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網絡一代傳播方式中的“無厘頭”文化

一、西祠胡同與“無厘頭”

從語言文化的新興傳播角度考察,當下沒有一種獨特風格化的其他語言,能像網絡“大話”那樣影響80后、90后的網絡話語面貌。網絡媒體強力推動了“無厘頭”話語的出現,甚而已與80后、90后主體精神的某種“獨立性”發生了聯結。這種“陌生化”與“差異性”的文字方式,通過80后、90后的影視欣賞與網絡傳播獲得了特殊魅力;或者換句話說,作為當代漢語文字最有代表性的發展個案,盡管各種“無厘頭”話語并非全由80后、90后所原創,然而它們帶著后現代亞文化解構一切傳統的腔調,一直通過無數80后、90后的電腦鍵盤、視頻鏡頭乃至紙媒稿件,表達著包括他們在內的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指涉到他們在文化裂變過程中的豐富感受與處世特色。朱步沖:《無厘頭:從娛樂行為到顛覆沖動》,《三聯生活周刊》2005年第47期。“無厘頭”話語的網絡傳播與深受追捧,成為當下80后、90后青少年文化中一種非常顯赫的現象。

在最初周星馳電影“大話”方式的啟發下,網絡“無厘頭”和“大話”首先在一批比80后、90后年長的人群中興風作浪。早在2000年11月,西祠胡同網站論壇上出現了“無厘頭以人為本”板塊。以“胡淑芬”為首的70后版主們明確宣稱,那種一以貫之嚴肅批評社會的寫作心態應該有所調整,網絡批評話語的標準應從追求正確與否變成追求有趣與否,顛覆偽崇高、偽嚴肅的“有趣”應置于表達的核心。他們認為,網絡文字表達注重的應該是“玩”,探討的應是如何創造一種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開拓一種“原創”性的“無厘頭”玩樂風格來“玩”(表達)出現實生活里存在的各種快樂。版主們同時強調,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無厘頭家”,首先必須擁有一種王朔式“無聊者無畏”的氣概,同時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把無聊當有趣”。如果你實在做不了一個“高尚與純粹的人”,那也要爭取在無聊中做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不但“涮你涮我,涮天下可涮之人”,還要做到“從我涮起,從身邊涮起”。胡淑芬:《無厘頭:從以人為本,到與時俱進》,http://tieba.baidu.com/p/10734108。在當下這一個很“無厘頭”的表意時代,這些版主們在網絡上號召大家一起來“玩樂”與“亂搞”:

凡是好玩的,我們都要歡迎;凡是不好玩的人認為不好玩的,我們也要歡迎。

亂搞,是我們無厘頭的原則。對于這個原則,是堅決不允許亂搞的。

西祠胡同“無厘頭以人為本”板塊不定期地“亂搞”出了《無厘頭時報》與其他一些短章。這些網絡“大話”文本片斷,在網絡媒體(甚至電視、報刊媒體)中可謂影響非常深遠。隨后80后、90后在網絡文字表達中承續了它既有的“亂搞”原則,“無厘頭”網絡傳播觀念與方式開始普遍濫觴。當社會生活、政治文化各種事相被隨意拿來“亂搞”與“玩笑”之后,更年輕的網民們發出的各種同類跟帖作品即數不勝數,相關帖子都明確秉承著“無厘頭”文化的某種“意趣”。西祠胡同“無厘頭以人為本”上有言:

子曰:內容很重要,形式更重要。不管你是想催人淚下,還是催人尿下,搞笑是能否穿上褲子的硬指標。

而吸引80后、90后的,正是這種稍帶“惡俗”的網絡“搞笑”意識與風格。他們逐漸壯大的寫作隊伍“四處開版”,使得“無厘頭”表達方式在全國各大網站上迅速蔓延。新浪文化、網易生活、網易文化、天極E時代、博庫、西陸娛樂社區、“無厘頭”部落等網站板塊皆以這種意識為導向,不遺余力地打造一個個前衛的“無厘頭”文化傳播舞臺。如新浪“無厘頭與時俱進”討論版同樣宣言這種“快樂哲學”:

