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云散
- 靖寇
- 老子的人
- 2017字
- 2019-07-01 00:08:50
“有勞眾位將軍前來赴宴,下官略備薄酒為眾位將軍接風洗塵,快請!快請進!”
正毅站在西河縣衙門口恭恭敬敬的迎接前來赴宴的廂軍將領們,不過看見后面跟著的大隊步卒,又眉頭一皺,但很快就又笑著迎客。
步卒們持著長槍大刀圍在縣衙門口,廂軍將領一行人大搖大擺的走進西河縣衙,根本沒有在乎正毅的客套。
見他們走了進去,正毅也急匆匆的跟上,在幾位扮成小廝仆從的南軍士卒引領下,來到了一個布滿宴席的大院內,隨后便離開了。
一走進院子河東廂軍都指揮使施永洪就感覺不對勁,朝著四周看去沒有一個小廝仆從,夜太安靜了,夜幕太黑了,連秋蟬鳴笛聲都沒有。
“走,沖出去!這是一場鴻門宴。”穿著錦服的老者,也就是廂軍都指揮使施永洪對著身旁的將領說道。
“為何?都指揮使,我們不是來赴宴的嗎?”一位將領問道。
“蠢才!那個知縣呢?跟我沖出去……”
施永洪話音未落,屋頂上就出現百來位弓箭手,朝著眾人一頓攢射,施永洪身中數箭倒地而亡,院子里涌入數十位南軍兵卒,將躺在地上斷氣沒斷氣的全都補了一刀。
只剩幾個僥幸未死的廂軍將領,跪地磕著頭大聲求饒!
門外的廂軍步卒們聽見縣衙內一陣哀嚎聲,都慌亂了。沖擊著縣衙大門,哪知左右兩邊街道不知何時沖出幾百南軍士卒。
南軍不愧大周朝最精銳的軍隊之一,一上場便如砍瓜切菜般殺的廂軍丟盔棄甲,紛紛都跪地求饒。
聽著縣衙外的廝殺聲變小,正毅令人推開縣衙大門,走出一看,滿地都是廂軍士卒的尸體,而南軍戰死者卻不見,只有幾個倒霉的士卒手臂被劃了幾下。
“將降者縛于知州衙署去,還有各位南軍將士也去復命吧!”
一位南軍營將走了出來,對著正毅抱拳行了一禮。
“兒郎們!帶著那些雜碎去找節度使大人領賞去咯……”
從衙署里走出的南軍士卒也帶著投降的幾位廂軍將領走了出來,看見自己的長官要離開。
一位南軍隊將扯了扯營將的衣袍,不好意思的看著正毅說道:“知州大人,哪里面的宴席可不可以給我們,兄弟們都還沒吃飯呢!還有都統制大人也帶著一幫兄弟出去了……”
隊將的聲音越說越小,最后低著頭不敢看正毅。
正毅豪氣沖天大笑道:“這位小將軍有所不知,我早已備下酒菜等著奚都統制和眾將士得勝歸來!
若是實在餓的慌,里面的宴席也不要吃,本官在里面下了藥。”
“那就多謝知州大人了,在下替兄弟們謝過了。”
南軍的士卒押著被俘虜廂軍歡快的走向河東衙署。
正毅領著衙役捕快們目送著將士們的離開……
“老賀,你帶著衙役捕快將尸體焚燒深埋,莫要生了瘟疫。還有將此地用清水好好洗刷干凈,莫讓污血沾染了朝廷武威!”
正毅看著滿地的尸體和鮮血淋漓的街道說道。
“是,大人。在下這就去辦!”一位穿著捕快服的中年人回應道。
走進縣衙,正毅直徑去了后面的官舍,藥兒扶著小離坐處一座樓閣上。
“乖小離,為何還不歇息?”正毅踩在樓板上輕聲的問道。
“阿爹,為什么外面那么吵?還有救小離的人找到了沒有?你和范爺爺是不是騙小離的?”小離嘟囔著嘴說道。
正毅看自己的寶貝女兒又快哭了,連忙安慰著。
“小離你知道嗎?范爺爺查過南軍募兵名冊,里面沒有西河縣的人從軍,或許他是去朔方城從軍去了,等朔方城的募兵名冊到了,阿爹再去求范爺爺去查好不好?”
就在正毅絞盡腦汁的安慰小離的時候,范琿領著兵卒去了南軍營地,因為奚憨說有十萬火急的軍情。
……
“你說的可是實情?你要有一絲包庇和栽贓,本官要你生不如死!”范琿坐在鄔算盤的大帳內,厲聲的問著被吳法擄獲的披甲大將。
張功站在鄔算盤背后,伸著脖子看著,本來鄔算盤和自己聊著他年輕時在東京城里的風花雪月,然后奚憨領騎軍凱旋歸來。
大帳內氣息凝固,所有人都屏氣凝神看著被縛住的投降廂軍,莊坪和黃松幾人也在。
“大人,小的句句屬實,小人是副都指揮使。
河東神武廂軍都指揮使施永洪勾結契丹人,倒賣軍械糧草;汾州知州王慶州貪污受賄,與他沆瀣一氣;轉運使洪琦,還有……”
黃松站了出來,大聲呵斥道:“你們還有私設公堂,罔殺忠良、欺瞞陛下、結黨營私……”
“夠了,你就說河東禁軍是怎么敗的,而且全軍盡墨!”范琿打斷了黃松的話,怒氣沖沖的問道。
范琿知道河東官場貪污受賄成風,但沒想到竟然如此這般,簡直是喪心病狂。
那位廂軍副都指揮使被嚇的驚慌失措,戰戰兢兢的回答道。
“小人…小人,不…不知道。我當時在朔方城里又處私窯內。”
范琿冷笑了一聲,看著跪在地上的其他人,繼續問道:“你們也在私窯里嫖宿?”
幾位被俘的廂軍軍將嚇的連忙叩地求饒,大喊冤枉。
“你們有什么冤枉的,真正冤枉的是那些戰死的禁軍兄弟!你們個個都該千刀萬剮!
節度使大人,在下莊坪。河東神武廂軍都統制,河東軍為何而敗,我與黃都監知曉。”
莊坪沖了出來,踢翻了跪在地上求饒的軍將,對著范琿抱拳說道。
“不得放肆!退下,若有下次定斬不饒。神武軍都監是誰出來回話。”范琿說道。
黃松見節度使問話,便站出來回應道:“回節度使大人,七月初旬永興軍發來軍報要與河東軍合兵共創羌人,但夏州已失,只好合兵于一處。
但大批難民逃難而來,秋糧未收,永興軍便將軍糧下發地方賑災。難民眾多,短短半月就已無軍糧可用,遂向河東軍借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