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告別

上卷

一 告別

1934年11月15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羅(山)(黃)陂孝(感)特委書記徐誠基、副書記何耀榜等,根據通知一道來到河南省羅山縣大小雞籠山下的何家沖,來到紅二十五軍軍部所在的何氏祠內,接受省委的指示。

高大的何氏祠內,被稱為紅二十五軍“軍魂”的軍政委吳煥先住的一間大房子內,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條凳子。吳煥先看見他們來了,很和氣地握住他們的手,問道:“中央派的程子華同志來了,你們知道嗎?”

何耀榜回答:“知道。是我們到信陽柳林交通站把他接過來的。”

1934年2月底,蔣介石糾集十六個師又四個獨立旅共計八十多個團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進行“圍剿”。1934年4月,活動于鄂東北的紅二十五軍與活動于皖西北的紅二十八軍在商城東南豹跡巖(現屬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下同)會師,重新合編為二十五軍,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軍政治委員,全軍轄兩個師,共三千余人。6月下旬,國民黨又制訂“三個月清剿計劃”,集中七十多個團,采取“駐剿”和“追剿”的戰術,企圖在10月10日前將鄂豫皖紅二十五軍全部消滅。鄂豫皖省委領導紅二十五軍采取了避實擊虛的原則,設法消滅孤立、薄弱之敵;地方武裝則在根據地內外開展游擊戰爭,進行群眾工作,從而使斗爭形勢逐漸好轉。到8月,在鄂東北鞏固了四塊蘇區,在皖西北鞏固了六塊蘇區。9月初,紅二十五軍遠程奔襲皖西南太湖縣城,殲滅安徽省警備旅大部,繳獲了大量物資。然后在英山北部和太湖交界地區發動群眾,建立了以英山陶家河為中心的縱橫三十余公里的游擊根據地。

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東征皖西前,決定成立羅陂孝特委,轄羅山、陂孝北、河口三個縣委,是鄂豫邊黨和紅軍的主要活動區域。鄂東北道委機關、鄂東北獨立團和紅軍被服廠、后方醫院等,都分散在這個地區。

10月28日,陶家河革命根據地和紅二十五軍軍部駐地,受到上官云相指揮的國民黨軍三個旅又一個團的猛烈進攻。紅二十五軍據險與敵激戰三日,雖然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紅軍也傷亡了二百八十余人。這時,敵軍又調來增援部隊,還有飛機助戰,紅二十五軍遂撤出戰斗,離開陶家河北上至皖西北老蘇區赤南縣[1]南溪葛藤山一帶活動。

11月4日,省委和軍部在南溪葛藤山下的蔡氏祠遇到留在鄂東養傷的紅二十五軍營政委陳錦秀。陳錦秀奉鄂東北道委[2]之命,裝扮成走鄉串村的小貨郎,送來省委常委、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的親筆信。鄭位三在信中寫道,黨中央派來的程子華同志,已到鄂東北道委駐地,帶來了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建議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速回鄂東北,研究今后的活動計劃。

于是,鄂豫皖省委在向皖西北道委簡單地部署工作后,于11月6日晚率紅二十五軍主力從赤南縣南溪葛藤山地區出發西進,開赴鄂東北,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后,于11月11日,到達河南省光山縣西南部的花山寨與鄂東北道委會合,見到了中央派來的程子華同志。

程子華,1905年出生于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的一個貧民家庭,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于1927年12月參加了廣州起義。1929年后,他到國民黨軍隊岳維峻部做兵運工作,成功地發動了大冶兵暴,壯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力量。1931年4月,他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紅軍團長、師長、粵贛軍區代參謀長,參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6月,中央決定派程子華同志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

紅四方面軍于1932年10月離開鄂豫皖蘇區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領導紅二十五軍堅持了兩年多的游擊戰爭。1933年11月,省委書記沈澤民于鄂東天臺山抱病給中央寫了一萬余字的長篇報告,派成仿吾經上海,在魯迅幫助下,送往江西蘇區瑞金的中央。

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在接到成仿吾送來的報告后,決定派程子華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

193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蘇維埃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多次召見程子華。他向程子華指出:“當前在鄂豫皖地區,敵人占絕對優勢。敵人用碉堡、封鎖線,把鄂豫皖根據地不斷壓縮并分割成幾小塊。敵人有‘追剿’和‘堵剿’部隊,對我交替地攻擊、堵擊、追擊,我們的根據地縮小了。紅軍不斷傷亡,難以得到補充。根據地發生了人力、物力的嚴重困難。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如果紅軍得不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繼續削弱,以至被消滅,那么根據地也就沒有了。出路在哪里?中央決定了,紅二十五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尋求在具備相關條件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樣,主力部隊就能得到發展,同時也就能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鄂豫皖根據地的壓力。留下的部分武裝就能長期堅持,也就能保存老根據地。”[3]