這是一個搞笑的時代,空氣里都是可笑的味道。沒有幽默感的人是可恥的。這是一個快樂的時代,大家應該互相微笑,說說笑笑這樣就好。我們喜歡快樂,生活中應該有快樂,即使被人嘲笑,快樂也應該長出來。我們創作快樂,我們快樂地創作。

在隨后的網絡作品中,既有《水煮三國》這類“無厘頭”的“管理學”作品廣受追捧,也有繼承《大話西游》遺風的《悟空傳》(今何在)、《八戒日記》(吳俊超)、《沙僧日記》(林常治)、《華山論賤》(黑漆板凳)等小說大受歡迎,還有《誅仙》(蕭鼎)、《風色幻想》(天翼之羽)這樣的網絡玄幻小說給人驚喜。張素平:《從網絡到現實,內地“無厘頭”文學漸登大雅之堂》,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4-10/26/423841.html。其中,許多作品雖然并非80后、90后的創作,但這些“先知先覺者”帶動80后、90后炮制“無厘頭”文本的水平越來越高,相關文本的表達形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2004年4月,新浪網授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了“新浪無厘頭叢書”,它由《冒牌金庸》《世說新語》《搞笑天地》和《非正常男女》四本書組成。叢書內的文章,均來自開“無厘頭”寫作先河的新浪“金庸客棧”等板塊。編者指出了“無厘頭”言說的特色及它與網絡的關系:

“無厘頭”乍看起來似是而非、前言不搭后語,實際上卻是充滿了生活的思考與智慧,至少是為缺乏幽默感的語言平添了一分精彩。互聯網是“無厘頭”的舞場,而“無厘頭”是互聯網的魅力指數。

幾乎是與此同時,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提高與娛樂傳播觀念的變化,一種名為“惡搞”的視頻也開始不斷出現在網絡之上。通過一些視頻制作高手快樂而新鮮的創意,“惡搞”視頻直接承續了“無厘頭”電影的模擬與組接方式,其天馬行空的游戲想象與娛樂精神,在網絡上為許多年輕人增加了一種新的影像“把玩”方式。此時較有名的《大史記》(系列)視頻就完全體現出“玩電影”特點。它將一些先前主流電影和新時期電影中的片段“惡作劇”地組接一起,大致拼成一個故事后再配上搞笑對白和滑稽腔調,最終形成了類似于“無厘頭”電影的一種戲謔與幽默。“惡搞”視頻的種種組接效果,也恰好契合了80后、90后新一代青少年的“無厘頭”娛樂趣味,許多視頻中的經典話語與搞笑橋段,在網絡上也可以輕易得到80后、90后們廣泛而高頻的傳播。

二、“無厘頭”顯示特殊的文化意識

隨著21世紀時間的不斷推移,80后、90后越來越成為互聯網生活“舞場”的主角,“無厘頭”表達方式在網絡上愈來愈大行其道,也必然反映出80后、90后主體“生活即藝術”的種種魅惑。仔細體味,這種網絡文化在關乎80后、90后自身生活的同時,還標示出了他們作為青少年的一種特殊文化意識。特別是其中那種“博傻”意趣,與作為另一時尚文化的小資興味相比大相徑庭蒙面天涯:《小資與無厘頭》,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5/15296781352s.shtml。

小資都有輕微的神經衰弱癥;無厘頭都有輕微的精神分裂癥。

小資在看黃色小說的時候用名著的封面做掩飾;無厘頭在看名著的時候用黃色小說的封面做掩飾。

小資,就是請朋友吃飯前先去飯店打探“工薪消費”到底有多工薪;無厘頭,就是在飯店訂個包間,再一個人去只點一盤花生米。

小資,就是擠公交車到女朋友家然后一起打車到目的地;無厘頭,就是打車到女朋友家然后一起擠公交車到目的地。

周星馳式敢想敢干的“瘋癲”游戲言行,已培植到了80后、90后現實生活與網絡傳播活動之中。他們依賴于某種突出的自我意識與個性愿望,絕不壓抑對世事的獨到想法和特別感受,更不在乎其他慣常文化對自身的鄙薄乃至輕蔑的嘲笑。“無厘頭”出乎意料的想象力與游戲精神,推崇一種絕對浪漫冒險與多元化創意的文化形態,這與最初主要形容一個人“呆傻”“不靠譜”等的意義已有差別。

