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徒永恒的安息(基督教經典譯叢)
- (英)理查德·巴克斯特
- 5129字
- 2020-01-09 10:05:39
前言
作者理查德·巴克斯特因本書及多部杰出的實用性著作而享譽于世。他博學、勤奮,是17世紀以圣潔著稱的基督教牧師。1615年巴克斯特生于英國西部的什魯斯伯里(Shrewsbury),1691年卒于倫敦。
巴克斯特在動蕩的時局中曾侍奉倫敦及英國各地的教會多年,其工作成績卓著而廣泛。但他在各地的侍奉均不及在基德明斯特(Kiddermin-ster)鎮的時間長。他對自己在該鎮的工作滿意度頗高,使人獲益也明顯更大。巴克斯特在該鎮的服侍確實中斷了,其中有健康問題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內戰之災,他在基城共計居住了十六年。自1660年告別該鎮之后,他就再也未能回去久住;這絕不是他自己的意愿,也非基德明斯特居民的意愿。在他去基城之前,該地的人愚昧無知,褻瀆不敬之風盛行;只因上帝祝福這位良牧智慧而忠心的教化工作,他的努力在當地結出了豐碩的義果。起初,這位牧師在整條街上發現只有一兩戶人家每天做家庭禱告;而在他離開這里時,某些街道忽略每日家庭禱告的就只剩下一兩戶人家了。在主日,再也看不到人們像往日那樣公然褻瀆上帝的,相反,在各堂集體敬拜的間隙經過該城的人,隨處可聽到千百個家庭在誦唱詩篇,朗讀圣經和屬靈書籍或聽道筆記。他對托付給他的靈魂的精心牧養,以及他在他們中的辛勞所取得的成績均非同一般;經他確定,可領圣餐者的人數驟升至六百人,據他稱,其中在真敬虔上他尚無十足把握的只有不到十二人。感謝上帝,當初他欣然引進基城的敬虔精神,如今仍在某種程度上可見于該鎮及周邊地區;(但愿在更大程度上如此?。┻@精神在怎樣的程度上得到延續,巴克斯特的名字也在怎樣的程度上繼續受到極大的尊敬與深情的懷念。
作為著作家,巴克斯特受到不少最杰出的同時代人的贊譽,這些人對他知之甚深,因此并未受到偏袒他的誘惑。巴羅博士曾就巴克斯特的著作論道:“他的實用性著作從來無須修訂,他論戰性的作品極少被人駁倒?!痹谡劶八臎Q疑著作時,深孚眾望的羅伯特·玻義耳
稱:“他是該時代最宜做決疑的人,因為他既不怕得罪任何人,也不期望任何人的青睞?!蓖柦鹚怪鹘?img alt="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1614-1672),英國教士,自然哲學家,是有史以來少數的幾位曾兼任牛津、劍橋兩所大學校長的學者之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F7EDD/13717505805117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221028-si2Coe7PJWjOoKvE1clubO0BPJlU4wMU-0-fd16baa2801301a823054c56b2fe5e8c">則認為,巴克斯特“就凡他論及的主題都做過潛心研究;若是生活在早期教會時代,他很可能成為教父之一;一個時代產生一位巴克斯特這樣的人,足矣!”厄舍爾大主教
極看重巴克斯特,是在這位大主教的堅辭請求下,他寫下了數本實用性著作,特別是他的著名之作《對未悔改者的呼喚》(Call to the Unconverted)。曼頓博士
則大膽地表示,“巴克斯特的著作在他的時代中,比任何人的都更近乎使徒的文字”。貝茨博士
