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學理論與訓練
- 安華林
- 4481字
- 2019-11-01 14:15:43
第二節(jié) 音素
一、音素分類和記音符號
(一)音素分類
音素(phoneme)是從音質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例如,漢語的shū(書)包含[?]和[u]兩個音素,英語的book包含[b]、[u]、[k?]三個音素。聲調、重音不是由音質構成的,因而不是音素。
根據(jù)音素在發(fā)音時氣流是否受阻,可以分為元音(vowel)和輔音(consonant)兩大類。發(fā)音時氣流不受阻礙的音是元音,發(fā)音時氣流受到阻礙的音是輔音。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如表2-1所示。
表2-1 元音和輔音主要區(qū)別表

在表2-1的各項區(qū)別中,第一項區(qū)別是元音和輔音的根本區(qū)別。另有介于兩者之間的無擦通音(frictionless continuant)如[?],半元音(semi-vowel)如[j]、[w]、[?]。
在劃分音素時,注意跟字母分開。盡管字母可以記錄音素,但兩者并非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可以是一對多,同一個字母表示多個音素,如英文字母a:[?](about)、[?](bad)、[ei](name)、[ɑ:](fast),漢語拼音ɑ:[a](暗àn)、[A](爸bà)、[ɑ](棒bànɡ)、[?](變biàn);多對一,不同字母表示同一個音素,如英語car[k?ɑ:]、keep[k?i:p],c、k都表示[k?],字母組合表示一個音素,英語ch[t??](chair)、漢語ch[t??](吃chī);多對多,字母組合表示不同的音,如英語gh:不發(fā)音(light)、[f](enough)、[ɡ](ghost)。
(二)記音符號
由于語音瞬時性的特點,研究語音必須有一套記音符號。前人創(chuàng)制過不少記音、標音的符號。就中國來說,曾使用過漢字(如直音、反切)、國語羅馬字、注音字母,現(xiàn)在使用《漢語拼音方案》。西文字母也有標音的功能。但它們都有局限性,標音不精確,不能標記所有語言的語音。國際上通行的記音符號是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是國際上公認的一套記音符號。最初由斯威特(H.Sweet)設計出草案,1886年帕西(P.Passy)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完善,國際語音協(xié)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于1888年8月制定公布。英文名稱是“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簡稱IPA。隔幾年修訂一次。
這套音標的特點(也是優(yōu)點)體現(xiàn)為:
(1)記音精確。這套音標是根據(jù)“一個音素只用一個符號代表,一個符號只代表一個音素”的原則制定的,沒有含混的毛病。jī(機)、zī(資)、zhī(知)的韻母,《漢語拼音方案》用一個字母“i”表示,國際音標三分為[i]、[?]、[?]。
(2)形體清晰。音標大部分采用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寫印刷體,所以易認、易記、易寫。不夠用時采用別的辦法補充:字母合體([?]、[?]),小寫尺寸的大寫字母([A]、[E]),倒排字母([?]、[?]),草體([ɑ]),希臘字母([β]、[θ]),變形([?]、[?]),附加符號([?]、[?])。
(3)使用廣泛。已為各國語言學界所公認,英語單詞注音,語言、方言調查,創(chuàng)制文字等,都采用或參考這套音標。
國際音標在使用時,有寬式和嚴式之分,音位標音是寬式(如英語單詞注音),音素標音是嚴式。為了跟其他字母相區(qū)別,用外加“[]”的辦法顯示。
二、元音的分類
(一)分類概說
元音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根據(jù)發(fā)音時是舌肌均衡用力還是主要由舌尖用力,可以分為舌面元音(dorsal vowel)和舌尖元音(apical vowel)。根據(jù)發(fā)音時是否帶附加色彩,可以分為鼻化元音和口元音、卷舌元音和不卷舌元音。元音還可以分為長元音(如[a:])、短元音(如[a]),松元音、緊元音(如普通話“哥哥”[k?ɡ?]的兩個元音,前緊后松),單元音([i])、復元音([ai])等。
1.鼻化元音與口元音