也就是說,在對網絡傳播方式的恣意利用和夸張表達之下,這種“無厘頭”言說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呆傻”式滑稽搞笑或莫名調侃,還充滿了年輕一代各種不循常規且高智商的幽默與智慧。這正如《無厘頭之冒牌金庸》一書前言里所強調的,網絡“無厘頭”具有值得重視的特殊意義,它的另類表達“花樣”不但是了解新興“時尚”的方法,而且更表明了對現實或歷史的另一種當下態度,人們應以正確態度來面對這些區別于既往的“真實”意義。此外,盡管“無厘頭”展示的是處于“地下”的某種青少年文化的“真實”,其向度卻是在探索他們精神想象“天空”的無盡“奧秘”。張素平:《從網絡到現實,內地“無厘頭”文學漸登大雅之堂》,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4-10/26/423841.html。在《無厘頭之世說新語》前言中,編者不厭其煩地夸陳這種流行“世說新語”的神奇方式:

《(無厘頭之)世說新語》的重點在于一個“新”字了得,無論是金陵十二釵,還是武松、關羽,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說話了,可以自由主義、答非所問、瘋言瘋語、自相矛盾、言不由衷、言不及義、牛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無厘頭流行的表達方式——化腐朽為神奇。

在壓力趨加、節奏漸快的當下現實世界里,有了這樣一種自由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新奇方式,80后、90后們就可以輕松實現自我釋放、自娛娛人的目的了。于是,各種怪誕、戲仿、調侃、拼貼、耍貧嘴、假正經等方式都成為其中找樂的手法:

終于明白周杰倫的《范特西》是什么意思了——粥!

比美軍還厲害的就是美色,和美色一樣厲害的就是美元!

思想品德不及格,總比沒思想好。

我歷盡艱辛爬上梯子的頂端,卻發現梯子搭錯了墻頭。

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了。

山盟海誓是一種經常讓高山和海洋領受尷尬的重量級承諾。(百度貼吧)

這種幽默就是“無厘頭”文字最為吸引人的地方。游蕩于網絡的“無厘頭”作者們所作的這類網文與視頻臺詞,常常呈現出80后、90后們所喜愛的種種怪異無理卻又相當有趣的情狀。這明確地顯示了他們的另一種聲音與表情,其自嘲的勇氣與特殊的思維體現了他們純粹的游戲意識和想象。

而非物質屬性的某種游戲精神與想象形式本身,甚至就是社會文明展開的成長過程與普遍途徑。 [荷]約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寬譯:《游戲的人:文化中游戲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故而,在經過80后、90后的大力傳播之后,“無厘頭”中關于生活意識與本質的怪論方略隨即廣泛地滲透到文化形式表達的各個領域,寓言、典故也因汲取“無厘頭”想象而成就了許多新的流行表述:

一只瘸腿老鼠只能找到一只蝙蝠做老婆,別的老鼠便嘲笑它沒有眼光,瘸腿老鼠不服氣,義正詞嚴地反駁道:“我怎么沒有眼光?她好歹也是一位空姐呢!”

孔融的父親申請了一票QQ靚號,孔融挑了44444,把88888、66666、99999都讓給了哥哥和長輩。后有典故:孔融讓號,比喻一個人不迷信數字。(格言網)