認為,巴克斯特兼演說家、著作家于一身;貝茨在巴克斯特的葬禮講道中說:“極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在講道中既能對聽者曉之以理,又能動之以情。理性與說服力的所有源泉都在他卓識的眼前開啟。人只要不否定理性和上帝的啟示,就無法抵擋他講道的強大威力。他具備驚人的演講技巧和口若懸河的演說能力。他的講道風格高貴而不失隨意,因為他偉大的情懷無法屈就于修辭的矯飾;他不屑于俗麗的演講術,相反,他的表達方式極為清晰、有力,極能令人的頭腦誠服,極能深入人心,又極能打動人的情感,不被如此有魅力的智者感動的肯定是心鈍如牛的人。他受到的是圣靈的驅使,憑天上的愛火而活,故此能在死氣沉沉的罪人心中點燃火熱與生命,能在冰冷的墳墓中融釋冷漠與頑梗。巴克斯特的著述甚豐(計有120部之多),而且題材廣泛,足以自成文庫,是一座論戰、決疑和實用性神學著作的寶庫。他的實用性神學著作比我們時代印行的其他同類作品都更具使罪人回轉的功效,而且只要教會在世上存在一天,這些著作就必將繼續其尋回失喪靈魂的效用。在他的作品中跳躍著一股活潑的脈動,這脈動能使讀者始終保持警醒與專注。”在這些證詞之上,還應恰如其分地加上巴克斯特實用著作四卷文集編者的證詞。文集的前言寫道:“也許我們時代沒有哪些著作能在篤實的基督教精神、兼具明斷與情感、復興純正無瑕的信仰方面,可與巴克斯特的著作媲美;在警醒自認穩妥者、教訓愚昧無知者、堅定動搖者、安慰灰心者、使追求世俗者回心轉意、使真心追求者精進方面,他的這些作品享譽海外、祝福本國的程度堪稱舉世無雙。”以上都是熟識巴克斯特其人其作的名人之見。值得提及的還有名望稍遜的艾迪生先生,
他對巴克斯特的認識雖屬偶然,且很不完全,但他卻仍以他慣有的優雅與坦率談道:“起初,我只是偶遇巴克斯特的一頁作品,細讀后深深地領略到作者的虔敬之心,我因此而購得了全書。”
無論還有哪些其他原因使然,一定主要是因巴克斯特作為傳道人和著作家的卓然聲望,使得他在英王復辟后不久,被任命為英王查理二世的宮廷常任牧師,并以該資格在國王面前講道。上議院議長克拉倫登
還曾邀他出任赫里福郡的主教,而他在謙恭地寫給這位當權者的回信中表示,他認為自己該謝絕此職才對。
《圣徒永恒的安息》當之無愧地被譽為巴克斯特實用性著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作者在撰寫本書時遠在他鄉,除圣經之外,手邊沒有任何書籍可供參考;當時他的健康狀況極其惡劣,以致徘徊在生死線上達數月之久。因此,他最初默想這天國的題目只是為了自助,關于該主題,他說:“它使我的獲益比自己一生所有的研究都多?!碑敃r,他也許只有30歲出頭。他后來在基德明斯特的每周講座中講論該主題,并于1650年將此內容付梓出版。這顯然是他所發表的所有實用性著述中的第一部。貝茨博士曾這樣評論本書:“作者寫作本書時正徘徊于生死之間,然而本書卻突顯出作者內心圣潔而饒有生氣的特征。為引發我們對天國的渴慕,他揭開了天上圣所的帳幕,展現出蒙福者與上帝同在時將得的榮耀與喜樂。他用以揭示這一切的是如此強烈而真實的光,世上一切閃亮的浮華相形之下都失去了光彩,真誠的信徒會因此而輕看浮華,就像成人輕看兒時的玩具一樣。為引起我們對永刑的懼怕,他掀去了遮蓋地獄的掩蔽物,將地獄的永火活生生地呈現在人眼前,又以極為可怖的筆觸,描繪了受咒詛者在永火中受煎熬的慘境;若能充分考慮這些,就連最耽于肉欲的罪人的放蕩不羈和荒淫無度也能得到遏制。”
屬天安息的話題就其自身的性質而言,對人們既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也為人普遍關心。該話題的確引人入勝,令人歡喜,這是本書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也應部分地歸功于作者對該主題格外蒙福的闡述手法。人們更渴望從何處看到上帝恩典的運行?在何處更經常地實際感受它?必定是在恩典以調適最佳的手段賜下之處。一些具有卓越判斷力和敬虔之心的人士,若明確將自己最初的宗教印象歸功于聽和讀到本書中的重要見解,或者歷經多年,發現本書所述與自己的屬靈生命實際相符,且能使它不斷改進,難道這還不足以成為對本書的有力推介嗎?
