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鄭玄禮學解析——以敦煌吐魯番出土唐寫本鄭玄《論語注》為中心

儒家解經的源頭大致可以上溯至孔子為《易》作“十翼”,至于對經文的具體解釋,則首推傳為子夏所作的《喪服傳》,再如《春秋》三傳等等,均可視為解經之作。然而這都是早期產生的經傳,在后世經師眼中,它們已經屬于經書文本的一部分,本身已具有“經”的性質。一般意義上的解經著作,比如伏生的《尚書大傳》,均為漢代以后方見成書。

漢初經術未受重視,直至漢武帝建元五年(136)立五經博士,教授弟子,此后經學大興,漢儒夏侯勝竟感嘆道:“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img alt="《漢書》卷七五《夏侯勝傳》,第3159頁,中華書局1962年。"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CAC8/1371750800384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96993-gcBq72ZjuZygGhdeVx7ps3UeDDLQyEF6-0-56ad7ba86840cbc4721508bba3f3c49a">但經書的含義并非處處都是明確而直觀的,必須通過經師訓解,并發揮大義,才能“施于有政”。由于經書古義與經師的個人詮釋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所以經典詮釋的變遷問題自然就浮現了出來。

從兩漢經典詮釋的變遷來看,鄭玄當然不是問題的開端,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首先,從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之后,到鄭玄經注完成之前,盡管存在過眾多經師關于五經的多種注說,可是能夠保留至今的,僅有鄭玄的三《禮》注、《毛詩》箋而已。今人欲了解漢魏經學,閱讀鄭玄注幾乎是我們唯一的途徑。其次,鄭玄所建立的學術體系對漢唐經學影響最大,無人能出其右,據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如果試圖研究魏晉南北朝經學史,就必須以鄭玄作為討論的起點,因為魏晉時期產生的王肅之學等等,均可視為魏晉學者對于鄭學的不同回應(詳見本書第三章)。故此本章擬重點討論鄭玄學術的主要特點。

鄭玄經學之所以如此重要,關鍵在于他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漢代經學家們的一大難題,即五經之間的抵牾矛盾之處應當如何解決。在兩漢學者看來,經書均為圣人或圣人弟子所作,其中包含圣人之意,本應渾然一體。可實際上經書之間卻又不無互相抵牾矛盾之處,導致學者彼此各立門戶,引出諸如《春秋》三傳之爭等學派沖突,人各異說,聚訟不已。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兩漢政府先后在西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及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分別召開了石渠閣會議和白虎觀會議,其內容均為“講論五經同異”,其成果均結集成書,卻并未達到預期效果。此后也不斷出現諸如許慎《五經異義》這樣的作品,但是始終沒有人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既能將各種異說囊括進去,又能將它們安排妥當,絕無矛盾。直至鄭玄經注問世,在經歷眾多儒生二百余年的漫長探索之后,這一難題終于被鄭玄基本解決了。

鄭玄解決問題的方式與眾不同。據劉知幾《孝經注議》引鄭玄《自序》,鄭氏自述其注經次第為三《禮》、《尚書》、《毛詩》、《論語》、《周易》。參見《唐會要》卷七七《貢舉下·論經義》,第166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文苑英華》卷七六六《議·經籍》,第4033頁,中華書局影印明刊本1982年。鄭玄注經呈現出這樣的次第并非偶然,通過考察鄭玄經注,我們可以發現鄭玄經學體系的構造大致為“《周禮》—《儀禮》—《禮記》—諸經—諸緯”,即以《周禮》為中心,圍繞三《禮》確定其他經書的內容,所以鄭玄三《禮》注成書在先,此后經注也多圍繞三《禮》注展開,這種特點被學者概括為“以禮注經”。然而鄭玄三《禮》注文字簡短,含義深遠,讀解不易,反倒是《論語注》可以幫助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來理解鄭玄的禮學體系。故此本章選擇鄭玄的《論語注》殘卷為研究對象,從這一角度來分析鄭玄如何構筑自己的禮學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文水县| 尼勒克县| 大丰市| 巫溪县| 宣武区| 呼和浩特市| 西充县| 托里县| 永宁县| 达尔| 永年县| 特克斯县| 长顺县| 临高县| 中方县| 百色市| 东辽县| 阜新市| 海安县| 福清市| 大连市| 阿荣旗| 营山县| 克山县| 德钦县| 砚山县| 武陟县| 怀来县| 会昌县| 大理市| 岢岚县| 海林市| 安乡县| 武平县| 宜兰县| 榆树市| 安义县| 富民县| 江华|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