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接觸到《史記》的時候,我只記得這本書是在司馬遷太公忍受了宮刑之后仍舊堅持寫完的、具有深遠影響的紀傳體通史。
但說來慚愧,我一開始也就只記得以上所說到的概括內容。因為這本書我那時候沒興趣去了解。
所以我并不知道這本《史記》的內容具體包括哪些。單看名字,我還以為《史記》是寫了好長的時間跨度的一本史書。
結果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只寫了上古、夏商周再到秦漢時期主要的歷史事件。
而且關于漢代的部分還是并不完整的,因為后續的東漢末年著名的三國時期也沒有寫到。這本史書就戛然而止了。
后面我看完,梳理出來的整本書的重點,則集中在了春秋戰國七雄爭霸的時期,還有后續的楚漢相爭到漢朝建立的那段時間的歷史。
這兩個時期因為戰亂與斗爭頻繁發生,出現的英雄人物眾多。而由這些人物引發的事件,其影響之大也是罕見的,極具代表性。每次事件都堪稱經典。
正所謂,亂世出人才,時勢造英雄。
從閱讀的趣味上來說,這本書倒是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即便人物事件都很傳奇,但總歸還是少了點閱讀的友好度。
一是在故事的續寫上,添加了非必要的形容和個人傾向的描述,還有不少由于個人職業習慣導致的多余的言辭渲染。
這點多少導致了這本書在內容上的描述留下了不少關于司馬遷太公本人的個人觀點和感情色彩。
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讀者對于歷史事件本身的主動思考、以及自我吸收與是非評判。
二來內容的冗余重復的內容不少,在無形間會逐漸消耗讀者的閱讀興趣。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采用了紀傳體編纂的緣故。因為人物與人物之間總少不了交織相遇,這點倒是可以理解。
不過因為人物活動的軌跡相交頻率或重疊度過高,使得重疊的冗余內容也會跟著增多,也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真的接受得來。
但內容冗余也不完全是壞事。相對好一點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單看其中某一單元,人物的故事或者歷史事件總能足夠完整豐滿。
在從內容上,這本書的每個單元還有各自側重點,可謂集歷史之大成的著作。
小到個人品行操守,中到家國社稷,大到人間大道。都能很好地從《史記》中找到對應的例子。
品行操守方面,史記上列舉很多人物都有涉及到,這里便不多費口舌了。
家國社稷方面,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楚漢相爭。都無處不在體現家國社稷的核心,就在于內治和外交。
人間大道方面,相對人則少一些,但這些個人,卻在往后的歷史長河里留下了極大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孔子,還有扁鵲。
一個行禮明智,一個則是行醫濟世。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堪稱偉大。
這一本書光輝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里面涵蓋的內容廣泛,為人處世都有涉及。所以,無論古今都有許許多多的人把此書奉為圭臬。
就像《明朝那些事兒》末尾提到的那樣,人始終是在一個大圈子里輪回往返,不斷地重演歷史。
如此一來,《史記》即便沒再寫到后世內容,也沒太大關系。因為,只要研究過后面的歷史的人就能知道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可見,單單這一本書,就實在太有現實的參照與教育意義了。因為無論在往后的哪朝哪代,把這本書拿來當作重要的教育參考書籍基本上都能暢通無礙。
令人覺得可惜的是,我也只是在中學課本上看到過從《史記》上摘編的幾篇,并沒有全部編制進去(全部編進去也不現實)。
加上課本上基本都是文言文沒有現代文譯文,所以對我而言,單單理解就足夠吃力了。這大概也是我當初沒興趣去看《史記》的最重要的因由吧。
如今我看史記,還是只看得下白話文譯文,否則這本書我可能真的會避之不及,更別提看完了。
關于文言文的一些描述,我曾于《談語文》一章里談到過,便不多說了。
因為我看《史記》,更多在于看其中故事所書寫的精神內核,還有人性的弱點與光輝或者相關的百科知識與人文生活有關的資料。
而為了方便理解和閱讀,把這本書里面的文化精神往后世傳承下去,就只能更大地寄希望于有比較妥貼友好的翻譯了。
說起來,我下意識地想起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了。
兩本書各有體系,各成精彩。而《明朝那些事兒》因為閱讀友好程度遠比《史記》要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正是因為采用了白話文編寫的緣故。
而且《明朝那些事兒》是有一個整體的時間線,延續性和流暢度也比《史記》要更好,內容的冗余基本就少得多了。
《史記》比《明朝那些事兒》好一點的,莫過于統合了夏商周到漢朝建立那段時間的歷史,內容的時代跨度更大(許是因此才無法細分化去寫,導致內容的延續性變差了不少,參考《明朝那些事兒》就知道單寫一個朝代所涉及的工作量就已經相當龐大了)。
一個驚喜的地方,還在于兩本書也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史記》里有孔子、扁鵲和編寫者司馬遷等人,而《明朝那些事兒》則有《永樂大典》編輯眾人(如解縉、姚廣孝等)、鄭和、徐霞客和李時珍等人。
這兩本書在寫到歷史政治上的人物及事件的同時,也涉及到了人文交流、地理和醫藥等相關的百科知識,也算是側面補足了歷史發展的整體推進過程的空缺的部分。
我也更愿意見到歷史書上相關的內容,因為這些是歷史中難得的涉及科學領域知識的部分。
基于這些內容,我們就能夠相對全面地去預估當時的人文生活狀況與科技發展水平。
不至于枯燥地而又重復地從歷史書上看到紛爭和斗爭等比較偏重于人文的內容。
我想,也只有通過這些知識,才能更有助于人們樹立對歷史的較為形象而客觀、且真實的、較為全面的觀感判斷,實事求是地把這些人文與科學的智慧結晶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