中共中央當時一個最大的核心機密,周恩來沒有告訴程子華:當時正值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廣昌戰役失敗,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基于第五次反“圍剿”未能成功,經共產國際同意,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問題已正式提出,退出蘇區的直接準備已從5月全面開始。長征的計劃工作只限于博古、李德、周恩來、洛甫和王稼祥等很少幾個人知道。

程子華帶著中央的決定和周恩來的指示,于6月離開江西瑞金,經汕頭、上海、漢口,于8月28日到達鄂豫皖的羅山、黃陂、孝感邊界地區楊店的殷家灣,在何耀榜和便衣隊的接應下,由鄂豫皖交通員石健民帶領進入鄂東北道委所在地卡房,與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會面。鄭位三立即給在皖西北地區的省委寫信……

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舉行第十四次常委會。參加會議的有徐寶珊、吳煥先、徐海東、鄭位三、戴季英。會議傳達了程子華帶來的黨中央有關精神和周恩來的口頭指示,討論今后的行動方針。此時,省委還收到了1934年7月26日《中共中央關于組織抗日先遣隊的通知》、7月2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鄂豫皖省委的補充訓令》等。會議認為:鄂豫皖軍民雖然進行了極其英勇、艱苦的斗爭,但是根據地的人力物力被敵人嚴重摧殘,敵我力量過分懸殊。根據中央精神和周恩來同志的指示,省委決定立即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到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桐柏山區或伏牛山區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決定留下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再次組建主力紅軍,繼續堅持鄂豫皖蘇區的武裝斗爭。鄂豫皖省委還給未能參加省委會議的高敬亭留下一封指示信,責成他完成重建主力紅軍并堅持鄂豫皖蘇區武裝斗爭的任務。

高敬亭沒有想到,他將會在鄂豫皖未來的紅軍革命歲月,即以后所說的三年游擊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紅二十五軍也沒有想到,一支人數不多的北上抗日第二先遣支隊,會“孤軍北上做先鋒”,率先長征到達陜北。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紅軍主力分別從江西瑞金、于都地區出發,轉移外線“湘西”,當時稱這是戰略轉移。因為最初選定的目標,遠遠不是最后確定到陜北去建立根據地,當時主要考慮去湘鄂西,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長征”這個詞是以后才出現的。

為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分散敵軍注意力,打亂其部署并牽制其兵力,中央安排了三步棋,這三步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準備和長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步,是調敵。7月6日,紅七軍團三個師共六千余人,在軍團長尋淮洲率領下,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經福建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在贛東北與方志敏的紅十軍會合后組成紅十軍團,共一萬余人。然后在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領導下北上。此路謂之調敵,以分散中央紅軍所面臨的壓力。這支部隊于1935年1月在安徽皖南首戰譚家橋失利,至皖贛交界處的懷玉山陷入敵軍合圍,方志敏、劉疇西、胡天桃三位主將被俘犧牲,尋淮洲殉職。

第二步,是探路。8月7日,在湘贛邊界地區的紅六軍團九千七百余人,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下,從江西遂川出發,穿湖南,與駐扎在黔、湘、贛、川一帶的賀龍紅二軍團會合。先稱為紅二、六軍團,后改為紅二方面軍。此路謂之探路。

這兩支抗日先遣隊,調敵的近乎全軍覆沒。僅存五百余人在紅十軍團參謀長粟裕的率領下突出了重圍,在浙東打游擊而幸存下來,抗戰爆發后編入新四軍一支隊。探路的紅二、六軍團后改名紅二方面軍完成長征。中央紅軍長征前期走的是他們探的路,可是湘江之戰后放棄去湘西之路。這條路沒有成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最終走向。

第三步,遠在中原地區大別山鄂豫皖的紅二十五軍,既調敵又探路。

紅二十五軍的西征從決策時間上來說和前兩路是一致的。只是程子華到了大別山后中央紅軍已經開始戰略轉移了。紅二十五軍離開大別山西出平漢路后,開始了鄂豫陜甘四省的戰略大轉移,而且還成建制消滅敵人,建立了根據地。一路作戰既調動了敵人,又為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探了路,風風火火打到陜北,會合陜北紅軍,先后進行了勞山、榆林橋、直羅鎮戰斗,壯大了陜北根據地和紅軍,為迎接中央和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勝利做出重要貢獻,成為為中國革命立下大功的一群人。

