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死時速:最是那“黃金4分鐘”

從醫學上來說,對于突發猝死,在剛開始的4分鐘內,如果有人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對搶救生命至關重要,這是挽救生命最關鍵的“黃金4分鐘”。

2007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對12000名市民進行調查,“黃金4分鐘”的知曉率僅為11.6%。

我們知道,一旦發生猝死,全身所有的組織、器官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腦組織首當其沖。大腦是人體耗氧量最高的組織,其重量僅占人體自身重量的2%,血流量卻占全身總血流量的15%,而耗氧量占到全身總耗氧量的20%~30%(嬰幼兒可高達50%)。

因此,腦組織比任何器官都更怕缺氧,對缺氧最為敏感。如果是手斷離了,手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斷了,只要條件較好,如創口整齊,保持斷肢的干燥,并進行低溫保管等,一般在3小時內可以斷手再植成功;而腦組織對于缺血、缺氧的時間則不能以小時計算,而是以分秒來計算。

通常,患者發生心搏驟停后,按時間順序可表現為: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時間超過了4~6分鐘,腦組織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就算人救活了,也難免留下后遺癥,最輕的后遺癥是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最嚴重的后遺癥是變成植物人。當然還有介于二者之間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留下永久性的遺憾。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時間超過10分鐘,則會發生腦死亡,人就無可挽救了。

因此,必須要搶在4~6分鐘之內開始進行搶救。搶救開始得越早,復蘇成功率就越高,后遺癥就越少。每延誤1分鐘,搶救成功率則下降10%。

急救現場

1.

很多人都聽到過或看到過車輛故意阻擋救護車的新聞,有些人把它當作趣聞,聽聽或看看就過去了,不明白這種行為的惡劣性,我就親身經歷過好幾起這樣的事情。其中最戲劇性的一次,是我們出車前往一個胡同去搶救一位突發劇烈胸痛的老太太。

那天,我們的救護車開到地安門大街的時候,有個開黃色小轎車的人不知道怎么的跟我們開起了玩笑,一直擋在我們前面,還故意把車開得很慢。我們使用了警報,他也不讓道。我們的車幾次變道想繞過他,他立馬變道過來重新擋在我們前面。后來,車主從車窗里探出頭來,是個年輕的小伙子,還沖我們做鬼臉,當時我恨不得破口大罵。

就這樣,本來5分鐘就能到的路程,被延長到了10多分鐘。最終,這輛黃色小轎車停在我們要去的胡同里的一個門口。由于當時急著救人,沒時間和他理論,我們一下車就匆匆地往現場跑。結果發現,這個小伙子跟我們走的是一條路,等我們進了那個四合院,就聽到一間屋子里傳來痛哭聲。那小伙子突然臉色一變,拔腿先跑進屋里,我們也跟著進了屋。一個老太太正躺在地上,旁邊的幾個人在大哭,并責問我們:“你們怎么來得這么晚?”我指著剛剛進來的那個小伙子說:“你問他吧。”小伙子一聲兒沒吭。

隨即,我們檢查了患者,發現老人已經停止了心跳、呼吸。這時,站在一旁的小伙子開始號啕大哭:“媽,都賴我……”看著他痛不欲生的樣子,我們是又生氣又同情。雖然我們對患者進行了全力搶救,但仍然無濟于事。如果不是老太太的親生兒子阻擋救護車,我們就能早到幾分鐘,他的母親也許就不會死。我雖然不相信因果報應,但這也太巧合了吧。

當然,最終的搶救結果取決于眾多因素,其中兩個方面最重要:一是病情的嚴重程度,二是搶救是否及時、正確。

我在前面說了那么多讓人痛心疾首的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下一個猝死的人,也許就是你、我,也許就是我們的親人或朋友,每個人都應該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識,以便在關鍵時刻救自己或者他人一命。

2.