在這類人士之中,托馬斯·杜立德(Thomas Doolittle,1630-1707)牧師便是一例。他將自己的真正悔改歸信追溯到了聆聽巴克斯特首次就圣徒安息講道的期間。杜立德乃基德明斯特本地人,當時是一位不滿17歲的學生。后來,巴克斯特后送他去劍橋的彭布羅克學院深造,他在那里取得了學位。在進入大學前,他受聘于一位律師做試用書記員,律師因此指派他在主日寫一份材料,他極其不情愿地順從了。翌日,他懷著除在福音的執事上侍奉基督外一生再不致力于其他任何事業的熱望,辭職回到家中。因杜立德作為牧者、教師和作家忠心而頗有成效地工作,他至今仍在各教會中備受稱贊。
約翰·杰尼威(John Janeway)牧師曾任劍橋國王學院的董事,逝于1657年。杰尼威的傳記向我們披露,他的信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讀了《圣徒永恒的安息》一書。在他后來寫給一位近親的信中更直接地談到了本書論屬天默想的部分,信中寫道:“有一功課若得到操練,便可消除一切愁苦的來由。我指的是對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所追求的目標做屬天的凝思和默想。我們只要力行這一操練,又能操練得當,能每日親密地與上帝同行一小時,就會對我們當日的生活,乃至我們的一生產生莫大的影響!對于這功課、其益處、操練方式,以及操練的方向,我先前也略有所知,然而是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一書推動我將此操練付諸實施。這是一部無論如何都不會被高估的佳作。我永遠都要為此書感謝上帝。”只為了解這位出色的年輕牧師,曾如何喜悅地依據本書所示做屬天的默想,他的生平也值得一讀。約瑟夫·艾嵐(Joseph Alleine,1634-1668)牧師最經常引用的就是本書最后的屬天默想的示范部分,且從不忘記在引用之前鄭重地加上一句:“屬上帝的、圣潔的巴克斯特秉著上帝的旨意如是說……”
貝茨博士將他在巴克斯特葬禮上的講道辭題獻給亨利·阿舍斯特男爵,他對這位虔誠的紳士及巴克斯特最知名的摯友兼遺囑執行者說:“巴克斯特極配得你最崇高的敬意與摯愛,因為是讀他價值無量的著作《圣徒永恒的安息》,將天國最初印刻在你心里?!?/p>
馬太·亨利牧師的傳記讓我們了解到這樣一位人物——格蘭奇的羅伯特·沃伯頓先生,他是以敬虔著稱的彼得·沃伯頓(Peter Warburton, 1540-1621)法官之子,也是亨利先生的續弦之父。傳記中說:“羅伯特·沃伯頓是一位甚喜退隱獨處的紳士,在他的后半生尤為如此。在他客廳的桌上,每天都擺放著圣經和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一書在他面前。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閱讀和禱告上。”
可敬而極虔誠的納撒尼爾·巴納迪斯頓爵士的傳記告訴我們:“他總是在獨自禱告、讀經,后來他也讀其他優秀作家的著作,而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時間里,唯獨喜愛閱讀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一書,唯以預備到那安息中去為樂。這被認為是上帝的特別賜福,是在為他更快、更直接地進入那安息提供指引?!?/p>