花山寨會議后,紅二十五軍部隊西移至羅山縣殷家灣、何家沖一帶,整編部隊,撤銷師一級建制,軍直轄二二三團、二二四團、二二五團、手槍團,軍部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經理處、軍醫院及直屬分隊等,全軍共二千九百余人;向全軍動員的口號是進行“打遠游擊”和“創建新蘇區”;實行輕裝,減少不必要的輜重挑擔;每人準備三天干糧、兩雙草鞋。至11月15日,僅僅四天,一支軍級大部隊的戰略轉移就全部準備就緒,這是只有無私的中國工農紅軍才會創造的奇跡。

“程子華同志是從黨中央來的。他來時黨中央有指示,叫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皖,打遠游擊,另找地區創造新蘇區。”吳政委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停了一會兒,他突然問,“王福明同志來了沒有?”

“沒有來。年紀大了,怕他過幾道封鎖線有困難。”何耀榜回答。王福明是鄂東北道蘇維埃主席。

“那好,時間不早了,我們到省委書記徐寶珊同志那里去吧!”

同樣是何氏祠的一間大房子,靠墻放著一副擔架。墻上掛著一幅當時軍政治部工作人員劉華清臨摹放大的列寧像。吳政委向躺在擔架上的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同志介紹說:“這是羅陂孝特委書記徐誠基和副書記何耀榜同志。”

徐寶珊書記因為生病,不能說話,只和他們握手、點頭示意。

這時,程子華、徐海東、鄭位三、戴季英都走進來了。程子華來時,中央決定讓他任參謀長。紅二十五軍為表現對中央的充分尊重,讓他擔任軍長。徐海東擔任7個月的軍長后成為副軍長。三次讓職的“徐老虎”在全軍傳為佳話。鄭位三現為鄂豫皖省委常委、秘書長。戴季英為省委常委、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

吳煥先說:“鄭位三同志,你對鄂東北比較熟悉,你先談吧。”

鄭位三也很客氣地說:“吳政委先談吧。”

“誠基同志、耀榜同志,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離開鄂豫皖蘇區之前,在花山寨召開了省委第十四次常委會議。會議對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決定省委轉移后,鄂東北道委書記由道蘇維埃主席王福明同志擔任。現在的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同志改任省委秘書長,隨紅二十五軍走。我本想多帶走幾個干部,像你們幾位,根據現在的情況就不能帶了。看大家有什么意見?”

大家都表示沒有意見。吳政委才繼續講下去:

“根據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現在把地下黨的關系和秘密聯絡點都交給道委和特委。我們留在鄂豫皖的領導機關現有高敬亭領導的皖西北道委會和王福明領導的鄂東北道委會,及其所屬的基本健全的地方黨組織,但沒有集中統一的領導機構。要在數十倍于我的敵人的清剿下,繼續領導蘇區軍民進行頑強的斗爭,就必須重新建立集中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省委會議做出決定,責成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組織鄂豫皖蘇區黨的新的領導機構,并以紅八十二師和地方武裝為基礎再次組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蘇區武裝斗爭。高敬亭是省委常委,在鄂豫皖工作了七八年,有名望,黨內軍內都活動得開。這次會議的決議在鄂豫皖省委離開前沒有來得及告訴高敬亭,我們給他只留下一封指示信。我們的目標是打遠游擊,初步決定以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區的桐柏山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行動目標,以圖向川陜接近。等我們走后,徐誠基或何耀榜同志組織一個小部隊,去皖西找高敬亭同志,傳達省委交給你們的任務,并討論鄂豫皖蘇區的組織領導問題。”

吳政委停頓了一會兒,然后轉向徐誠基和何耀榜,接著說:“我們走后,鄂東北道委除你們這個特委外,還有幾個中心縣委;王福明同志已經六十多歲,行動很不方便,雖然以他為書記,但工作還是要你們多做。估計我們走后,鄂豫皖的斗爭可能更加艱苦,”說到這里,吳政委加重了語氣,“你們要以保持革命種子為原則,保存革命力量。便衣隊可以設法向白區發展,等傷病員好后,可以組織幾百支槍作為機動部隊,打游擊和配合便衣隊活動,但要避免與敵人的正規軍作戰,主要是對付地主豪紳的民團武裝。”

最后,吳煥先還談到地下黨的工作、秘密聯絡點、經濟等問題,并且要他們多加照顧鄂豫皖的紅軍家屬。徐海東、鄭位三也都對他們做了許多指示。一直到晚上九點鐘,吳政委才說:“天色不早了,部隊下半夜就要動身出發。你們先回去吧。”

徐誠基、何耀榜站起身來,與省委諸位首長一一握手告別。

吳煥先握著他們的手說:“我們北上抗日走了,請你們轉告高敬亭和同志們,堅持在大別山,等我們回來!”