鼻化元音(nasalized vowel)是發(fā)音時鼻腔同時共鳴的元音,又叫口鼻元音。例如,蘭州話“門”讀[m?~],紹興話“三”讀[s?~]。法語里鼻化元音相當豐富,如bon(好)[],vin(酒)[
],un(一)[?~]。與鼻化元音相對的是口元音(oral vowel)。
2.卷舌元音與不卷舌元音
在發(fā)普通元音的同時,舌尖翹起使這個元音帶上卷舌色彩就成了卷舌元音(ret-roflexed vowel)。例如:漢語北方話的“兒化韻”,如“那兒”[nAr ]、“絲兒”[s?r ]、“玩兒”[w?r],美國英語的卷舌元音,如hard[hɑrd]、door[dor]。
與鼻化元音不同的是,元音帶鼻化色彩不改變元音的舌位、唇形,只是改變共鳴方式,由口腔共鳴改為口、鼻腔同時共鳴,而卷舌作用使舌位有所改變,一般會影響元音的音質。如“瓜子[ts?]”,北京話說成“瓜子兒[ts?r ]”。
與卷舌元音相對的是不卷舌元音。
還可能在一個音節(jié)里,鼻化與卷舌兩種色彩同時出現(xiàn),如北京話的“縫兒”[f?~r]。
(二)舌尖元音
主要有4個:
[?]舌尖、前、高、不圓唇元音。如北京話“思”[s?],合肥話“皮”[p??]。
[]舌尖、前、高、圓唇元音。如蘇州話“詩”[
]。
[?]舌尖、后、高、不圓唇元音。如北京話“師”[??]。
[]舌尖、后、高、圓唇元音。如湖北麻城話“魚”[
]。
(三)舌面元音
舌面元音是最常見的元音,又稱一般元音、普通元音。
舌面元音的分類有三個維度: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唇形的圓展。
舌位指發(fā)音時舌面最高隆起點的位置。也叫“近腭點”。
1.舌位的前后
舌位的前后分前、央、后三級,因此有前元音(如[i]、[y])、央元音(如[?])、后元音(如[u]、[o])。
2.舌位的高低
舌位的高低與口腔的開閉成反比,因此高元音又叫閉元音,低元音又叫開元音,其余類推。舌位的高低粗分為三級:高、中、低,較粗分為五級:高、半高、中、半低、低,細分為七級: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元音可以照此分類。
3.唇形的圓展
細分為圓唇(如[y])、自然唇(如[?])、展唇(如[i])三級。一般把自然唇和展唇統(tǒng)稱為不圓唇,便總體歸為兩級。
一個元音需要從三個方面綜合說明才夠全面。如圖2-2所示的元音舌位圖有助于掌握主要舌面元音。需要說明的是,圖中的元音全用國際音標表示;外加“[]”的是基本元音,又叫標準元音或正則元音,共8個,是掌握其他元音的基礎;不太常用的元音未標;位于豎線左側的是不圓唇元音,右側的是圓唇元音,舌位前后、高低情況如圖2-2所示。

圖2-2 舌面元音舌位圖
掌握了舌位圖的原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描寫舌面元音的發(fā)音特征。描寫的順序是:舌面+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唇形圓展+元音。例如:
[y]舌面、前、高、圓唇元音。
[?]舌面、央、中、不圓唇元音。
[?]舌面、后、半低、圓唇元音。
[ɑ]舌面、后、低、不圓唇元音。
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也可以照此描寫,只是根據(jù)情況把“舌面”換成“舌尖”或“卷舌”。例如:
[?]舌尖、前、高、不圓唇元音。
[]卷舌、央、中、不圓唇元音。
三、輔音的分類
輔音可按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進一步分類。
(一)按發(fā)音部位分類
發(fā)音部位(place of articulation)是發(fā)音時氣流受到阻礙的部位。按發(fā)音部位從外到內輔音可分為以下幾類。
1.唇音(labial)
(1)雙唇音(上唇—下唇):[p]、[p?]、[b]、[m]。
(2)唇齒音(上齒—下唇):[pf](西安“豬”[pfu])、[pf‘]、[f]、[v]。
2.舌尖音(apical)
(1)齒間音(舌尖—上下齒間):[tθ]、[tθ?]、[θ]、[e]。
(2)舌尖前音(舌尖—上齒背):[ts]、[ts?]、[s]、[z]。
(3)舌尖中音(舌尖—上齒齦):[t]、[t?]、[d]、[n]。
(4)舌尖后音(舌尖—硬腭前部):[t?]、[t??]、[?]、[?]。
3.舌葉音(laminal)
舌葉音(舌葉—上齒齦):[t?]、[t??]、[d?]、[?]。
4.舌面音(dorsal)
(1)舌面前音(舌面前部—硬腭前部):[t?]、[t??]、[?]。
(2)舌面中音(舌面中部—硬腭后部):[c](煙臺“雞”[ci])。
(3)舌面后音(俗稱“舌根音”)(舌面后部—軟腭):[k]、[k?]、[ɡ]、[x]。
5.小舌音(uvular)
小舌音(小舌—舌根前部):[q](貴州三都水語“鳥鴉”[qa]/“龍”[ka])、[χ](浙江永康“虎”[χu])。
6.喉音(glottal)
