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教我們看月亮的哲學,說隔了三十年辛苦的路,年輕人常會把那時月兒想象成滴在朵云軒信箋上的淚珠,陳舊而迷糊。而在真正見過的老人們那里卻是歡愉的,雖然這樣的歡愉多少用了凄涼作為底襯,但仍是固執地覺得那樣的月亮比如今的又白、又大、又圓,自然是好的。
許多東西被時間一搓一揉、一泡一濾,不但不招嫌棄,反而有了別樣的親近感,包括仇人,橫豎都是共度著過來的,只剩下新的公敵了,那便是永逝的光陰。 ...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張愛玲曾教我們看月亮的哲學,說隔了三十年辛苦的路,年輕人常會把那時月兒想象成滴在朵云軒信箋上的淚珠,陳舊而迷糊。而在真正見過的老人們那里卻是歡愉的,雖然這樣的歡愉多少用了凄涼作為底襯,但仍是固執地覺得那樣的月亮比如今的又白、又大、又圓,自然是好的。
許多東西被時間一搓一揉、一泡一濾,不但不招嫌棄,反而有了別樣的親近感,包括仇人,橫豎都是共度著過來的,只剩下新的公敵了,那便是永逝的光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