二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

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

行前,發布了由鄭位三撰稿,年僅十八歲的政治部宣傳科長劉華清用一個通宵刻寫、油印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簡稱《宣言》)。《宣言》開宗明義宣告:“本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奉我中央蘇維埃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出發抗日。現當出發之時,特向全中國群眾發表這個宣言。”“中國工農紅軍雖處在反對五次‘圍剿’保衛蘇區的艱巨任務之下,但為不能坐視國民黨將中國出賣給日本,特調動一部分隊伍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領導并組織群眾去打日本帝國主義,收回華北失地。”《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一致抗日,號召國民黨軍隊與紅軍訂立共同抗日的協定。《宣言》嚴正指出:“北上沿途,國民黨軍隊如加以阻攔,本軍定將堅決掃除之。”劉華清刻寫的宣言原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找到,已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的珍貴文物。

這一天,何家沖軍部門口不遠處那棵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銀杏樹,繁密的扇子一樣形狀的葉片在秋陽中閃著金黃色的光芒,落在地上,形成一片金色的地毯。紅二十五軍近三千名將士聚集在此,站在那面“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大旗下。每個連隊前面由掌旗兵舉著本連隊的旗幟,旗幟后面是士兵方陣。“出發!”一聲命令,浩浩蕩蕩的隊伍順著山溝出口向西開去。

這是中央紅軍從瑞金開始長征后的又一壯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支誕生于大別山、戰斗在大別山的紅軍部隊,為了民族的生存、祖國的解放,告別了紅色的家鄉,走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17日當晚,這支部隊于信陽縣城以南之東雙河與柳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西行桐柏山而去。

紅二十五軍剛一出動,國民黨在鄂東北的軍隊群起前堵后追,四面夾擊。敵人第四十七師,五十四師,一一五師,六十四師一九一旅、一九二旅及六十五師一九三旅(欠一個團)、一九四旅一個團共十八個團,尾追紅二十五軍西去。

三 “止止洞”里

黃安縣九焰山,位于天臺山以東兩公里。主峰海拔七百七十點五米,與光山縣卡房(現屬新縣)、羅山縣四區毗鄰。在九焰山東面半腰絕壁處,有一個山洞,名曰“止止洞”,洞口被叢林遮得嚴嚴實實的。洞前怪石嵯峨,大樹參天,荊棘叢生。下面是一條流著水的深溝。

紅二十五軍走后,鄂東北的環境太艱險了,只有選擇在這崇山峻嶺中一座山坡的崖洞中開會。紅二十五軍16號出發,當天,徐誠基、何耀榜返回羅山四區,和道蘇維埃主席王福明同志見了面。徐誠基向他傳達了省委和紅二十五軍的指示,經過研究,決定于17日在黃安九焰山“止止洞”召開鄂東北道委干部會議。

路上,道蘇維埃婦女部部長張宗杏低聲唱著一首歌,讓大家感到很傷感。她唱的是在鄂豫皖蘇區流行的《紅軍調》:

“……冬月里來冬至寒,白軍保衛團來搜山,紅軍人少不能擋,小郎哥哈,退出大別山喲。臘月里來蠟梅花兒開,百姓都望紅軍來,心中想念口里不敢言,小郎哥哈,總有那一天喲。”

“張部長,是想高敬亭政委了吧?”有人對張宗杏開著玩笑。

“想他干什么?”張宗杏以嗔作答,“我是想紅軍了。紅四方面軍走了,現在紅二十五軍也走了!”她嘆了一口氣。

大家在歌聲中,尋找著通往“止止洞”的小路。

當時“止止洞”四周無路。從山下入洞,攀枝可登,從山上入洞,繩索系腰可下,從南北兩側入洞,須砍荊辟路。現在這里是鄂東的一處旅游景點,游人坐車到山下,再順著修好的山路走上去,也得半天。當時鄂東北道委這些游擊健兒,生于高山、長于高山,都是那么年輕,富有朝氣,登高山如履平地。王福明年齡大一些,但他是黃安人,熟悉情況,進洞自然也不在話下。

