢竟對于處在低級文明思維中的寧向天來說,理解高級文明的思維概念,必定有一定的難度。
物種文明的持續復制與擴張,其核心并非單純追尋伴侶,而是深植于基因的生存策略——增強種族生存幾率。
面對宇宙的無常與災難,廣泛的同類分布確保了物種的延續,這是生命本能的智慧展現。
缺乏繁衍欲望的生物,早已在漫長的宇宙歷程中悄然消逝,唯有那些不懈繁衍的物種,才能在時空的洪流中留下痕跡,實現種族意義上的“永生”。
繁衍,是生命對宇宙法則的順應,是物種存續的關鍵。
寧向天依然想不明白,他也不打算再想了:“我就簡單的問你,接下來,已經沒有了天敵的人類,是不是還要繼續擴張人口?如果要擴張的話,要擴張到多少?”
翟峰先是點頭,然后搖了搖頭:“擴張人口僅僅是一部分目標,更重要的,是要讓人類成為宇宙適合擴張的文明。”
生命的發展形式在地球上體現為兩種主要形態:一種是復合體生命,如人類,由眾多特化的細胞構成,各自承擔皮膚、骨骼或大腦等不同功能;另一種是單細胞生物,如阿米巴蟲,獨立自主,自我管理,形成完整的生命體系。
面對這兩種生命組織模式的選擇,何去何從?若選擇單細胞生物的道路,社會結構將趨向于簡單,每個個體僅需關注自身生存,面對威脅時,分散逃避成為本能反應。為了物種延續,人類應將“種子”播撒至宇宙各處,擴大生存空間,提高存活幾率。
然而,當前人類社會既是個體復雜的復合體,又是由眾多“單細胞”組成的集體。在這種模式下,平等、自由與個人主義成為核心價值觀,無需強制協作,鼓勵每個成員發展獨特生存策略。
若選擇成為復合體生命社會,則意味著接受內部的分工與犧牲。某些個體將扮演皮膚、肌肉、血液的角色,默默奉獻,而另一些則擔任大腦或中樞神經,擁有決策權,且一旦定位,難以改變,形成固化的等級制度。面對危機,社會需迅速判斷舍棄哪部分,以保全整體,正如人體在危急時刻可能舍棄肢體以求生存。
構建復合體生命社會,即意味著接納不平等,接受角色的高低之分,甚至在必要時做出殘酷的割舍,這正是多細胞物種社會的本質特征。
例如,在摧毀火星的過程中,我們付出了幾千萬生命的代價,但換來的是整個物種的存活。就像人遇到危險時,為了保護整個身體,拋棄一條胳膊或一條腿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想成為像人類一樣的多細胞物種社會,就必須接受不平等、高低貴賤和犧牲。有些個體注定會像壁虎的尾巴一樣被拋棄,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多細胞物種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