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小時漫畫唐詩1
-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 2902字
- 2019-05-28 19:45:29

各位同學大家好,從小咱們就學古詩詞,背不了幾首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

而現在,不僅同學們要背詩,詩詞類的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一股全民讀詩的熱潮正在襲來。
于是問題來了,我們為什么要學古詩詞?

詩詞,其實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它們記錄著一個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的旋律。

還有一點很重要:同樣是記錄歷史,史書是國家視角,記錄的是帝王將相史,而詩歌是個人視角,記錄的是個人的喜怒哀樂。比起歷史的過眼云煙,詩歌這些感情是永恒的。

不管是誰,不管生在哪個時代,都需要表達感情。而詩歌是一種表達感情的高級方式。
當你看到一個漂亮姑娘的時候,你只會說:

而西漢音樂家李延年會說:

當你考了全班第一的時候,你只會說:

而詩人孟郊會說:

當你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你只會說:

而詞人李煜會說:



而唐詩是古詩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學好唐詩,是學好古詩詞的重要一步。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詩詞的發展歷程。
寫詩這個事,給大家一種特別高雅的感覺,其實詩的起源沒這么文藝,就是干活時候的口號。
比如有一首詩叫作《彈歌》,據說是中國第一首詩,講的是原始社會打獵的事兒,全詩一共就八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ròu,肉的古字)。

斷竹(砍竹子!)

續竹(接上?。?/p>

飛土(彈出去?。?/p>

逐宍(哪里跑!)

所以魯迅先生說: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

后來到了西周,周公搞了一套禮樂制,把禮節、音樂、舞蹈上升到了國家高度,國家帶頭K歌,豐富精神文明生活。

朝廷自己high的同時,也不忘老百姓,特意設置了一個采詩官的機構,專門負責去民間搞調研,把各地的民歌收集上來,交給朝廷專門的歌舞團譜曲,給周天子表演。周天子靠這個可以了解民間疾苦。

后來這些詩歌流傳下來,據說孔子把它們又整理了一遍,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本詩歌總集:
《詩經》

風:又稱國風,就是各地民歌。

雅:大部分是貴族音樂,比如開宴會時候的曲子。

頌:特別重大的正式場合演奏的音樂,比如祭祀時用的曲子。

《詩經》共有詩歌305首,所以后人又把《詩經》稱為《詩三百》。大家會發現,詩經里面的詩,基本都是四個字一小句,而實際上它是由兩組詞拼在一塊兒組成的,讀起來是“二/二”的形式。這就是四言詩。
關關 / 雎鳩,在河 / 之洲,
窈窕 / 淑女,君子 / 好逑。

這種韻律讀起來很上口,但是也比較單調,再說每句就四個字,也表達不了多少東西,對一些內心戲特別豐富的人來說,這種形式就有點不夠用了。于是,就有人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玩法:

楚辭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大家知道他的一生,活出了兩個字:憋屈。他的內心特別敏感,每天有無數的槽要吐,要是用《詩經》的套路寫文章,他可能會憋出肺氣腫。
這大概是史上第一個對作文字數要求很不滿的同學。

于是他就需要一種更加自由的寫作形式,代表作就是《離騷》。

《離騷》里面的句子,就不是四個字四個字的了,字數更多,而且特別喜歡用兮這個語氣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后來有人繼承和模仿屈原的風格寫了不少東西,后人將這些作品編輯成集,這就是《楚辭》。

《國風》,代表現實主義,樸實無華;
《離騷》,代表浪漫主義,天馬行空。
這兩種類型的文學延續至今,涌現出無數的代表人物,

后來的詩詞,就在這兩大起源上繼續發展。
到了漢代,也有一個機構,跟周朝的采詩官類似,叫樂府,負責采集各地的民歌。這時候的詩已經發展成了五言詩。
這就是后人口中的:
漢樂府
最有名的就是《孔雀東南飛》: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還有一幫內心戲豐富的文人,他們選擇了繼承《離騷》,于是就有了:
漢賦
比如大情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講的是兩個人互相吹牛皮的故事,他們一個叫子虛,一個叫烏有。子虛烏有就是從這來的。

