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不息:《本草》里的草木果蔬谷
- 李時珍等著 (日)巖崎常正繪
- 178字
- 2019-05-22 18:28:45
濕草
野菊
又名苦薏、野山菊、山九月菊等,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鋪散,花為舌狀、黃色。多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葉、花及全草入藥,味苦、辛、涼,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

艾
別名冰臺、香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香氣。全草入藥,有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廣,除極干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復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濃。

千年艾
即芙蓉菊,又稱蜂草、香菊、白艾等。半灌木,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頭狀花序黃綠色。多生于山坡路邊、海灘石隙中。以根、葉入藥,有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咳化痰。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千年艾,出武當太和山中。小莖高尺許。其根如蓬蒿。其葉長寸余,無尖丫,面青背白。秋開黃花,如野菊而小,結實如青珠丹顆之狀。三伏日采葉曝干。葉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葉成茸也。

茵陳蒿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生于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幼嫩枝、葉可作菜蔬或釀制茵陳酒。由于該種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發出新苗,因而古人稱之為“茵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并與庵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

青蒿
別名苦蒿、細葉蒿等。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直,側根少。葉兩面青綠色或淡綠色,無毛;有長葉柄,花期葉凋謝。常生于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于濱海地區。含揮發油,也含艾蒿堿及苦味素等。可入藥,有清熱、涼血、解暑、祛風之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并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茺蔚
即益母草,又名益明、苦低草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夏季生長茂盛而花未全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后入藥,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的功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


夏枯草
多年生草木,別名乃東、麥夏枯等。根莖匍匐,在節上生須根。花萼鐘形;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珠形,微具溝紋。多生于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上。可全株入藥,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腫痛、頭痛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原野間甚多,苗高一二尺許,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似旋復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
劉寄奴草
又名金寄奴、烏藤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顯或不明顯,側根多數;根狀莖稍粗,彎曲,斜向上。多生于低海拔地區林緣、路旁、溝邊、河岸、灌叢及荒坡等地。含揮發油,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民間用于治療腸、胃及婦疾患,還可代茶泡飲作清涼解熱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花之絮。其子細長,亦如苦子。

青葙
別名草蒿、萋蒿、昆侖草等。幾乎分布全國,多生于平原、田邊、丘陵、山坡上。種子供藥用,有清熱明目作用;花序宿存經久不凋,可供觀賞;種子炒熟后,可加工各種搪食;嫩莖葉浸去苦味后,可作野菜食用;全植物可作飼料。
唐·蘇敬 等《唐本草》曰:
此草苗高尺余,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莧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采,荊襄人名為昆侖草。

雞冠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無毛,粗壯。分枝少,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頂生,成扁平肉質雞冠狀、卷冠狀或羽毛狀,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紅色至紫紅色、黃白或黃色。種子腎形,黑色,光澤。廣布于溫暖地區。栽培可供觀賞,花和種子供藥用,中醫認為有涼血、止血之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雞冠處處有之。花大有圍一二尺者,層層卷出可愛。子在穗中,黑細光滑,與莧實一樣。其穗如秕麥狀。花最耐久,霜后始蔫。

葫蘆巴
別名蘆巴子、香草子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莖直立;花無梗,萼筒狀,花冠黃白色或淡黃色,莢果圓筒狀,種子長圓狀卵形。多生于田間、路旁。種子入藥,中醫認為可補腎壯陽、祛痰除濕;嫩莖、葉可作蔬菜食用;莖、葉或種子曬干磨粉摻入面粉中蒸食作增香劑;干全草可驅除害蟲;可作飼料。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或云種出海南諸番,蓋其地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于嶺外亦生,然不及番中來者真好。今醫家治元臟虛冷為要藥,而唐已前方不見用,本草不著,蓋是近出。

蘘荷
別稱洋火姜,是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白色,微有芳香味。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背被極疏柔毛至無毛;葉舌,膜質,總花梗長,花序近卵形,苞片紅色,寬卵形或橢圓形,花萼膜質;花冠管白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白色或稍帶黃色,唇瓣倒卵形,淺紫色,花絲極短,花藥室披針形,蒴果內果皮紅色。根莖性溫,味辛。溫中理氣,祛風止痛,消腫,活血,散淤。治腹痛氣滯,癰疽腫毒,跌打損傷,頸淋巴結核,大葉性肺炎,指頭炎,腰痛,蕁麻癥,并解草烏中毒。嫩花序、嫩葉可當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兒百日咳有顯效。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荷,荊襄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葉冬枯,根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

