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悝(虧)變法
- 一口氣讀完戰國史:戰國很有料(全集)
- 鳥山居士
- 3343字
- 2019-05-17 10:53:13
成功安撫了趙、韓兩家以后,魏斯終于能空出手來歸攏秦國了,可還沒等他再次對秦國攻擊呢,人家秦國自己先發生政變(此時的庶長晁已經死了)了。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被自己位高權重的叔叔贏悼子趕下了君位。贏悼子自立為君,這便是秦簡公了。
秦靈公在位十年,前些年都被庶長晁掌控,沒有什么政治資本,外加上他上位的時候太年幼,就是現在也屬于年輕人那一列的,所以,秦國人都不怎么認他。
而贏悼子就不一樣了,他在秦國的勢力很大,說一不二,民望也高。再說庶長晁死后秦靈公也沒有什么政治實績(史書上沒說庶長晁是怎么死的,但是筆者分析和他應該是有關系),所以,贏悼子便以“無能”為借口將秦靈公趕下了君主的寶座并取而代之。
秦靈公有一個兒子,叫贏師隰(席),秦靈公被趕下臺的時候他還是個吃奶小子,秦簡公怕留下禍患,便將其和其家人流放至隴西河谷。
贏師隰的家人生怕秦簡公哪天后悔了再來將他直接弄死,便連夜逃到魏國去了,也幸好他的家人聰明,要不然以后就沒有強大的“新秦國”了。
秦簡公上位以后,深知現在秦國四面臨敵,實在是不適合再繼續戰爭,便著力發展秦國內政。
他先是派遣使者結好四方的少數民族,取消比較有威脅部落的貢品。緊接著,在少梁對岸建造了籍姑和繁龐兩個軍事要塞,以此遏制魏國。
他著力發展經濟和農業,實行按土地畝數征收租稅的政策,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國也因此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
可是留給秦簡公的時間明顯不多了,因為魏斯那邊正磨刀霍霍的準備宰掉秦國呢,之所以現在還沒有出兵攻打秦國,第一是因為后方的中山國再次復國,第二是因為魏家正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活動,當魏國的變法結束以后,那便是秦國的末日了。
公元前414年,之前被智伯打殘的中山國復國。
中山武公便是當初抵抗智伯之中山文公的兒子。
原來,當初智伯打殘了中山國以后,中山文公帶領著中山人民和晉國展開了常年的游擊戰。等到智伯被趙、魏、韓三家滅掉以后,趙、魏兩家為了解除后顧之憂,便打算消滅中山國。
中山文公深知兩家的強大,想要憑著中山這么點兒的士兵對抗兩家聯軍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他派遣使者前去聯軍大帳,表示中山愿意臣服于晉(實際上是臣服魏、趙兩家),并年年上供。
兩家族長也不愿意和兇狠的“中山狼”來回打游擊,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魏斯為了控制中山文公,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并時刻監視著中山文公的一舉一動,使得中山文公簡直和傀儡無異。
而中山武公便是中山文公和魏家公主的孩子,他幼年生活在中人城,看到父親文公被趙、魏所控制時所過的傀儡日子,倍感羞愧,從小便立下了復國大志。
中山文公死后,將位置傳給了中山武公。武公暗地結交、拉攏鮮虞族勢力,培植親信,積蓄力量,終于在前414年宣布從此不再聽魏國的號令。
魏斯得知此事以后,憑著他的暴脾氣,這時候應該就去討伐中山,宰掉中山武公這個便宜外孫了。什么親情,什么血濃于水,只要敢阻止魏家的強大之路,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照殺不誤。
但是魏斯還是先忍住了,因為他現在還有一件更大的事情要做,那便是準備在魏國大變法。
要說魏國的變法,就一定要先說李悝。熟悉點兒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李悝乃是法家開天辟地的人物,是華夏史上第一個實施變法的人。
當然了,也有人說第一次變法的人實際上是管仲,他雖然沒有把自己的治國方式叫變法,但也差不多了。
可您說的這一點我只能承認一大半,不能完全贊同,因為管仲雖然是用自己新的治國政策使得齊國富強起來,但是并沒有大面積的改變法律,只不過是用法律的手段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富足。而李悝卻是在魏家大改法律,使得本來就強大的魏家也因為他的變法更加強悍,所以我說李悝是實施變法的第一人。
李悝擔任魏國丞相以后,在魏國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他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從政治、經濟、農業、軍事和法律五個方面開始了魏國的全方位變法。
在政治上,李悝廢除了世襲貴族特權,誰都甭想不勞而獲。
那么什么叫做世襲特權呢?
