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變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學習目標:了解變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俗話說“人為萬物之靈”。要夠得上這個稱號,人必須有一個能夠進行抽象思維,能預見、有智慧的正常頭腦;有一個正常的主觀內心世界和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生活,否則便算不得“萬物之靈”了。然而人們怎樣才能保持頭腦正常、精神健康?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才能而成為推動社會前進與造福人類的一員?一個人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正常發展?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或損害人的精神健康?人為什么會心理失常?心理異常都有哪些表現?怎樣來判別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正常還是異常?如果一個人產生了心理沖突或危機,那么,怎樣才能避免自己在精神上蒙受損害,甚至崩潰?怎樣來幫助一個心理變態的人對其異常表現加以矯正?得了精神失常的疾患以后,用什么方法對其治療?等等。還有其他許多類似的問題都可以從變態心理學中得到有益的知識和幫助。
人們的精神(心理)也和軀體一樣,免不了要產生許多毛病,所謂絕對健康或完全正常的人是很難找到的,而且心理活動的正常和異常并沒有一個截然區分的界限;所謂常態與變態只是相對而言,它們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正常心理活動的規律,而且還要研究異常心理活動的規律。如果只有專門研究正常心理規律的普通心理學而沒有探索異常心理規律的變態心理學,要全面說明人類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那是不可能的。
變態心理學不僅要對心理異常的各種現象加以描述,進行分類和解釋,而且要試圖闡明其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心理學家在揭示心理異常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時,不僅要把它和大腦的機能狀態聯系起來,而且要同人與客觀現實關系的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目前,人類對于自身復雜的心理活動規律的認識還大大落后于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識。由于受到整個心理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于異常心理現象發生和變化規律的認識還很不完善和精確,對于許多現象還不能給予恰當和圓滿的解釋。然而,近些年來,由于神經生物化學、心理生物學和社會科學某些領域的迅速發展,對心身關系問題,或者說對人的行為和腦神經生理、生化過程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為變態心理學研究的進展開辟了新的途徑。盡管變態心理學還不能說是一門十分成熟的學科,但是隨著整個心理科學的發展,隨著心理生物科學和社會文化交叉學科研究的進展,對心身關系以及社會文化對心理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變態心理學也必將隨之迅速地發展。
變態心理學作為研究和揭示心理異常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它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促進和提高精神病臨床診斷和防治工作的效果。因此,變態心理學已成為人們普遍重視和十分感興趣的科學領域之一。不僅是心理學工作者和專業學生,就是廣大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司法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教師和家長都十分感興趣,且十分需要。目前,變態心理學的內容已和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交叉起來,并滲透到醫學、社會學、管理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中去。
心理異常問題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關心,并試圖進行解釋。例如在古代,人們一般認為心理異常是由于人的靈魂出了毛病。在中世紀的歐洲則把心理異常看作是“在人的靈魂里有魔鬼在作祟”,是“鬼魂附體”“罪孽上身”的結果;而心理異常的各種不同表現則取決于附體魔鬼的特性。這種解釋,在中世紀黑暗時代,給無數患有心理障礙的人特別是精神病人帶來慘重的遭遇。到了18世紀以后,人們開始把心理異常看作是人腦有病變或受到有害因素影響的結果。從這時起,精神病人才開始被當作需要治療的病人來看待。在現代,對心理異常的解釋,不同學派有不同的看法。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心理異常就是人們在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或人(主體)與其客觀現實關系失調基礎上所產生的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應;如果這種歪曲反應已導致人的行為紊亂,并破壞了人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以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又不能簡單地用一般人的方法加以糾正,這就是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