這種文字通過故意抖機靈的興致,將大眾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名言警句、人物故事、說話方式、流行影視臺詞等常態語言大膽地改編,置入另一個迥然不同的語境而產生新的義理。于是,在80后、90后言說的常規與非常規之間,“無厘頭”表達意態發散性地傳導到眾多文化形式中。除了影像視頻作品,大量的圖片、歌曲、動畫等網絡文化元素亦被“惡搞”改編,還成就了許多新的搞笑曲目、搞怪圖片甚至娛樂炒作事件。我們看到,“無厘頭”式“戲仿”已成為網絡青少年的話語標志,它打造了網絡80后、90后“哄客”們語言與影像的狂歡。朱大可:《一個話語饅頭引發的文化奇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02x3.html。各種“無厘頭”的笑料與噱頭,可以讓80后、90后在輕松、幽默中感覺到出乎意料與不可思議,呈現出“在捧腹大笑中潸然淚下”,“在筋疲力盡時笑看風云”的巨大張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形象化的力量更為活躍、敏感而強大,網絡視頻經由胡戈們著力的翻制之后,更為豐富有趣的網絡“惡搞”視頻影像受到促發噴薄而出。受到現實生活某些人事情狀的激發,80后、90后群體性視頻仿制行為產生了普遍泛濫的趨勢。如在新浪寬頻即有“影像翻拍我翻拍我快樂”等站點,其中有許多通過粗糙配音方式改編的視頻短片,人們可自由上傳、觀看和下載,《大片進行曲》《當大師遇上饅頭》《義心版吉祥饅頭》《繼續惡搞》《一根筷子引發的命案》《夢斷奧斯卡》《十面埋伏前傳》《一個饅頭引發的麻煩》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年輕的版主們甚至認為,即使這些“惡搞”短片是“爛片”也有價值,因為其中至少有著一種前衛的“無厘頭”精神蒲荔子、陳祥蕉:《網絡春晚PK電視春晚》,《南方日報》,2006年1月27日。

如果跟這些爛片較真就太靠譜了,也太落伍了,我們不(必)去批判它,而去“玩”它。我們就是要貫徹“翻拍是勇氣,惡搞出精品”的精神。

大量純粹“胡搞”風格的網絡視頻,如《豬肉王子“撩”拐》《十面無間》《少林足球行唐版》《搞笑西游記》《誰偷了我的內褲》《鐵血搖滾》《唐伯虎會秋香》《論壇故事之灌水危機Ⅰ》《善意的謊言》《九尾狐外傳》等早已不足為奇。而綜觀這些年輕人的“無厘頭”視頻,人們還可以發現,許多“一點正經沒有”“亂套”的影像臺詞也并非全無意義與內涵。網絡年輕作者們通過精練化、簡約化甚至某些逆向化的策略,隨意使用調侃、玩世不恭與插科打諢的反詰,以“集中到一點以改變對事物以往的看法”的另一種眼光,通過影像與文字的重新組接改變了生活與文化的思考面貌。“無厘頭”話語總是以某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營構出當下網絡世界一種新興的“思辨”性言說景觀: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所謂“人”,就是你在它上面再多加上任何一樣東西就不再是“人”了!

林子大了,反而沒了鳥!

其實世上本來沒有肥,減的人多了也就有肥了。

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擁抱真是個奇怪的東西,明明靠得那么近,卻看不見彼此的臉。

我長得很耐看,你要耐著性子看。(格言網)

由于其中的確包含著某些獨異更新的“哲理”意義,這些網絡“無厘頭”新“格言”越來越多地被以平面紙媒文章、手機短信等方式轉摘與傳播。80后、90后這種繁盛而“定型化”的“無厘頭”言說表征實踐,不斷通過大眾媒介中話語的展覽獲取了新的實踐意義。 [英]斯圖爾特·霍爾編,徐亮等譯:《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80頁。而那些“深刻”內涵的表達,亦使得讀者對網絡“無厘頭”話語的印象更為突出。從閱讀消費的角度而言,讀者閱讀那些“有意思”與“無意思”的“無厘頭”文本,只要不那么嚴肅并注重體會某種獨異的感覺與經驗,就能在收獲快樂的同時,從80后、90后傳播的另類“哲理”中得到某種“啟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田林县| 麦盖提县| 额尔古纳市| 马鞍山市| 新蔡县| 河北区| 嫩江县| 西和县| 横山县| 西峡县| 红桥区| 临沭县| 从江县| 江口县| 蓬安县| 鞍山市| 比如县| 和平区| 饶平县| 木里| 溧水县| 全南县| 修文县| 威海市| 英山县| 吴川市| 波密县| 砚山县| 叶城县| 彰化市| 拉孜县| 织金县| 闵行区| 两当县| 平潭县| 察哈| 馆陶县| 黄陵县| 大埔县|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