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空粵語(下冊)(第二版)
- 詹伯慧 丘學強
- 585字
- 2019-11-01 14:07:09
五、粵港風情
貨幣單位
人民幣的基本單位是元、角、分,粵語說成“蚊”(也寫作“文”)、“毫”、“分”,其中“分”過去多說“仙”,現在香港電臺、電視臺在播報外匯時,仍然用“仙”,內地則全部用“分”。其實“蚊”大概就是古代的“文”,古代的錢幣單位也有“毫”,所以,這兩個單位可以說是古代漢語的遺留,而“仙”則是英文“cent”的譯音。
對各種貨幣,粵語也有約定俗成的稱法,如美元叫美金:港幣叫港紙;澳門幣過去叫葡幣或葡紙,回歸后為了區別澳大利亞幣(澳幣)而叫澳門幣;歐元叫歐羅,其他國家的錢幣則多叫“××紙”,原因就是錢幣在粵語中都叫做“銀紙”。
“九七回歸”之前,香港粵語中有一些與錢幣(港幣)有關的詞語也是內地人(包括說粵語的廣州人)不深入了解就無法掌握其確切含義的。例如:
紅簿仔:活期存折
大餅、一皮:一元的硬幣
(一張)紅底、紅衫魚、一水、一尺水:一百元
(一張)大牛、一巴掌、啡妹:五百元
一撇水、(一張)金牛:一千元
一盆水、一粒(嘢):一萬元
這些說法有的明顯是源于港幣的特征。例如一百元一張的港幣是紅色的,故稱紅底;五百元一張的港幣是咖啡色的,且有英女皇像,故戲稱“啡妹”;一千元一張的港幣是金黃色的,但上面的獅子卻被說成是“牛”了。其他的呢?“千”字有一撇,故又稱“一撇水”;一盆水即“滿”,粵語與“萬”諧音。
另外,粵語口語也常在小額金錢的后面加一個“雞”字,如“一文雞、十文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