我再給大家講兩個故事,碰巧的是,它們都發生在外國人身上。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0多年前。

有一天,位于北京順義區的索愛公司通過崇文區(現改為東城區)紅十字會邀請我去做急救培訓,培訓還沒開始,公司的員工先給我講了個真實的事件:2004年4月8日晚6點30分,54歲的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曾是瑞典皇家空軍預備軍官的瑞典人楊邁先生因心臟病猝死在公司前臺(并非網上說的猝死在跑步機上)。當時是下班時間,他身邊圍了好多人,但沒人救他,等醫生到了的時候,人已經死了。為什么沒人救?因為在場的都是中國人,他們都不知道該怎么救!

這是一個讓人堵心的故事。后來,每次出去講課的時候,我都感慨一番:一是這個瑞典人如果是在瑞典發生猝死,很可能就得救了,因為當時瑞典是全世界心肺復蘇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二是嘆息當時會心肺復蘇的中國人太少了。后來,愛立信與索尼聯手了,改名叫“索愛”。他們公司有一次組織員工乘坐大轎車去旅游,不幸車翻了,死傷20多人。楊邁先生的猝死,再加上大轎車翻車這件事,公司領導決定對全員進行急救培訓。我一連去了幾年,每年至少去兩次,這家公司成為當時北京地區最重視學習急救的單位。

為什么非要等到死了人,才想起學習急救?平時就應該學會急救,以備不時之需。

3.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故事,發生在位于紫竹橋的香格里拉飯店。

因為我常給北京的各大飯店做急救培訓,和香格里拉飯店當時衛生部的肖經理、醫務室的曲大夫都成了好朋友,那里的工作人員也基本都認識我。

那天剛一進門,兩個女服務員看到我特別高興:“賈老師,前幾天我們救活了一個猝死的外國客人。”我說:“真的假的?吹牛呢吧?”其他服務員也說:“真的,不信您回去問問你們120一位姓張的大夫,那天是他來搶救的。”

后來,回到急救中心后,我查了出車記錄,找到了那天去香格里拉飯店的張雙森大夫:“前幾天你去香格里拉救了個外國人,復蘇成功了?”張大夫說:“是啊,不過多虧了那兒的服務員救得及時。我們的車當時離得也不太遠,可是正好趕上堵車,接到電話就趕快往那邊趕,十幾分鐘才趕到。到了一看,患者沒有了心跳、呼吸,服務員正跪著給患者做心肺復蘇呢。我說:‘做得還挺標準。’他們說:‘是您那兒的賈大成老師教會我們的。’我馬上準備用藥、連接心電監護,還沒來得及上手搶救,患者的心跳、呼吸就恢復了!如果不是他們先進行搶救的話,等我們到了再搶救,肯定就晚了。”后來,經過張大夫的專業搶救,患者的意識也很快恢復了,是一個復蘇成功的病例。

這位猝死的外國客人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首先應歸功于飯店員工及時、正確的搶救,當然還得益于張雙森大夫豐富的搶救經驗。

從這一悲一喜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患者能不能存活下來,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短短的4~6分鐘至關重要,也就是所說的搶救猝死的“黃金4分鐘”;二是在這幾分鐘時間里,患者能不能接受及時、正確的急救。

然而,救護車的速度再快,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可能在數分鐘內到達患者身邊;醫院里的設備再先進,醫生的醫療水平再高,大多數患者也不可能在數分鐘內被送到醫院。那么只有等死了嗎?有沒有辦法解決?有!就是靠患者以及周圍的人及時救助,為救護車的到來贏得時間、創造條件,一定要把握好搶救的“黃金4分鐘”。

因此,除了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避免和減少猝死的發生外,學會心肺復蘇,才能應對猝死!每個家庭至少1~2個人學會心肺復蘇,猝死悲劇的發生就會大大減少,打完120急救電話后,就不會不知所措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当阳市| 婺源县| 彰化市| 常宁市| 祁门县| 蒲江县| 安多县| 石景山区| 庆城县| 江城| 普洱| 堆龙德庆县| 安阳县| 全州县| 钦州市| 永定县| 上蔡县| 剑阁县| 安远县| 习水县| 宝丰县| 通榆县| 靖宇县| 喀喇沁旗| 稷山县| 乌兰县| 申扎县| 霍林郭勒市| 阳城县| 玉林市| 阳信县| 乐至县| 顺昌县| 双城市| 临澧县| 庆城县| 化德县| 武陟县| 册亨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