比如說,筆者現在就是魏國的一名貴族,我的祖上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將軍,給魏家立過無數的汗馬功勞,魏家給了我祖宗好多賞賜,并承認我祖宗是貴族,月月發高額工資。
而我呢?我啥也不是,可就憑著我那個優秀的祖宗,也照樣月月拿高薪,衣食住行樣樣不愁。
那么像我這樣的人是什么呢?說好聽一點兒是富N代,說難聽一點兒那就是國家的蛀蟲。
所以,李悝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以后,一批于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人物被趕出政治舞臺,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也能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
這樣改革的結果徹底的滅絕了魏國“世卿世祿”制度,魏國因此省下了巨額資金,還讓魏國的人民更加具有凝聚力。
在農業上,李悝主要實行“盡地力”和“平糴(敵)法”,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
盡地力就是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于耕作,增加生產。
平糴法是國家在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儲存,發生饑荒時平價賣給農民,取有余以補不足,以防谷物甚貴而擾民,或甚賤而傷農。
此法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當然了,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個平糴法是李悝和管仲學的,因為管仲當初在治理齊國的時候也使用了同樣的辦法。
在法律上,李悝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使之成為魏國的法律,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了變法,固定了封建法權。
《法經》一共有六篇,分別是《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些法律對于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使得魏國在強大的同時也能夠有條不紊的正常運轉。
那別的都說完了,軍事呢?軍事上的變法哪去了?各位別急,咱現在就說。
公元前412年,李悝的變法已經在魏國成功實施,魏國的國力也蹭蹭的往上竄。
就在這個時候,魏斯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大才,這人就是吳起。
吳起投靠了魏斯以后,在軍事上給魏斯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魏斯經常聽得入迷,便讓他和李悝一起負責魏國的軍事改革。
而李悝和吳起也是真不負眾望,一起弄出了當時在整個中原,哦不,應該是整個亞洲最悍的步兵戰斗集團。
這個戰斗集團清一色的重步兵,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叫魏武卒。
魏武卒,華夏有史以來的第一支職業戰斗集團。在以前,華夏從來都沒有職業的士兵,各個國家都是在戰斗之前定好了每戶哪個人是士兵,并在開戰以前集結起來,等打完仗以后再把他們放回去,讓他們繼續耕田。所謂的戰功也就是兩個賞錢,僅此而已。
這樣毫無疑問的,使得士兵們的作戰熱情不高,并且戰斗能力低下。
而魏武卒不一樣,不但能按月領到高額的工資,還能用軍功換取爵位。那么魏武卒的精銳程度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們的選拔標準。
因為魏武卒的待遇非常好,所以魏國那些青壯年的小伙子全都來報名,吳起和李悝先是將這些青年聚集在一起,然后讓士兵們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所謂的三層重甲不是說穿三件衣甲,而是一種獨有的,重達七十到九十斤不等的鎧甲。
這三層鎧甲最外面全是鐵制,第二層是皮制,第三層是加厚的綢制[16]。
這還不算,這些人還要能拉動重弩,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并在走完一百多里以后能馬上投入戰斗的,這才算是合格,能夠入選魏武卒的陣營。
武卒的編制是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將”,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
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作戰指揮系統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在軍事訓練上,吳起聘請了專職教練(林沖上梁山以前的職位),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
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干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
憑借著這些精悍的魏武卒和魏國強大國力的支持,吳起即將為魏國打下了秦國整個河西之地,讓從建國至今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秦人聞吳起之名便喪膽,也使得吳起在時無人敢犯魏國。
那這個吳起究竟是什么人呢?他憑什么能夠得到魏斯如此的器重呢?他有什么英雄事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