燈心草
又稱秧草、野席草等,多年生草本。莖叢生,直立,圓柱型,淡綠色;葉全部為低出葉,呈鞘狀或鱗片狀。聚傘花序假側生,種子卵狀長圓形,黃褐色。多生于河邊、池旁、水溝,稻田旁、草地及沼澤濕處。莖內白色髓心除供點燈和燭心用外,入藥有利尿、清涼、鎮靜作用;莖皮纖維可作編織和造紙原料。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此即龍須之類,但龍須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蒔之,取瓤為燈炷,以草織席及蓑。他處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

地黃
別名生地、酒壺花等,多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藥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熟地黃則為補益藥。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其苗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濃,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

牛膝
別名牛磕膝、山莧菜等,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土黃色;莖有棱角或四方形,綠色或帶紫色。葉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種子矩圓形,黃褐色。多生于山野路旁。根可入藥,生用,活血通經;熟用,補肝腎,強腰膝。獸醫用作治牛軟腳癥,跌傷斷骨等。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于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此有二種,莖紫節大者為雄,青細者為雌。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陰干。根極長大而柔潤者佳。葉亦可單用。

紫菀
別名青苑、紫倩、小辮等,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莖直立,粗壯;花序梗長,有線形苞葉。生于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根藥用主治慢性氣管炎,止咳,化痰。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曰:
近道處處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麥門冬
又名麥冬、羊韭、忍陵等,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地下具細長匍匐枝,須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質的塊根。葉叢生,窄線形,總狀花序頂生;花淡紫色,偶為白色。漿果球狀,成熟時深綠色或黑藍色。生長于溪溝岸邊或山坡樹林下,在我國分布較廣。塊根可入藥,甘微苦,寒。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功效。
魏·吳普《吳普本草》曰:
生山谷肥地,叢生,葉如韭,實青黃。采無時。

淡竹葉
又稱竹葉、碎骨子、山雞米、金雞米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木質根頭,須根中部膨大呈紡錘形小塊根,黃白色。葉披針形,圓錐花序,穎果橢圓形。多生于山坡、林地或林緣、道旁蔽蔭處。葉為清涼解熱藥,小塊根作藥用,有清涼,解熱、利尿及催產之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采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俚人采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鴨跖草
別名碧竹子、翠蝴蝶等,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生根,多分枝;花瓣為深藍色。產云南、四川、甘肅以東的南北各省區,生于濕地。藥用,為消腫利尿、清熱解毒之良藥,此外對麥粒腫、咽炎、扁桃腺炎、腹蛇咬傷有良好療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三四月出苗,紫莖竹葉,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畫色及彩羊皮燈,青碧如黛也。

龍葵
俗稱野海椒、小苦菜等,一年生直立草本。莖無棱或棱不明顯,綠色或紫色。花冠白色,筒部隱于萼內。我國幾乎全國均有分布,喜生于田邊、荒地及村莊附近。全株入藥,可散瘀消腫,清熱解毒。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四月生苗,嫩時可食,柔滑。漸高二三尺,莖大如箸,似燈籠草而無毛。葉似茄葉而小。五月以后,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正圓,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數顆同綴,其味酸。

敗醬
又稱鹿腸、馬草、澤敗等,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氣,如腐敗的醬味。莖直立,葉對生,卵形;聚傘花序多分枝,呈傘房狀的圓錐花叢;果實倒卵形。多生長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可全株入藥,一般多在夏季采收,中醫認為有清熱解毒,排膿破瘀之效。
唐·蘇敬 等《唐本草》曰:
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岡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款冬花
又名冬花、看燈花、九九花,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地下,褐色。早春花葉抽出數個花葶,苞葉淡紫色。花冠舌狀,黃色;瘦果圓柱形。常生于山谷濕地或林下。花蕾及葉入藥,有止咳、潤肺、化痰之功效。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根紫色,葉似萆,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
決明
又稱草決明、羊角、假綠豆等,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1~2米。花瓣黃色,下面二片略長;莢果纖細,近四棱形,兩端漸尖。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普遍分布,多生于山坡、曠野及河灘沙地上。其種子叫決明子,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之功效,同時還可提取藍色染料;苗葉和嫩果可食。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今處處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開黃花,結角。其子如青綠豆而銳,十月采之。

地膚
又名地麥、掃帚苗等,一年生草本。株叢緊密,株形呈卵圓至圓球形、倒卵形或橢圓形。穗狀花序,開紅褐色小花,花極小,無觀賞價值,胞果扁球形。果實扁球形,可入藥,叫地膚子。嫩莖葉可以吃,老株可用來做掃帚。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地膚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數十枝,攢簇團團直上,性最柔弱,故將老時可為帚,耐用。

瞿麥
又名野麥、石柱花等,多年生草本,莖叢生,直立,綠色,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花瓣通常是淡紅色或帶紫色,蒴果圓筒形。多生于海拔400~3700米的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緣、草甸、溝谷溪邊。全草入藥,有清熱、利尿、破血通經功效。也可作農藥,能殺蟲。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田野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紅白粉紅紫赤斑爛數色,俗呼為洛陽花。結實如燕麥,內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過,可食。