“止止洞”洞內呈凸字形,洞深約十米,高、寬各有五米左右,平均高度近四米,可容四十余人。洞內左右兩邊的石壁上隱約有字,是明朝隆慶壬申年間黃岡才子耿子頤所題“止止洞”和“凝神”等字。唐代有一位號“止止”的僧人在此洞隱居過,故名。在中國古代,“止學”是一門關于勝敗榮辱的絕學,隋朝大儒王通著有《止學》專著,是以道家思想論處世之道的典范之作。一個“止”字,對于政治軍事人物來說,決定了平凡與偉大;對于一個平凡中的人來說,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失敗。這里一直是古代大德高僧閉關修煉的仙洞。古代大德高僧,憤世嫉俗,身居高山,其實仍關心國事。在這一帶活動便留有很多遺跡。“止”文化在鄂東已小有名氣。一群鄂東北共產黨人,現又在“止止洞”里,決定著鄂東北革命事業的成功與失敗。

這里山上還有一個古兵寨,立四門,唐代薛剛反唐時,曾一度據此扎寨屯兵。宋元明清,均有兵家在此用武。現在有人說這里是鄂東的“武脈”所在,所以才有“二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這一盛事。

紅二十五軍長征后,鄂東北道委又在這里高擎起斗爭的旗幟。

11月18日,鄂東北道委和羅陂孝特委及黃安縣、光山縣、羅山縣等縣的同志們,從各條山中小路,陸續來到九焰山的“止止洞”里,圍坐在王福明身邊。會議傳達了省委和紅二十五軍的指示。頭發花白、六十多歲的鄂東北道區蘇維埃主席王福明笑呵呵地問道:

“同志們,紅二十五軍打遠游擊走啦,照方抓藥,和紅四方面軍一個樣,去創造新蘇區。不過地方上還有很多同志。你們害怕嗎?愿意陪著我這個老頭子堅持下去嗎?”

“愿意。”

“我們一定堅持下去。”

同志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著。

“對,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要把鄂豫皖蘇區這把紅色尖刀,插在蔣介石的心臟上!”王福明書記有力地說道。他那堅毅的目光,在環視著同志們。“同志們都記得,紅四方面軍在反四次‘圍剿’以后,于1932年秋天離開了鄂豫皖。他們走后,在鄂豫皖地區又成長了紅二十五軍。敵人又集中了強大的兵力,向我們鄂豫皖根據地瘋狂地進行第五次‘圍剿’,敵人并沒有‘剿’掉革命武裝的新生力量——紅二十五軍。今天,紅二十五軍離開我們,是執行黨中央的命令,是為了創建新蘇區。大家應當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留下來堅持的同志,一定要勝利地完成黨交給我們的使命,不要怕咱們現在勢力小,只要我們鐵了心革命,就可以在這塊蘇區重新創建主力紅軍,堅持斗爭,等待我們紅軍主力的回來……”

王書記的話,句句印在同志們的心坎上。大家嚴肅認真地傾聽著。鑒于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皖蘇區時,將鄂東北地方武裝主力大部編走,鄂東北道委主要負責人也隨軍行動,會議重點討論了組織建設和堅持斗爭問題。

鄂東北是鄂豫皖蘇區星火燎原之地,一直是鄂豫皖蘇區的重中之重。大家在一起盤算了一下鄂東北的家底。當時鄂東北道委領導下的黨組織有:羅陂孝特委及紅安[4]、光山、麻城、新集等縣委,羅陂孝特委轄羅山縣委、陂孝北縣委和河口縣委。

鄂東北道委還管轄著幾塊蘇區。

第一塊是以紅安卡房為中心的老蘇區。這塊根據地南北自湖北紅安縣五區到光山縣新集一帶,東西從蓮花山至光山南區,這塊根據地主要在老君山、天臺山、凌云寺、燒香尖、三角山之間的一帶山區。中共鄂東北道委會及直屬道委領導的便衣隊七八個人、交通隊兩個班、鄂東北紅軍總醫院和一個分院、兩個小被服廠、槍械修理所以及中共羅山縣委活動在這一地區。

