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卻不意外:猝死的征兆
急救現場
雖說猝死來得突然,猝不及防,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有些猝死患者在事發前,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只是很多人并沒有接收到并重視這些重要的信號。
這讓我想起搶救北京市副市長李潤五的事。
1995年11月2日,北京市政府準備在上午9點召開一個會議。當時,參加會議的各局委辦的人員都已經到了,會議即將召開。李其炎市長、張百發常務副市長和李潤五副市長在會場旁邊的小會議室先碰了個頭,然后李其炎市長起身說:“咱們過去吧。”張百發副市長也跟著站了起來,但他們兩個人發現李潤五副市長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沒有反應,就一起大聲叫他:“潤五,潤五!”這時,時鐘指向了8時58分。
李其炎副市長急忙推開門,大聲問在外面等待開會的人:“誰帶了治心臟病的藥?”市檢察院的一位領導連忙掏出隨身攜帶的硝酸甘油,遞給了李市長,李市長親手把藥片塞進了李潤五副市長的嘴里。與此同時,張百發副市長吩咐工作人員分別給市政府醫務室和急救中心打電話。
我奉命趕赴市政府搶救李副市長,救護車在9點10分趕到,事發現場在市政府的一個小會議室,外面圍滿了人。見我們來了,他們立即給我們閃出一條路,我們快速跑到了患者身邊。市政府醫務室的姜主任正跪在地上給患者做胸外心臟按壓,患者已經沒有心跳、呼吸,我和護士立即給藥、進行氣管插管,心電監護儀顯示的是一條直線,我們竭盡全力地搶救患者,同時聽張百發副市長介紹病情。
經過按壓、人工呼吸、糾正酸中毒等救治,患者幾次出現“心室纖顫”的心電圖圖形,每次及時除顫,又都馬上變成了“直線”。又過了10多分鐘,學醫出身的何魯麗副市長也趕了過來,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著名急救專家李宗浩教授也趕到了現場,北京醫院、北京同仁醫院的專家們也前來增援。幾家著名醫院的專家全力以赴,患者始終都沒有任何反應。張百發副市長小聲對我說:“10點鐘那會兒,我看就沒戲了。”我說:“我一進門,不就說百分之百沒戲,百分之百努力嗎?”其實,在場所有的醫生、護士和大部分人早已心照不宣,就是都不愿說出口。
最后,在場的專家和領導決定,把患者就近送往北京同仁醫院繼續搶救,在場的醫生有的互相對視一下,都能讀懂對方的意思,而這時已經是11點多了。當然,最后的結果完全是意料之中的:56歲的李潤五副市長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其實,李潤五副市長的猝死早有預兆,聽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在發生猝死的前幾天,他一直感覺身體不適,渾身沒勁、胸悶,呼吸也不如以前順暢,還有些心慌。他曾在去開會的路上讓司機停車,吸了一會兒氧,感覺好些了才又繼續趕路。后來,有一次正在開會,李潤五副市長突然意識不清,出溜兒(方言,“迅速滑動”的意思)到桌子底下……大家一直勸他去醫院看看,他總是說:“等把北京今年冬天供暖的問題解決了再去看。”結果,還沒有等到那一天,他就與世長辭了。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引起注意,身體突然出現不適,突然出現一些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癥狀,一定要盡快去醫院看一看,不能不重視。
—
一些患者在猝死前沒有征兆,這種情況防不勝防。而李副市長恰恰在發生猝死前有明顯的征兆,但沒有重視起來,最終沒能夠躲過這一劫。我在搶救李副市長的時候,聽到旁邊的多個工作人員說“他是累死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有病及時看,或許就可以避免或減少猝死悲劇的發生。
事實上,引起猝死的絕大多數急癥都有比較典型的表現,或是明顯的警示信號,而有一些信號則容易被大家忽略,或引起誤診。如果遇到以下情況,患者身邊的人應該在對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搶救的同時,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
>學習使我快樂
以下疾病表現預示猝死可能發生

■ 胸痛
胸痛不僅是心臟病的癥狀,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現為胸痛。胸痛最危險、最多見的情況為急性心肌梗死。只要是胸痛,人們肯定首先會想到心臟病,這樣一般就不會忽視這種隱患。但是如果心臟病出現不典型的癥狀,往往就不會引起重視,急性心肌梗死就很可能被忽視,而導致猝死。
關于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和不典型的表現,我將在下一章進行詳細的介紹。
■ 呼吸困難
突然發生的呼吸困難往往也是很危險的,如急性左心衰、重癥哮喘、氣胸等都能導致呼吸困難,可迅速危及生命。
■ 心慌
患者突然出現的心率加快,尤其超過140次/分鐘,可見于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作時間稍長,可導致頭暈、暈厥、胸痛、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如果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心率突然超過100次/分鐘,也可能是更加危險的室性心動過速,出現室性心動過速則預示著可能發生猝死。如果患者心率突然低于60次/分鐘,尤其低于50次/分鐘,可能是嚴重的心臟房室傳導阻滯,尤其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心率減慢,也是猝死的危險信號。
■ 劇烈頭痛
平日有高血壓的患者突然劇烈頭痛,并伴有嘔吐,可能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了急性腦血管病,很容易導致猝死。
■ 肢體癱瘓
可以是一側肢體癱瘓、一個肢體癱瘓、雙下肢癱瘓、四肢癱瘓,這些說明患者發生了急性腦血管病或神經系統的其他嚴重疾病,也是猝死的危險信號。
■ 昏迷