王不留行
即麥藍菜的干燥成熟種子。麥藍菜,別稱奶米、老頭藍子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瓣呈淡紅色,蒴果寬卵形或近圓球形。廣布于歐洲和亞洲,多生于田邊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麥田中最為普遍。種子入藥,可治經閉、乳汁不通、乳腺炎和癰癤腫痛。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棱,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


葶藶(tíng lì)
又名葶藶子、光果葶藶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花瓣黃色,花期后成白色。分布較廣,分布較廣,北溫帶地區都有分布;多生于田邊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濕地。種子含油,可供制皂工業用。亦可入藥,中醫認為其有消腫除痰、止咳定喘的功效。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
車前
這種草常成群生長在牛馬跡中,所以把它叫做車前、當道或者牛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生于草地、溝邊、河岸濕地、田邊、路旁或村邊空曠處。根莖短,稍粗。葉基生,呈蓮座狀,平臥、斜展或直立;穗狀花序,花白色;果實卵狀。全草可藥用,有利尿、明目的功效。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余。中抽數莖,作長穗如鼠尾。花甚細密,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

馬鞭草
因節生紫花,如鞭之節;而穗類似鞭鞘,所以得名“馬鞭”。常生長在低至高海拔的路邊、山坡、溪邊或林旁。 全世界的溫帶至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全草供藥用,性涼,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紫花,作穗如車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細,根白而小。

連翹
早春先葉開花,花開香氣淡艷,滿枝金黃,艷麗可愛,是優良觀花灌木。又稱黃花桿、黃壽丹等,落葉灌木。多生于山坡灌叢、林下或草叢中,或山谷、山溝疏林中。果實可以入藥,具清熱解毒、消結排膿之效外,藥用其葉,對治療高血壓、痢疾、咽喉痛等效果較好。
唐·蘇敬 等《唐本草》曰:
此物有兩種,大翹,小翹。大翹生下濕地,葉狹長如水蘇,花黃可愛,著子似椿實之未開者,作房翹出眾草。其小翹生岡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小細。

甘藍
即卷心菜,又稱花菜、包菜等,二年生草本。矮且粗壯一年生莖肉質,不分枝,綠色或灰綠色。各地均有栽培,作蔬菜及飼料用。葉的濃汁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其葉長大而濃,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黃,生角結子。其功與藍相近也。

虎杖
李時珍這樣解釋此名字的來源:“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又稱花斑竹、黃地榆等,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根狀莖粗壯,莖直立;花淡綠色,瘦果卵形,有光澤黑褐色。分布于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多生于山坡灌叢、山谷、路旁、田邊濕地。根狀莖可供藥用,有活血、散瘀、通經、鎮咳等功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觀之,未嘗不同也。

蒺藜
又名白蒺藜、蒺骨子等,一年生匍匐草本。莖平臥,無毛;花為黃色,五片花瓣;果實也分為五瓣。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生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點附近。青鮮時可做飼料。果入藥能平肝明目,散風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間,有損皮毛質量。為草場有害植物。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

谷精草
也叫流星草,李時珍說它是谷田的余氣所生,所以叫谷精。一年生草本。葉線形,叢生;花瓣3枚,離生,扁棒形。花莖纖細,長短不一,淡黃綠色,有光澤,稍扭曲,有棱線數條。多生于稻田、水邊或池沼邊潮濕處。可全草入藥,有祛風散熱、名目之效。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叢生,葉似嫩谷秧。抽細莖,高四五寸。莖頭有小白花,點點如亂星。

海金沙
又名金沙藤、吐絲草等,多年生攀緣常綠草本。植株高攀達1~4米,根莖細而匍匐,生于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由于其孢子色黃如細沙而得名,據《本草綱目》,本種“甘寒無毒。主治通利小腸,療傷寒熱狂,治濕熱腫毒,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經痛,解熱毒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莖細如線,引于竹木上,高尺許。其葉細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縮賀。

半邊蓮
別名細米草、急解索等,多年生草本。莖細弱,匍匐,節上生根;花冠粉紅色或白色。產自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各省區,生于水田邊、溝邊及潮濕草地上。全草可供藥用,含多種生物堿,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效。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半邊蓮,小草也。生陰濕塍塹邊。就地細梗引蔓,節節而生細葉。秋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又呼急解索。

紫花地丁
別名野堇菜、地丁草,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花梗通常多且細弱。多生于田間、荒地、山坡草叢、林緣或灌叢中,在庭園較濕潤處常形成小群落。全草供藥用,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嫩葉可作野菜。亦可作早春觀賞花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