第二塊蘇區,是紅二十五軍和鄂東北道委于1934年夏天開辟的,故稱新蘇區。以羅南雞籠山為中心,位于禮山(今大悟縣,下同)、羅山縣、經扶縣(今新縣,下同)交界的大小雞籠山、長崗、何家寨、韭菜崖之間的一帶山區。中共羅陂孝特委及其領導的陂孝北縣委、河口縣委、原鄂東北獨立團留下的三十余人和一個分院活動在這一地區。

第三塊是光麻蘇區。包括兩塊,一塊在經扶縣以東的曬谷山、周河、東高山、西高山一帶山區;另一塊在經扶縣西面,以金蘭山為中心,包括四面山、上棋盤、帽云山、黑石寨一帶。中共光山縣委、麻城縣委、新集縣委,以及光山獨立團留下的一個營、光西戰斗營和部隊一個分院,活動在這一地區。

第四塊是紅安蘇區,在黃安縣北部的光宇山、太平寨、羚羊山、蓮花背、雞公寨一帶山區。中共紅安縣委活動在這一地區。

整個鄂東北地區、機關、部隊加上傷病員,共有一千五百余人。

會議做出四項決定:

一、調整和充實鄂東北道委,由王福明任書記。道委常委由王福明、徐誠基、何耀榜、吳光祿、羅厚福五人組成(其中何耀榜、羅厚福新中國成立后都健在。羅厚福為開國少將,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各縣縣委書記為委員。中共鄂東北道委原轄羅陂孝特委、光山縣委、新集縣委、麻城縣委和紅安縣委,現在撤銷新集縣委、麻城縣委。

二、調整羅陂孝特委及地方黨的組織。由徐誠基任書記,何耀榜為第一副書記,吳光祿為第二副書記。撤銷陂孝北縣委和河口縣委,羅山縣委改組為中心縣委,轄三個區,由道委直接領導。以光山縣委為基礎組建了光麻中心縣委,轄四個區委。羅陂孝各縣委原有的組織不動。

三、加強地方武裝和便衣隊的建設(當時鄂東北擁有羅山教導營、光山獨立團一個營、光西戰斗營和武裝工作便衣隊等一千五百余人的武裝力量,分別活動在黃安、禮山、羅山、經扶等縣山區的被敵分割的小蘇區內。現在準備加以整頓)。

四、成立少共鄂東北道委,方永樂任書記。

據紅二十八軍老同志回憶,在整個三年游擊戰爭中,原鄂豫皖蘇區的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北三個“道委”中,后來皖西北、豫東南兩個道委都改編為其他黨組織了,但鄂東北道委一直存在。其獨立團也是最強的地方部隊,力量超過游擊師。

會議還要求盡快健全黨的各級組織,領導地方武裝和便衣隊積極開展游擊活動,以牽制國民黨軍,策應紅二十五軍轉移,并迅速安置好紅二十五軍留下的傷病員。等他們傷好后,將會成為紅軍的骨干。

會后,中共鄂東北道委還在“止止洞”辦公了一段時間。道委深居高山,關心著鄂東北的政治、軍事。他們以黃(安)禮(山)羅(山)經(扶)縣的根據地為大本營,領導活動于禮羅邊根據地的羅陂孝特委,光麻根據地的光山、麻城、新集三個縣委和紅安縣委,并領導信陽、平漢鐵路兩側及宣化店等敵占區地下黨的聯絡點,積極開展工作。將紅二十五軍留下的兩百多名傷病員進行了安置。便衣隊與地方武裝相配合,炸毀公路橋梁,割電線,擊汽車,破壞敵通訊聯絡。便衣隊長胡金漢還率隊在漢口至羅山的公路上巧妙地擊毀了十二輛國民黨軍車,繳獲大批彈藥、糧食、布匹等軍用物資。紅軍游擊隊的活動,不僅牽制了國民黨駐軍,掩護了紅二十五軍長征,而且還給處于低潮的鄂東北邊區人民帶來了希望。

“止止洞”現在也成為鄂東北一處紅色歷史文化景點。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榆中县| 寿宁县| 乌兰县| 墨江| 特克斯县| 阜宁县| 普陀区| 永兴县| 桑植县| 商河县| 凯里市| 分宜县| 敦煌市| 汤原县| 达尔| 高邑县| 噶尔县| 南漳县| 观塘区| 穆棱市| 比如县| 云南省| 阿拉尔市| 林州市| 屏东市| 武城县| 大冶市| 民勤县| 曲麻莱县| 隆子县| 乌兰浩特市| 肃宁县| 丘北县| 抚远县| 富顺县| 奉化市| 巴林左旗| 长沙市| 嘉义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