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重啟古今中西之問

近十年來,中國學術思想的氣質和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與上世紀相比,這十年在對研究傳統與學術紀律的強調上,應當說延續與推進了上世紀90年代的風氣。但在問題視野的完整性上,則多半是對80年代精神的回應與深入。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顯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以至于現代社會的一些固有問題甚至根本問題都以更加清晰的形態涌現出來。80年代的思想界主流是憧憬一個隱然在地平線上浮現的現代社會,因而反能對現代性有個不無粗率然而大致完整的概觀。90年代沿襲了80年代對現代社會的憧憬,但在社會與學科兩者均迅速分化的情形下——這本身就是現代化一個重要的面相——90年代失落了站在臨界點的80年代那種可以兩面瞻視的優越視野。至于80年代是否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周詳冷靜的觀察,那是另一個問題。

80年代精神的原典導師是康德,90年代的導師則是康德的兩極分化——韋伯及海德格爾。90年代的中國學術屬于社會科學,因而海德格爾還在韋伯之次。這就是說,現代化是這個時代的思想基調,而對現代性的哲學反思,則僅是第二聲部的襯托。更不必說,韋伯那里本來就包含著所謂的反思維度。但現代社會科學本身的現代反思維度,在90年代仍然是隱而未彰的。90年代的另一個推進,則是對現代社會的政治建構做了一些理論上的探索,以彌補80年代實踐上的頓挫。

這二十年來高度發展的現代化,使得現代社會的面目在中國人眼里從來沒有這么清晰過;現代社會里人所得到的享用,和他必然付出的代價,也從來沒那么實在過。是生活本身,教育了我們從頭來看這個現代性。在這個時代里,那些仍未喪失其銳敏的心靈,無論以什么進路,都必然會再次抵達80年代初的那個老問題——古今中西問題。

然而80年代這個幾乎唯一的大問題,實有其更久遠的淵源——這也是自始即糾纏于中國現代歷史的老問題。對于中國人來說,古今問題之所以不斷重現,當然不是因為歐洲的什么時代也有類似爭論,而是由于中國人遭遇現代之后的全部生活歷程本身。古今問題必然蘊含的文明間關系問題,本身既有現代性自身內部的來源,也提示了超越現代性的外部可能。

中國現代思想,每當社會面臨巨大轉變、歷史在岔口歧途忽感迷失之際,必興起新一輪的古今中西之辯。如從晚清算起,這次應當是中國現代思想發軔以來的第五期——前四期是維新運動前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30年代社會史論戰、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前三次的思考與爭論最終都被證明是更為徹底的革命之先聲。第四次作為改革的先聲,則重新激發了前三次討論中那些被革命主題壓制到歷史表面之下的動機。

在這全部的古今中西之思中,這一次的時機頗為獨特。如果說之前的爭論都是在現代社會尚未以被期待的方式到來之前發生的,那么這一次,我們卻是在自己及他方經驗的開展之中,來重啟這個思考。

或因如此,在這輪討論中,比之前的三次更多地出現了對現代的反思和對傳統的溫情。這種基于理解的溫情甚至鼓勵有的儒學研習者表現出跨越了五四以來的新儒學、直接紹繼清代經學的努力。這種態度顯示這一輪古今中西之辯比其他三次更多地與晚清相似。

當然,與正在脫離傳統、進入現代、朝貢體系解體的晚清不同,已進入現代、重思傳統的本輪思考將更多地從人類本身的現代命運以及當前中國的世界位置入手。位置總是思考的起點,如果說不是基點的話。

此次思考與80年代有連續性,也有明顯的不同。正如新文化運動前后與30年代社會史論戰之間既有連續性,也有不同那樣。

總之,這個重啟直接承續的是80年代的思考。80年代對于現代化的期待,被概括在它的啟蒙理想中。這是古今問題為主,中西問題為輔。而這次反思間接紹繼的,卻是晚清以降關于中國傳統——其可概括為儒學——的爭論。這是中西問題為的,古今問題為矢。本篇之所以名為“儒家與啟蒙”,實有志于探究晚清以來互為表里的古今中西問題。

或問:這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問題,能以小冊子、小文章研究嗎?答曰:如不得要領,則五車之書亦未必切題。如觀之有術,即使不以皇皇巨著載之,亦不可謂未得厥要。前四次關于古今中西的一切論辯解析,多出以報章時文,便是明證。

或問: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的問題為何不以學科的方式研究?答曰:學問與學科未必合一。學科式的學術自有其利弊,于今日則已蔚然主流。而能自我作古,在“學科”外殺出一片天地者鮮矣。中國思想今日漸入困厄,泰半害于“學科”。如不欲中華之學絕于偏狹遷就、因循支離,非立新風氣,從頭振作不可。作者少年問學,得惠于80年代諸賢多矣。雖未及其盛,在精神上則絕不否認為80年代之子。請允許我延續80年代的姿態,保留一點在與“學科”的若即若離之中探索真理的自由。

本篇雖作者從十年來部分文章所搜集,卻不期然自有體統,可見當代思想之律動,個人既不自覺,亦無法置身其外。今勒為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不同方面與層面觀察考辨古今-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并入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新一輪古今之爭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后的時代里重新激發儒家新的可能性。

以上兩編思想評論居多。古今-中西問題,其根本在體用問題。而體用問題在其自身的形態里則是哲學問題,或至少與哲學相應的問題。在西方哲學是本體問題,在中國思想則是道體問題、心性問題。能從體用上考慮古今中西,當有慧眼,已屬罕見。而知道從哲學上闡述體用論,再以之判斷古今中西各大精神史形態,則非巨擘不辦。作者不才,雖略窺此理,未及發皇。姑于哲學編中,列入十年來的思考綱要,特別是方法論與問題論上的探索。周密完整之構,尚俟來日。

凡人一生中,十年時間固已不短。但對這一輪的古今中西之思來說,則還遠遠不夠。中國,也許整個人類,都又到了一個關頭。在這個關頭的復雜艱險面前,那些關于人類未來的種種陳詞濫調大都變得蒼白無力。而以反省現代激活古典資源的當代中國思想者,也許能以中國人解決大問題的傳統能力,為人類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讓我們這樣期待、這樣努力、這樣見證吧。

2011年夏,上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平原县| 水城县| 四子王旗| 中卫市| 合山市| 东海县| 达尔| 乡城县| 满洲里市| 阳新县| 慈溪市| 舒兰市| 龙里县| 南京市| 青神县| 尤溪县| 临高县| 双鸭山市| 晋中市| 保定市| 疏勒县| 黄龙县| 平武县| 云梦县| 江源县| 崇左市| 阳高县| 钟祥市| 汉川市| 保亭| 荔波县| 新郑市| 阿鲁科尔沁旗| 微山县| 大厂| 安西县| 东台市| 景泰县| 永康市|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