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或許這么問,比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更加具有實際的意義。快樂是一種情緒,也是我們平凡的一生里,哲學的表達方式之一。
如果活得并不快樂,那么很多事情對人們來說,就很難有真正看得開的。我曾經因為覺得快樂,覺得做什么都有了勁,很多事也能一笑看開,可以說是動力滿滿,又仿佛有了醍醐灌頂后的清醒。
可一到不快樂的時候,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想過我這一生是否過得有意義?沒意義的話,那我活著就只能是經歷各種痛苦和折磨(這些里面其實也有不少是自尋煩惱的)也就太奇怪了。
讀完余華先生的《活著》一書后,我仍舊找不到這些答案。我的經歷可能不會像主人翁所經歷的那樣凄慘起伏,但是這些情感的經歷卻有些類似和相通的地方。
那就是,無論生活如何對待我們,我們總會想活下去。有句話曾說,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但有一點又和《活著》有點不同。因為我活著的動力可能并不如《活著》的男主那樣,是有很明確的信念與原因。
我總覺得應該是有什么支持著我個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就是為了快樂?這是我在我自己心情轉好以后,想出來的稍微可以解答的萬金油。
但是,我至今依舊沒想明白能讓我快樂的事物具體是哪些,可我卻又能很踏實地感覺到,我應該已經找到了這個答案的。在我稍微明白,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生活以后,我就已經在隱隱中預感到我找到快樂的門道了。
在這本隨筆書里,我談到了多次關于“活著”、“生命”和“生活”的內容。可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還是要看人。因為人是我們現在周圍一切的實際承受和感知的個體。
而人,只有在快樂(有時候,這種開心也會轉變成為堅定的信念。而保持這種信念時,人做的許多都基本是心甘情愿的)持續的時候,才會在面對生活時擁有更加強大的承受的力量和信心,無論他們當前的生活有多么艱難困苦。
我其實有時候并不想就這么以純文學的方式去談論這些。但是一想到,除了現實生活,人們生活里剩下的,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感受得到的虛幻層面上的事(這里請注意,虛幻不是虛無,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具體的虛幻,就像概念化的東西,就像快樂、興奮、幸福、憤怒、羞愧、感傷、絕望、痛苦和無助等等情緒。
為了不讓這些內容脫離我們實際的生活太遠,我會適時舉一些實際例子(更多的,是我個人的生活經歷,我會盡量以客觀和公正的角度,去呈現出我所觀察感受和聯想到的第一印象里的東西。)。
關于快樂這件事,我想了很多情況。我覺得一句話說得是很有道理的:知足常樂。
因為知足常樂,讓我聯想起一個經歷。那就是從我懂事到現在為止,我有想過不只一次的,一件看起來甚至有點詭異的事:自殺。
之所以會說自殺是詭異的,那是因為我發現,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并不會覺得自殺是件令人恐懼害怕的事。相反,我反而是很鎮定地這么認為這件事“很合理”。現在想想,好像挺荒唐的,我還嫌自己活得不夠長呢,哈哈。我甚至都有些懷疑自己當初是怎么想到自殺這件事的。
至于為什么會這么轉變,我實實在在能確定的是,那時候,我遇上了令我感到快樂(或許說成欣慰、開心、甘愿?)的事。這一下子,讓我把生活看成了兩個互不干擾的區域。
現實生活的一切,還有我的情緒。兩者是錯開來的。雖然我的情緒來源于現實,但又獨立于現實生活。所以在現實生活做什么事并不重要,而是我從現實生活里,體會到了什么具體的情緒。當然最讓我向往的,自然是快樂。
這樣一來,生活里現實的一切就只是很單純了。就像在拍電視劇的人突然跑去拍紀錄片一樣,角度完全就徹底看開了。這一點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喜歡看紀錄片和新聞而養成的習慣而影響到的。
在拍電視劇的時候,我們會更在意按照劇本去演、去摸索人物的心理變化、去思考劇情的走向。
紀錄片的內容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里所發生的一切,很多都是不按我們自己主觀的意愿所能干涉的,很多我們所希望或者預料的將要發生的事大概率并不會發生。
所以,生活不是一場我們該怎么去辦演具體角色或者該怎么去安排劇情的電視劇,而是一場活生生的紀錄片。至于這記錄里的現實生活該怎么過,不是有很多人已經給了我們提示了嗎?
要換句土話來講,那就是:該吃吃,該喝喝。夢照樣做,生活照樣過。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經歷現實生活的同時,保留住這些令自己快樂的那些東西(不僅限于過自己快樂的現實生活,包括夢想、抱負都可以)。這樣無論現實生活多殘酷,我們總不會就這么一無所有,然后被生活擊垮。
矯情一點,可以說:我有一個快樂的夢。一個既可以是有現實生活層面的,也可以是沒有現實層面(間接地依賴現實)的單純的夢。
也不知這樣形容大家是否能夠理解和明白,但我是這么認為的。以至于,現在我很多都喜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我只會想明白了一些問題后,再發表看法,而不著急去參與到具體的生活事件當中去扮演某一個形象具體而又個性鮮明的角色。
所以,現在一想到自殺。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哦,這個好像挺正常的,這個好像不少人都有過這想法。我也聽說過不少人自殺的新聞了(請相信,這是一個看多了紀錄片的人所認為的再平靜、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
但是一看到新聞里,那些人真的死了,我還是會遺憾的。倒不是立馬同情自殺的人。只是會覺得,這世界人那么多,怎么偏偏把這些人給遺忘、歧視、孤立或者排斥了呢?我為世界仍舊有這些自殺現象而遺憾。
具體到自殺者,卻要看具體的情況了。如果是世界里的無奈所逼迫的,可以的話,我倒是想代替這個現世給他們磕頭道個歉。如果是遭遇跨越不了的心理障礙的,倒是會為他們感到同情。可這些到底有什么用?他們最終是再也沒有機會知道這些了。但是有兩類自殺,確實是很危險的情況。
一個,自然是恐怖襲擊。這個就不多說了。另一個,就是徹底對生活與生命失去所有感覺的,具體來說有一個詞倒是可以形容——厭世。但又不貼切,倒更像是突然間感覺什么都沒有意義。對了!這應該是虛無主義。
他們甚至連自己為什么這么做都不清楚,完全就是不為任何具體的事物而自殺。這樣的情況對想要自殺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有了這些想法以后,就連心理治療都會很難入手干涉。
面對這些懷著虛無主義自殺的人,我卻是木然旁觀的,我什么情緒都不會有,有的卻只是一個巨大的疑問。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自己也沒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法。后來看到《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倒是似乎有點明白了。
杜絕虛無主義而活著的人,生活都是有意義的。而這意義讓他們感到最多的就是滿足,而滿足之后的人,很多時候就都是快樂的。
在這里我得說明一下,本來是說快樂的話題,為什么會轉到自殺的話題上來。
我曾經以為,寫快樂的話題,或許內容就該是很陽光、揮揮灑灑和贊美的內容。
然而很奇怪的,我在寫到很多關于快樂的事情的時候,總會在腦海閃過“自殺”這個詞匯。接著因為一想到死亡,就會想明白沒什么值得自己糾結和放不開了。
自然地,我也就會知足。這也會令我更加珍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