患者突然發生昏迷,也就是“怎么叫也叫不醒了”,可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搏驟停、急性腦血管病、顱腦損傷、低血糖癥、各種急性中毒等急重癥。
■ 抽搐
可能是癲癇大發作、癔癥、小兒高熱驚厥等,也可見于心搏驟停的瞬間。很多有心臟病的老年人長時間做一件事,比如打麻將,再加上天氣悶熱、空氣不流通,很容易出現抽搐、滿頭大汗、臉色發白,繼而出現猝死。也有年輕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突然的劇烈運動導致抽搐,繼而出現猝死。
■ 急性腹痛
可見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腸梗阻、宮外孕破裂等,上腹痛還可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急性出血性壞死型胰腺炎、宮外孕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均可迅速危及生命。此外,還有主動脈夾層和嚴重的肺梗死等,這類腹痛的患者可發生心搏驟停。
■ 窒息
可見于氣道異物阻塞、喉頭水腫、頜面部及頸部損傷等,因為肺部與外界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從而發生缺氧。患者可出現劇烈嗆咳、呼吸困難、面色青紫或蒼白、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呼吸和心跳停止等。
■ 其他情況
如血壓突然急劇增高,可能會導致急性腦血管病、急性左心衰等;血壓急劇下降,應考慮發生了休克。嘔血可見于消化道潰瘍、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咯血可見于肺結核等,這些都可因出血而導致休克或窒息,繼而危及生命。突然發生頭暈、眩暈(感覺周圍景物旋轉或自身旋轉),可見于急性腦血管病等。還有各種急性中毒、觸電、溺水、自縊以及其他一些發病突然、癥狀明顯、痛苦較大的緊急、嚴重情況。
有統計顯示,在所有的猝死患者中,大約90%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各種場合,只有少數猝死發生在醫院里。
其中,65%的人死于發病后的15分鐘內,通常他們來不及去醫院,救護車也不可能在4分鐘內到達患者身邊,所以就死在了醫院以外的各種場合。
其余35%的人死于發病后的15分鐘至2小時之間。顯然有一部分患者也是來不及去醫院而猝死在發病現場或去醫院的途中。那么為什么兩個小時還來不及呢,為什么還死在醫院以外呢?往往是因為患者的表現不典型,沒有引起患者和家屬的足夠重視。比如侯耀文先生,因為當時他不是胸痛,而是后背痛,就沒能充分重視起來,結果發生了猝死。

“病魔之首”:好大的來頭
急救現場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很多人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才會猝死,其實并非如此。事實上,現在猝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我第一次單獨執行急救任務,是調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不久,搶救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當時,年輕人猝死很少見,你想啊,他才30多歲。所以,那次猝死急救的經歷,我一直記得很清楚。
那是6月下旬的一個清晨,天剛剛亮,我接到調度的指令出車了。當時大街上的人和車極少,不像現在,晚上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比過去白天的都多。我們的救護車很快來到一個胡同口,接應救護車的人上了車,他邊指引著道路邊對我說:“我看夠嗆,人已經沒氣兒了。”
通過介紹,我了解到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天早上5點多鐘,家屬起來解手時,發現自己的丈夫不在床上,走到外屋一看,人在地上躺著,怎么叫也叫不醒,于是趕緊跑到院子里高聲呼叫四周的鄰居。院里的幾家鄰居都從睡夢中驚醒,跑出來一看究竟。有的鄰居一看就明白了,趕緊打了急救電話。
我們一行人下了車,提著搶救設備迅速跑進院子。到了患者家一看,兩間平房,一個30多歲的小伙子躺在外屋地上,旁邊站著他的愛人,還有個小男孩,看起來也就三四歲,蹲在旁邊看著,似乎還不懂發生了什么事。屋里屋外圍了好多人,都在一邊看著,沒有一個人上去搶救。
我快步上前,蹲下檢查患者。當時,患者已經意識喪失,面色、嘴唇青紫,呼吸、脈搏和心音也沒有了,身體已經冰冷,身體的低垂部位(人在平躺時挨著地板的部位)已經出現了暗紅色的尸斑,四肢所有的關節都已不能屈伸。要知道,猝死患者出現尸冷、尸斑、尸僵,意味著已經沒法搶救了。
我起身告訴站在一旁的家屬:“患者已經死亡,遺體已經僵硬了,死亡時間最少也有一到兩個小時了,救不了了。”
話音剛落,家屬放聲大哭,小男孩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可能是被母親突然的大哭嚇著了,驚恐地抱著她的腿,邊哭邊說:“媽媽,別哭,媽媽,別哭……”孩子一邊哭著一邊哄媽媽。
一旁的鄰居有的哀求我:“大夫,您救救試試,萬一能出現奇跡呢。”也有人說:“還救什么呀?人都僵了,救也白救。”
后來,等大家平靜下來,我跟大家說:“這個小伙子是猝死的,猝死雖然危險,但也不是不可以起死回生。”
大家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
我解釋說:“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時間如果不超過4~6分鐘,是很可能被救活的,一旦超過了,腦組織就會發生永久性的損害;如果超過10分鐘,人就腦死亡了,根本不可能救活。如果我們把握好這4~6分鐘,積極地進行施救,就可能讓患者活過來,所以那4~6分鐘很重要。現在,這個患者已經出現尸僵,一般人在死亡2~4小時后會出現尸斑、尸僵,這和環境、溫度有關系,冬天出現得早些,夏天出現得晚些。所以,這個患者最起碼在2個小時前就已經死亡了,現在搶救也不可能再出現奇跡了。要是有人懂點兒心肺復蘇的知識,在發現患者時就進行施救,這個小伙子說不定有可能被救活!”
