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被裁員,先讓自己不可替代(《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 2409字
- 2019-06-03 17:48:44
《遇到這樣的人才你一定要拼命挽留、誓死爭奪》
中國市場已不再是簡單的藍海,對人才的爭奪將是下一輪競爭的焦點。作為人才招募的長期實踐者,我非常贊同《潛力:21世紀英才新標準》一文作者的觀點,但在中國真正能做到的企業少之又少,企業需要走出舒適地帶、更新所謂的人才標準,才能尋找到真正的人才。
首先,企業必須具備創新精神。要找到充滿高潛力的新人,他必須具備相關經驗嗎?不然。在實際工作中,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高潛人才一定會犯錯誤,但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會比較有寬容心,能允許員工犯錯,甚至鼓勵員工有“創造性”地犯“新錯誤”。這樣,他們才能從錯誤中快速學習糾錯,豐滿羽翼。
其次,企業需要把人力資源部門看作戰略部門而非支持部門,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經理應以業務伙伴的方式開展工作。HR人員要敢于把一個簡歷上看似不匹配的候選人推薦給業務部門,而不必擔心被指責;否則,HR一定會把可能發光的金子篩選出局,因為必須“求穩”。從這一角度講,業務出身、沒有HR“經驗”的人往往比不懂生意、一路從事事務性HR的人更能勝任招聘工作。優秀的招聘經理應該能夠透過應聘者的經驗看到應聘者的本質,并敢于不拘一格選人才。
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企業才有可能長期吸引到高潛力優秀人才,并進一步授予其新挑戰。說不定五年后的總經理,就是今天招募的應屆畢業生。
2006年,當我剛開始著手建立員工招聘和發展部門時,我問老板“什么是你的擇人標準?”他的回答是:“招聘比你更優秀的人——如果兩三年以后,你愿意向今天坐在我面前應聘的這個人匯報,他會比你更優秀,那就值得招聘。”如此形象的說法對我的招聘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那么,如何找到比自己更為優秀的高潛力人才呢?根據我們對全球各地諸多領導者的接觸和觀察,高潛力優秀人才身上具備一些相似的特質。我們將其歸納為獨特的“SW6”模式(6 Strengths & Weaknesses),即:使命必達(Killer Instinct)、決斷力(Decisiveness)、創造力(Creativity)、分析能力(Analytical Ability)、感召力(Presence)以及感知力(Antennae)。

1.使命必達
“使命必達”的英文表述為“Killer Instinct”(殺手的直覺),這聽起來很血腥,但卻正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素質?!癒iller”善于發現商機,無所畏懼,堅韌不拔,一旦認定目標,排除萬難也要達成結果。當你想找人幫你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使命,你下意識里想到的那個人一定是“Killer”。如何甄別Killer?我常會問,“請分享一個您的成功故事?!焙汀罢埛窒硪粋€您的失敗案例?!比绻粋€人沒有經歷過事業或生活的跌宕起伏,或者把失敗的故事輕描淡寫,我很難確定他的韌性和源自內在的自信。
2.決斷力
用時下流行語說就是“不糾結”。有決斷力的人不只依賴分析,也相信直覺,能在眾多事務中迅速分清輕重緩急,從而抓大放小快速做出決策。在商機瞬息萬變的今天,快速做決定比完美做決定更為重要。我常問應聘者,“您每天收到多少郵件?您如何處理這些郵件?”雖然這個問題很微觀,但卻能反映出性格特質。一個“糾結”的人,常常不能果斷決定,這封郵件是該刪、該轉,還是該回復,結果就會郵箱超容,影響工作效率。當然,決斷并不等于武斷、草率。
3.創造力
英孚創始人伯提·霍特(Bertil Hult)喜歡問一個經典問題:“你的第一輛自行車是什么顏色?”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時,既好奇又困惑?;籼氐睦碛墒牵@個問題可以考察一個人的長時記憶能力,而長時記憶力和創造力緊密相關。創造力不是廣告創意和技術研發人士的專利,任何人在任何崗位上都可以有、也應該有創造力。一個長時記憶力強的人,思考方式往往是非線性的,更能由點及面地思考問題,更能出其不意。
4.分析能力
應聘者的簡歷長度,回答問題的長度,談論一個話題時繞出去是否還能收回來,都能考察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善于做減法,他們思路清晰、言簡意賅、化繁為簡。他們喜歡并擅長數據分析,但決不會埋沒于數據堆中,能更注重數據背后的故事,他們會問“So what?”――所以然。當遇到高難度挑戰時,企業如何處理難題?我們的秘訣是,把具備創新特質的人和分析能力強的人組成團隊,這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前者思維發散,而后者收斂集中,收放組合,戰無不勝。
5.感召力
這一特質的英文表述是“Presence”,因為人們常形容一個有魅力、有感召力的領導為“有氣場”。一個有氣場的人舉手投足都會讓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氣場不是領導的專利。事實上,在每天瀏覽成百上千的簡歷時,我的竅門是從后往前看。我最關心應聘者是什么樣的人,他的興趣愛好是什么,他的氣場和公司的氣場合不合,其次才是核心競爭力與技能的匹配,行業經驗反而會放在最后。因為“氣味相投”的員工才能夠像老板一樣思考,言必信行必果,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把他人、公司和公眾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6.感知力
“這個人的天線(Antennae)有多長?”我們常這樣評價一個人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力,“天線”是我們最看重的特質之一。我們可以將其想象為“觸角”――可愛的螞蟻就是通過觸角感知周圍情況并傳遞信息的。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合適長度的天線,才能感知他人的心態,因人而宜,因事而變。天線過短的人對他人的情緒反應遲鈍,比如開會時自己談性正濃,全然不顧聽眾的心不在焉。而天線過長的人又太過敏感,讓個人情感模糊了視野、影響了判斷,從而白白消耗了能量。遇到這種情況,我常常會半開玩笑地說,“你的天線太長了,剪短些。”這樣一來,話可以既點到,又不傷人。
“SW6”模式是我們一直在使用的人才管理工具。它當然并不會完全否定智力、能力、工作經驗及業績等顯性因素的重要性,但會更加鼓勵管理者優先考慮培養、提拔那些具備好奇心、洞察力、責任感、參與感的人才。盡管不足以代表全部,但這些特質確實有助于評估應聘者,尤其是高管候選人。
我們明白,并不是每個領導者或者高潛力人才都具備以上所有特質,否則不就都成了“超人”。重要的是,作為領導者,我們要在了解自身優勢、劣勢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組建團隊,有勇氣招聘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取長補短,讓團隊更有戰斗力。
徐慶菁是英孚教育亞洲區執行副總裁。
- 銀發經濟與養老金融(《北大金融評論》2022年第1期)
- 雪球???99期:2018年中特輯:賺錢那些事
- 特朗普時代的全球化戰略:2017年麥肯錫獎必讀文章(《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8期·上旬刊)
- 《產品人》第003期:金融和科技,一個都不能少
- 比較(總第89輯)
- 中國式企業焦慮(《商界》2017年第6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8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11期)
- 團隊管理新學(《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第3期)
- 哈佛商業評論·2019全方位破解企業發展之道【精選必讀系列】(全10冊)
- 對話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1期)
- 雪球???29期:樓市十月圍城
- 產業互聯網中場(《商界》2021年第6期)
- 雪球???74期:基金投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