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一代傳播方式的多重解讀
- 熊曉萍
- 918字
- 2019-11-01 13:57:21
第四節 本研究主要觀點及創新之處
一、確立“網絡一代”
網絡傳播改變人群,使中國人“代際差異”凸顯。在我們對80后一代人的研究中,就已經試圖以五年一代劃分“前80后”與“后80后”,其依據就是以1999年計算機普及中國大城市家庭為標志,1985年出生的80后恰好在14歲青春期開始接觸計算機。理論依據還在于,一個人在青春期世界觀未形成之時接觸網絡,與世界觀基本形成后接觸計算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及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延此思路,我們也將打破“十年一代”的零位對接模式,將網絡對中國人的影響定位在1985—1994年出生的一代,將其稱為中國的“網絡一代”。青年代表未來,網絡一代所生存的網絡空間,顯然因此具有了富有內涵的信息傳播及文化變遷的意義。
二、網絡一代提供新質
此處的“新質”指的是中國的網絡一代所具有的獨特之處。本課題的一個學術目標在于提示網絡一代對中國、世界、人類、文化、傳統、民族的特殊意義。預測其前景,把握其命脈,其實又基于一種肯定與信心,即他們將在完成“裂變”的同時,為我們提供具有一定地域性并屬于中國的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的“新質”。本研究對80后、90后特定人群的傳播方式進行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有理有據的細致分析,既借鑒了西方傳播理論的視角,更注意中國特殊的國情,在準確透視網絡傳播形態的前提下,做出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探討,如研究其傳播方式的三大價值、分析其傳播方式的三個特點、進行從理論到形態的多學科分析等,都意在表現其“新質”。這也是本研究著力突破之處。
三、多學科融合研究
“要闡明和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主要問題,都需要從不止一個學科中選取材料、概念和方法。”施拉姆在其著作《人類傳播學》中也指出:“傳播學不是一個我們稱謂物理學或經濟學那樣的學科。傳播學更像是一門十字路口上的學科,有很多學科予以穿插,但沒有停下來?!?img alt="陳衛星:《傳播的觀念·導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676C/13795734605687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195250-UpymFZhoItgzmHx8glHVzkqilqV6Mra1-0-28c35a08239860111abba8b68f7fd84f">從大的方面看,傳播學、社會學、文學、文化學是本研究主要內容涉及的四大學科;從小的方面著眼,還有法學、語言學、新聞學、心理學、人類學、比較文化學、信息學、公共關系學、營銷學等諸多學科理論的介入,同時還必須關注網絡的最新變化。這種涵蓋范圍廣泛的西方理論“本土化”過程,這種對于“中國問題”“中國經驗”的關注與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