周圍的鄰居有的默不作聲,有的點頭稱是。隨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議論著,向我介紹了情況,我才知道,這個外表強壯的小伙子平時又能吃又能睡,又抽煙又喝酒,力氣大,脾氣也大,夜里睡覺鼾聲如雷,鄰居在院子里都能聽到他的鼾聲。
我又問:“那他平常有什么病嗎?”
大家異口同聲:“沒什么病,平常身體挺棒的。”
不過,聽他們說,小伙子的父母都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他母親前幾年患腦血栓,至今生活不能自理,他父親去年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在阜外醫院搶救,差點兒死嘍。
根據大家提供的情況,我推測那個小伙子多半是心源性猝死,因為他家里有心血管病病史,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平時看起來很健康,也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病和猝死的發生。
那天我們返回急救站的時候,太陽已經很高了,司機熱得滿頭大汗,我卻感到手腳冰涼,而且心里更涼,特別難受。那個小伙子的死雖然和我沒有關系,但當時我自己也30多歲,和他是同齡人,突然間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再回想他那個小家,家里擺設雖然很簡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特別溫馨,能感覺到是個很美滿的小家庭。這飛來的橫禍,留下了孤兒寡母,真讓人心碎……
現在算來,當初那個小男孩如今也應該40歲上下了,可能他早已娶妻生子,孩子也該上小學了,他母親如今也該有60多歲了。雖然他們母子倆長什么樣我早已忘記了,但那天早上發生的事,我依然清晰地記得。
—
從事急救工作30多年來,這種猝死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很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工作壓力大,年輕人猝死比起我剛到北京急救中心那會兒,真是多太多了,中老年人猝死的情況就更多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猝死呢?
猝死,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穩定的患者在發病后6小時內,發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約占80%以上,患者無論有無心臟病史,在發病后1小時內就死亡。
“發病后6小時內”是我國的規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定相同,其他國家或地區還有規定為12小時、24小時的。時間不是絕對的,僅作為參考。
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先生從上午開始發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點多死亡,時間早超過6小時了,更不用說1小時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們業內的人都認可這種判斷,并沒有為此而爭論。
其實,判斷猝死最關鍵的依據在于它的三大特點:突然、意外和自然。
“突然”表示急驟,“意外”表示預料不到,這兩個詞幾乎不用解釋,幾歲的孩子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自然”死亡大多數人就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自然”死亡,指的是由于各種疾病導致的死亡,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發生、發展的規律,沒有暴力干預而發生的死亡,不包括由于疾病以外的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非正常死亡”,也叫暴力性死亡,諸如觸電、溺水、刎頸、自縊、急性中毒、車禍、高空墜落、工傷事故、自殺、他殺等。
在人類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發性、緊迫性、兇險程度和后果而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夠與猝死相比,所以它又被列為“病魔之首”。
臨床上,猝死可分為兩大類,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所謂心源性猝死,也稱為心臟性猝死,指由于心臟原因導致患者突然死亡。無論患者以前有無心臟病史,從發病到死亡都可在1小時內瞬間斃命,這類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一般來說,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心臟疾病有兩類,一類是冠心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導致猝死的第一原因,占猝死總數的80%~90%;另一類是除冠心病以外的各種心臟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臟瓣膜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先天性與獲得性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
所謂非心源性猝死,也稱非心臟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臟以外的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10%~20%。

我常說:“猝死是對人類和醫學的瘋狂挑戰。”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急救任務最大的特點就是突發性強、時間緊迫,而猝死又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險中之險,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往往就在數分鐘之內,這就要求急救人員要及時到達現場,快速準確地進行判斷和施救。要說最能體現“爭分奪秒”的,就是搶救猝死的患者了,這也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醫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