后來又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出了一大堆詩人,他們都有各自的風格: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個性突出,現實主義。

竹林七賢
喝酒,唱歌,寫詩,
行為藝術七人組,號稱“七宗醉”。

陶淵明
田園詩鼻祖,
種地使我快樂。

謝靈運
山水詩鼻祖,
旅游使我快樂。
而到了這一時期,五言又不夠用了,慢慢發展出七言詩,字數又多了兩個,節奏感更強了。
比如曹丕的《燕歌行》,就是現存最古老的七言詩。別看曹丕在歷史上是個狠角色,可內心住著一個小公主。這是一首言情詩,展現的是一個女子對丈夫的思念。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燕歌行》

但是,后來這一時期的詩歌,變得越來越浮夸,只注重文字華麗,不注重真情實感,誰寫得最不明覺厲,誰就最牛。

發展到這兒,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古詩這種流行歌曲,發展的套路就是:
形式上不斷地放飛自我

這種放飛包含兩大方向:
一、節奏越來越豐富
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承載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豐富,原來只能12342234,現在需要一些freestyle。

二、感情越來越豐富
寫詩要有真情實感,要么把觀眾弄笑,要么把觀眾弄哭,總之得有high點,沒有感情的詩都是“僵詩”。
終于,唐·我啥都最厲害·朝,到來了。而唐朝詩人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大戰僵詩”:

唐代詩歌在節奏和感情這兩個大方向上,都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詩歌從此走上巔峰。

一、節奏方面,格律詩正式定型
唐代以前的古詩,大體上可以稱為古體詩,沒啥拘束,念著順口就行,后來講究越來越多,到了唐代,就形成了格律詩。格律詩中,有三大講究:
1.平仄
按現在的漢語,簡單粗暴地理解,一二聲就是平聲,三四聲就是仄聲。平仄結合,念起來就賊帶感,
當然,古人的發音跟我們不同,比如下面的“國”字,在古語里就歸到仄聲。

2.押韻
某些句的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或類似,讀起來就更順嘴。

3.對仗
上下兩句,平仄相反,句式相同,每個詞的意思能對上。


二、感情方面,百花齊放
南北朝晚期的時候,詩歌變得沒啥感情,而到了唐代,寫詩成了表達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不會寫詩,就沒法交流。唐朝的詩人們,個個都是內心戲爆炸的戲精,什么花里胡哨的人都有:



唐詩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武林高手,把前人的內力全都化為己用,不僅融會貫通,而且還做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這個原因有很多,比如唐朝國力強盛、民族融合程度高、政治開明等等。咱們這里著重講兩點:
一、科舉制
隋唐之前,想當官只能拼爹,而到了隋唐之后,隨著科舉制的出現,讀書成為改變命運的重要方式。而在唐代,如果你想考進士,會寫詩是基本要求。


二、國家命運
唐朝這個朝代特別刺激,國家命運跟過山車似的,一會兒我們肩并肩飛上天,一會兒我們手挽手磕破頭。
國家命運的劇烈變化,給了這些詩人無窮的心理沖擊和創作靈感。因此唐朝的詩歌,可以按照時間來區分:
初唐:打倒南朝糟粕,吸收傳統內涵,開辟一條大唐特色詩歌的新路。
代表人物:初唐四杰以及陳子昂等。

盛唐:百花齊放,走上巔峰。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等。

中晚唐:唐王朝國力衰弱,愁死個人。
代表人物:白居易等。

一般來說,唐詩的發展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唐詩之后,宋詞接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大旗。不過詞不是宋代才有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在隋唐時期慢慢興起,只是到宋代才達到了鼎盛。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寫過詞,比如這首必背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詞又稱長短句,每句的長短不一,本來就是唱歌用的歌詞,因為興起于民間,所以主要用來抒情。關于宋詞的部分,咱們以后再詳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