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與《學記》
一、《學記》簡賞
(一)《學記》簡介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它寫作于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比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約35年至約95年)在公元1世紀寫成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早300多年;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年)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西漢時期,被禮學家們輯錄于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的專著《禮記》之中。

《學記》全文分為20小節,每節基本上論述一個主題,這20個主題依次可概括為:“化民成俗、教學為先、教學相長、大學之道、教之大倫、敬孫時敏、教之不刑、教所由興、教所由廢、和易以思、長善救失、罕譬而喻、擇師必慎、師嚴道尊、進學之道、記問之學、車在馬前、比物丑類、有志于學和王者務本”。《學記》全文雖只有1230個字,但可謂字字珠璣,它篇幅雖短小精悍,內容卻相當豐富而深刻,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學記》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通過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的文字,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它所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二)《學記》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
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
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
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
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
,孫其業也。夏楚
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
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
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
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
逆其師;燕辟
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
,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
,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
,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三)《學記》譯文
統治者發布一些精心謀劃的施政意圖和國家成法,依靠宗親貴族中善良的人輔佐治理國家,只能博得一些小的聲譽,但不能感動民眾;統治者能夠禮賢下士,親近有賢德的人,體恤偏遠的勞苦民眾,能夠感化民眾,但不能教化民眾。統治者如果想要教化民眾,形成良風美俗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完美的玉器;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儒家的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從教育方面入手。《尚書》的《兌命》篇中說“國家和人民的道德觀念,始終要靠教育來培養,要靠教育來落實”就是這個意思吧。
雖然有美味的佳肴,不經過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了很深刻的道理,不認真地學習,也不會知道這些道理的價值。因此,人只有經過學習,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過教學,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夠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夠自強不息,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所以說,教學和求學,是相互促進的。《兌命》篇中說“教學與求學,相互間都有一半的促進作用”就是這個意思吧。
古代的學校制度是:每二十五家組成的閭(里),設立“塾”;每五百家組成的黨,設立“庠”;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組成的術,設立“序”;在國都設立大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國家每隔一年考查他們的學業及操行成績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業,親愛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學識是否廣博,同老師是否親密無間;第七年考查學生研究學問的本領和識別朋友的能力。符合這些標準就叫“小有所成”。第九年,做到認識事物能觸類旁通,問一知十,品德意志方面能獨立思考、成熟、堅定、不違背師道。符合這些標準就叫“大有成就”。九年的學習目標完成后,就能夠教化民眾移風易俗,使跟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向往來歸。這就是大學的目的與任務。古書《記》上說“小小的螞蟻,也要從小按照時令不斷地進行訓練”就是這個意思吧。
大學開學的時候,官員及師生們都必須身穿禮服,頭戴皮帽,置備肴饌,祭拜先圣先師,為的是表示尊師重道。開學后,首先演練《小雅》中的《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三首君臣宴樂、相互勞問和勤于政務的詩歌,暗示學生進入大學讀書,就意味著做官的開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的形象。上課之前,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督促學生打開書箱,拿出書本,開始靜心恭順地研讀書本。用楨木或荊條做成的教鞭,置于課堂之上,用來警示學生,樹立教師的威儀。沒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員們也不能隨意地進入學校視察,表示社會非常尊重學校,以此來揄揚學生,讓他們安下心志,從容讀書。教師要時常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但不要隨意地給他們講解,盡量多留一些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動腦探尋問題的答案。對年齡小的學生,要求他們只需認真聽講,不必深入地探討。這是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因為,學習要由淺入深,教學不能超越學生的基礎和認知能力。這七個方面,是教育教學所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記》中說“凡是辦學,都要先按照將來做官的身份和規則來要求學生,用賢士的心胸和志向來鞭策學生”就是這個意思吧。
