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校園經歷,幾乎是現在每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都基本會碰到的事。而其中,最讓人喜歡用來描述那段時光的詞匯,則非“青春”莫屬!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很多人創作的作品其實都跟情愛相關。尤其是在大學校園時光,這些則更是普遍。
寫高中甚至更早之前的內容則更像是寫到早戀的情節。這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誤正事(好好念書考試),談就談吧。
畢竟很多人都是在青少年的時候開始對異性朋友有一種朦朧的感覺的。這種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自然而正常的反應。
而為什么單單是情愛和對異性的喜歡占據了更多的內容呢?答案是可以比較容易地推斷出來的。
作為中學生,除了日常上學讀書,也少有一些實際上的真煩惱。誰不是靠家里長輩供著上學?無論家境好壞,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同學。
除非是家庭情況特殊,否則對于中學生來說,日常生活也不會有什么大事發生。壓力一般都會集中在如何學習考個好成績上。
因此,課外閑暇之余。同學之間的精力自然會更多關注到課外興趣,或者是剛剛開始萌發的春心之事上。
有些人不贊同學生在這個時候的早戀,也是出于對學生的精力能否兼顧到學習和早戀的擔憂。有些孩子有余力便做得到,有些孩子便做不到。
所以,并不是不贊成早戀。而是這個時期的中學生精力有限,總歸還是要以學業為重。
大學之后,學生多少就會自己學著主動去面對和承擔起自我負責的習慣。這時候,談戀愛與否相信大家都各自心里有數。
小學生的關系一般過于單純,一般只是看重維持朋友之間的關系而已,因此是還不到而且也不懂談戀愛的年紀。
中學生復雜一些,喜怒哀樂一般都很難掩飾,只是會不會當眾表現則是另一回事。
同時,他們開始對異性有了生物之間最基本的生理反應,有可能使得他們對異性關系變得敏感。
這時候,無論是暗戀、牽手、約會、表白什么的,都會讓他們覺得十分害羞或者別扭。而且,同樣的情況,可能也會發生在男女初戀(有可能來得很晚)的時候。
有些看似小事的事,也會引起不少人的情緒。像是文理分班、升級分班、還有喜歡的人與其他異性之間的正常往來。都會讓人莫名其妙地生氣、妒忌或者垂頭喪氣。
曾經我看過一段紀錄片,記錄了大多數人在16歲之前是并不懂怎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的。到了我們的生活里,就稱作叛逆期,其實這兩者是一樣的。
那時候的孩子,大多正處在如何與他人之間相處,尤其是和異性同學相處的混亂時期。
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或者經受過一定的刺激,或者有知情人提點,他們是很難在當時就想明白的。
加上他們對情緒的自制力比較小,脾氣自然會很沖,在一些事上很容易就犯錯。這也是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為什么會容易和昔日要好的朋友鬧矛盾甚至決裂的原因。
青少年不經意脫口而出的,因為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所以說的就往往是真正的內心話。當然例外還是有的,不排除有些人早成熟,懂得隱藏自己的心事。
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經過日常的反思反省、反復驗證和摸索總結。青少年才會真的慢慢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學著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經過思考后的想法。
因此這段時間,其實并不太適合青少年談戀愛的。因為大家都沒有什么情緒上和想法自制力與約束力。所以無論是愛慕或喜歡異性,都會比較直接,也很容易沖動。
可到了大學之后,他們談戀愛就會比較實際一些了。我相信這時候在大學前并未早戀的很多人,在談戀愛之前的顧慮會更多一些。
但總歸而言,大學還是大多數人最佳的戀愛窗口期。
高中就能確定關系的,到了大學后,關系的維持就會困難一些。但早戀的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早點讓自己安下心,然后集中去做其他該做好的事。
大學雖然適合談戀愛,不過機會就會少一些,需要自己去主動把握才行。
到了參加社會工作的階段,很多人遲早都會明白學生時代的美好是怎么一回事。
但一切是很難再重來一次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憑以懷念的名義,去回顧自己的校園青春。或感慨、或失落、或竊喜、或嘲笑、或質疑當時的人和事。
后來看到校園青春的影視劇,很多人都會或多或少找到了自己的(或印象中自己所期望經歷的)影子。
這也是如今校園青春題材熱度始終不會有很大變動的原因。因為接受教育的學生們都有屬于他們的時代解讀,正所謂“生生不息”。
的確,那段時光也是很多人難忘的回憶,也是他們創作作品的靈感來源。雖然內容上大同小異,但看的人卻也每年跟著換,這話題對他們而言,自然也是新鮮的。
只不過漸漸地,我發現學生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一方面有些內向的人越發越自閉,另一方面,有些外向的人則越發早熟。
而這些過于早熟的孩子平時在校園里的行為舉止也越發令不少人覺得尷尬不已。
可他們還年輕,這些事的分寸或許只是一時沒拿捏好。所以,這件事不到最后,還真的無法知道是好是壞。
也許,少部分青少年在校園里做的一些過火的事,該及時關注好他們的身心健康教育。否則,有時候如果發展得過于極端,青少年很可能毀就毀在這段時間里面了。
倘若想讓校園青春更加美好美妙,或許就該給他們營造更好的環境,引導他們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
也不知道,再過個幾年。那時候在學生們的眼中,他們的校園青春會是什么樣子。
而當初那些經歷過的人,回頭看到自己走過的這段時光。是不是也會有些舍不得的忘記的人和事?
老生常談,談的是過來人的事跡。但老而入朽,新生慢慢也成了老生。他們常談的,是否還會一樣呢?這個還真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