喉音(喉下部—聲門):[h](英語horse)、[?](蘇州“答”[ta?])。
(二)按發(fā)音方法分類
發(fā)音時形成阻礙以及排除阻礙的方法叫發(fā)音方法(manner of articulation)。輔音的發(fā)音有個動程,按時間分,可以分為“成阻—持阻—除阻”三個階段。在動程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來發(fā)音,就形成了不同的輔音。分析輔音的發(fā)音方法,就是看在發(fā)音的整個動程中阻礙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又可分為阻礙方式、帶不帶音和氣流強弱三個方面。
1.阻礙方式
指形成阻礙以及氣流沖破阻礙的方式。分為:
(1)塞音(stop):完全阻塞,爆破成聲。如[p]、[k?]。
(2)擦音(fricative):留有縫隙,摩擦成聲。如[f]、[s]。
(3)塞擦音(affricate):前段阻塞,后段摩擦成聲。如[t?]、[ts]。
(4)鼻音(nasal):口腔阻礙,鼻腔共鳴。如[n]、[?]。
(5)邊音(lateral):中間阻礙,兩邊通氣。如[l]。
(6)邊擦音(lateral fricative):中間阻礙,旁邊通氣時摩擦。如[?](拉薩話“神”[?a])。
(7)顫音(trill):發(fā)音部位連續(xù)顫動。如雙唇顫音[B]、舌尖顫音[r](俄語、意大利語、藏語都有)、小舌顫音[R](法語Paris[paRi])。
(8)閃音(flap):發(fā)音部位快速彈動一次。如[?](英語very[′ve?i]、西班牙語“但是”pero[pe?o])。
(9)通音(approximant):又叫“無擦通音”。摩擦輕微,甚至沒有摩擦。如半元音[j]、[w]、[?]。普通話帶不帶半元音不是音位問題。英語“年”year[ji?]和“耳朵”ear[i?]的區(qū)別在于有無半元音[j]。另有舌尖通音[?](英語red[?ed])、卷舌通音[?u](北京“入”[?u])、唇齒通音[υ](北京“文”[υ?n])。
2.帶不帶音
發(fā)音時聲帶顫動帶音的音叫濁音(voiced sound),發(fā)音時聲帶不顫動不帶音的音叫清音(voiceless sound)。
語言中濁的塞音、擦音、塞擦音與相對的清音一般是成對出現(xiàn)的,有濁音,一般有相對的清音,反之則不一定,如英語有[z]也有[s],漢語普通話有[s]無[z]。比較漢語bà[pA51](爸)中的b[p]/英語bar[bɑ:](小酒吧)中的b[b],前清后濁。
英語濁輔音與清輔音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對立,如[b]/[p]、[d]/[t]、[ɡ]/[k]、[d?]/[t?]、[v]/[f]、[z]/[s],古代漢語有比較完整的清濁對立,現(xiàn)代普通話已不存在清濁對立,只有個別殘留,如[?]/[?](關于[?]的發(fā)音還有不同看法),一些方言如吳語、老湘語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濁音。
3.氣流強弱
發(fā)音時氣流較強的音叫送氣音(aspirated sound)。國際音標用右上角加送氣符號表示,如[□?]或[□h]。發(fā)音時氣流較弱的音叫不送氣音(unaspirated sound)。國際音標采用無標記形式。
一般語言只有塞音和塞擦音存在“送氣/不送氣”的對立。
漢語普通話輔音分送氣/不送氣兩套系統(tǒng),對立分明,如[p]/[p?];清/濁卻不構成對立,用同一個字母表示,如“爸爸”bàbɑ[pA51 b?]。英語跟漢語正好相反,送氣/不送氣不構成對立,所以英文可以用同一個字母表示,如top[t??p](頂端)—stop[st?p](停止);而清/濁對立,必須用不同字母以示區(qū)別,如down[daun](下來)—town[t?aun](城鎮(zhèn))。
一個輔音,只有從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三個方面來描寫才能定位準確,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區(qū)分度不足的情況。如[t],如果只描寫為“不送氣、清、塞音”,就跟[p]、[k]等區(qū)分不開;如果只描寫為“舌尖中、清、塞音”,就跟[t?]區(qū)分不開。其余類推。描寫的順序是:發(fā)音部位+(送氣/不送氣+)清/濁+阻礙方式+音(只有塞音和塞擦音要說明送氣或不送氣,不是每個必講,所以用外加括號表示)。例如:
[p?]雙唇、送氣、清、塞音。
[v]唇齒、濁、擦音。
漢語和英語常用輔音如表2-2所示。
表2-2 漢語和英語常用輔音

注:前三列單個符號的是塞音,兩個符號的是塞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