本書不僅被名士們視為寶貴而有益的著作,在雅各·杰尼威牧師所著《孩童身上的印記》一書中,我們還可看到一名小男孩的事例。該男孩因讀本書而明顯展露出虔敬之心,且日日加增。本書僅次于圣經,成為他最愛讀的書。因此,即使在他健康時,永恒安息的想法看來也吞沒了他所有的其他想法,他一直活在對這安息的預備之中,顯得更像是熟透的果子,只等去得榮耀,而不像這塵世的居民。這男孩不滿12歲便離開了人世。在患病期間,他說:“我只求能得到巴克斯特的書,可以在進入永恒前再多讀一點關于永恒的事?!?/p>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在巴克斯特去世后,人們在他書房里所發現的一張紙,他自己借數點每周收到的來信,記錄了因讀他所著《對未悔改者的呼喚》一書而信主的人數,并在紙上清楚地寫道:“就《對未悔改者的呼喚》這本小書,上帝賜下的意外成功大于我所寫的其他文字,唯有《圣徒永恒的安息》一書除外?!鄙踔猎谧髡咴谑罆r,虔誠的弗拉維爾先生就曾明顯指著本書這樣深情地說:“巴克斯特每日仰望并愉快地翹望圣徒與上帝同在的永恒安息,他幾乎是活在天上,只是作為信心生活的杰出典范而暫且留在我們中間?!卑涂怂固刈约簞t在他《論舍己》(Treatise of Self-Denial)一書的前言中寫道:“我必須說,在我寫過的所有書中,我本人在每日靈修中最常細讀的莫過于《信心的生活》(Life of Faith)、《論舍己》和《圣徒永恒的安息》的最后一部分?!笨偟膩碚f,卡拉米博士
就本書的評論頗為有理,他說:“因本書而永遠感謝上帝的人將多得不計其數。”
這部對人極有助益的杰作現以縮寫本的形式出現。我們期望的是(也很有可能如此),這部節略縮寫本能蒙上帝祝福,此外,并在無機會或不擅讀長篇巨著的人中間,擴展原著饒有裨益的影響力。在將原著縮編成這一篇幅較小的版本的同時,作為縮編者最大的愿望是,這縮寫本既能對原作者公正,又能為認真的讀者帶來更大的享受與益處。我希望這縮寫本從某種程度上達至此目的,這主要是借著節略一些離題、受爭議,或玄奧的內容,以及節略一些序文、題獻、某些暗指上世紀特有環境的內容來實現。特別是借著將數章內容的合并,使之能與整體篇幅更相適;有時為簡潔起見,編者還對詞句的形式做了更改,而令其仍忠實于原意;編者又將一些陳舊的表達法,變為更通俗易懂的形式。若不是有人建議并力勸我做此縮編工作,我絕不會想到做此嘗試;且這些人之中多有值得敬重的名士,其學養、判斷力及敬虔之心,使我不敢擅將其名拈來為己所用。無論這縮寫本有哪些不足,感謝上帝,為此付出的辛勞(倘若這也可稱為辛勞的話)乃是我畢生最感愉快的一次。
思想永恒的安息,對于今人來說,一定與對歷世歷代的人一樣,令人歡欣。我深信,思想的安息如今更具有絕對的必要性,忽略安息的試探如今也不比以往的年代更少或更弱。人們意識不到永恒安息之寶貴,是因偏愛萬千俗務遠勝于這安息。但本書中來自上帝的勸說若能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誠愿圣靈和救主的恩典能令人這樣做!)一個虛浮的世代必能變得嚴肅;因感官享受變得衰弱的心智,必能很快恢復其理性能力,并顯示出基督教信仰超越的性質;享樂的虛名必定能被屬天喜樂在地上的榮耀現實所涂抹;人生中各種身份和關系必能被真誠信仰的合理性與尊嚴充滿;社會每一分子都必能有效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美好與福祉;每個靈魂都必因獲享為上帝子民存留之安息的權利,這有根有據而饒有盼望的信念,或生或死、或留在世上或去往另一世界,都能欣然接受。
本杰明·弗賽特
1758年12月25日 于基德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