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的心走自己的路(代序)
掙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匯入世界性的市場經濟大潮,這對具有世界罕能相比的中古傳統的中國,無疑是一掀天揭地的大事件。它不僅在經濟領域撞擊出一連串的裂變反應,而且使積數千年之久的傳統經歷著劇烈的震蕩。整個社會在劇烈的震蕩中變遷,使人眼花繚亂,又處處牽動人的神經。社會的行動,現實的變遷,總比我們設想的更少理性。在激動、混亂的嘈雜之中,往往充滿著野性。身處這一歷史變局中的知識分子的心態,會顯得特別的不平靜。尤其是人文科學知識分子,也許是出于“職業特點”,他們更追求和諧、理性與完美。因此,當他們面對現實的社會變遷時,往往變得躁動不安。一些人文學者,因追求和諧、理性與完美而呼喚改造社會和國民,渴求振興中華的變革,但當變革切切實實在身邊展開,變得可以捉摸、可以體驗時,面對五色繽紛、光怪陸離的新舊嬗變,他們又覺得有太多的始料不及,不盡如人意。于是就有了迷惘、沮喪、困惑和失落。說起來,真是讓人難堪,叫人莫解,不可思議。最近,有好幾位學者,以深沉且帶有些許悲愴的口氣,發表他們對現實變化的種種意見,其間,還不時流露出幾分孤傲和輕狂。這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社會的震蕩與變遷,人文科學知識分子,是否應具有堅定的理性,多幾分平靜和冷峻,少一些浮躁和盲動?既然人文科學是關于社會組織和人的行為怎樣符合理性的學問,是關于如何養成一種良好的社會人文心態的學問,那么,人文科學知識分子就不能回避這個問題,且有兩個基本方面是絲毫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