大學的教學制度是:常規教學必須有正式的課程,學生放學回到住處,還要有課外的學習。課外不去學撥弄雜曲以練習手指,課內就學不好琴瑟;課外不去學一些有關聲韻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詩文;課外不去學灑水掃地、陪客說話、迎送尊長等雜事,課內就不能學好禮儀;學校不提倡藝術技能的學習和演練,學生也就不會對學習感興趣。所以,有學識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深居求學,潛心鉆研學問,注重用課外學習來滋養學問,在游歷中豐富自己的學問。只有這樣做,學生才能鞏固學習,親近教師,交好朋友,恪守信念。有此,學生將來即使離開了老師的輔導,學業和政治上也不會發生倒退。《兌命》篇中說“尊重師長,謙遜修業,務必時時刻刻勤奮努力,只有勤學苦練,才能獲得成功”就是這個意思吧。
現在的教師進行教學,總是照本宣科,而且還不斷地申斥學生,說話的語氣大多是責備、數落。教學進度根本不顧及學生是否已經學會和鞏固;指使學生做事,不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誠心實意地去做;教育學生不能根據學生的資質條件,挖掘潛力,培養特長,克服缺點;教師的教學違背規律,學生的學習不得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厭惡學習,憎恨老師,苦于學習的艱難,體驗不到學習的好處。學生即使修完了學業,也會很快忘掉。教育教學沒有成效,大概原因就在于此吧。
大學教育的方法是:在學生不良行為發生前就要通過教育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學生適宜接受的時候進行教學和訓練,這叫“適時”;不超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而傳授知識,加以教導,這叫“循序”;組織學生交流切磋,相互吸取對方的學習優點,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這叫“觀摩”。這四項,就是教育教學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到了不良行為發生了教師才去制止,學生就會有抵觸情緒,并且也難以克服;錯過了適當的教學時機,再讓學生去學習,學生即使勤奮刻苦,也難以取得好的成就;教學沒有條理,不按認知規律進行,就會讓學生感到頭緒混亂而難以理解;只是個人獨自學習,沒有同學相互切磋交流,就會顯得孤獨狹隘,見識淺薄;只顧玩樂的學生相互結交,必然會合伙對抗老師的管束;老師上課要求不嚴格,缺乏嚴明的學習紀律,必然導致學生的學業荒廢。這六項,就是導致教育教學失敗的原因吧。
有學識的人,既知道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明白導致教育失敗的緣故,這樣就可以稱得起一個合格的教師了。所以,有學識的人的教學,總是善于用誘導的方法,那就是:引導學生,但不是牽著他們走;勉勵他們,但不施加壓力;開個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引導而不牽著走,就能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勉勵而不施加壓力,學生就不視學習為畏途;開個端倪而不和盤托出,就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處理好教與學的矛盾關系,學生不視學習為畏途,又能進行獨立思考,這樣才算是善于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方面,往往有四種缺點,當教師的必須了解和掌握,做到因勢利導。他們在學習當中有些人的缺點表現為貪多務得,不求甚解;有些人的缺點表現在知識面狹窄,孤陋寡聞;有些人的缺點表現在把學習看得過于容易,而不肯刻苦鉆研;有些人的缺點表現為淺嘗輒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反映了學生對待學習的不同心理狀態。教師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學生的這些心理狀態,才能矯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缺點。良好的教學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發揚學生的優點,又善于矯正學生的缺點。
擅長唱歌的人,能使聽眾不約而同地跟著他唱;善于教育的老師,可以讓學生理解和贊賞他的觀點與心意,并努力去實現他的理想和志向。優秀教師的講述,語言簡練而透徹,說理微妙而精善,舉例不多卻能說明問題。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善于教育了,學生才能夠繼承老師的志向,發揚光大老師的理想和抱負。
真正有學識的人,能夠明確系統完備的學問中的難易點,并且知道學問中的美惡之所在,然后才能夠運用自己淵博的知識來曉諭他人。能用淵博的知識曉諭他人,就可以當一名合格的教師了;能夠當一名好的教師,就可以成為官長;能夠做一個受人敬重的官長,才有資格成為一國之君。所以,老師,就是教人當好國家管理者的。因此,選擇老師不能不慎重啊!《記》中記載“堯舜禹三位帝王,虞夏商周四代國君之所以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都是因為他們非常尊重老師”就是這個意思吧。
根據辦學的規律來看,能夠真心實意地尊敬老師,大概是很難做到的。只有老師受到尊敬,文化知識才會被尊重;只有文化知識被尊重,老百姓才會知道敬重教育。所以,國君不以對待臣子的禮節來對待的臣子,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在祭祀中代表受祭祀的人,不能以臣子來對待;一種是當老師的人,不能以臣子來對待。按照大學的禮儀,老師即使受到天子的召見,也不需要面北行君臣之禮,這就是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啊。
善于學習的學生,教師不必花多大氣力,收效卻很大,學生又會把學習成績歸功于教師的教學得法。不善于學習的學生,教師盡管花很大氣力,收效卻很微,學生又會埋怨教師教學不得法。善于發問的老師,就如同砍伐堅硬的木頭一樣,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些枝杈關節,經過相當的時間,那些纏繞堅硬的關節就會自然地相互脫離開來。不善于發問的老師就恰好相反。善于對待學生發問的教師,就如同撞鐘一樣,敲得輕些鐘聲就小,敲得重些鐘聲就大,并且需要從容地等待,等到鐘聲的余音完全消失為止。不善于對待學生發問的老師也恰恰相反。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良好方法。
單純靠記錄別人探討問題的答案來教學生學習,這樣的人不能當老師。好的教師一定會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探討與交流。學生已經盡力思考,也不能提出問題或者解決問題時,老師才能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還是不能明白,這樣的問題,即使舍棄掉,也是可以的。
優秀的鐵匠給兒子傳授冶鐵手藝,總是先教他學會用皮革制成鼓風裘;優秀的弓匠給兒子傳授造弓手藝,總是先教他學會用柳條編制成箭袋子;剛開始學習駕車的小馬與駕車的馬正好相反,它會被拴在馬車的后面跟著,以適應駕車的環境和道路。有學識的人能夠從這三件事中體會出“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耳濡目染”的道理,就可以依據這些道理來立志辦學了。
古代的學習者,善于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歸類、概括和推理,并以此提高自身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鼓聲,不能歸類于宮、商、角、徵、羽五聲當中的任何一種,但五聲中缺少鼓點節奏,就會音調旋律不和諧;水,無法歸屬于青、黃、赤、白、黑五色中的任何一種顏色,但五色缺少水的調和,繪畫的色彩效果就無法表現出來;學者,不屬于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當中的任何一種官職,但官員們缺乏學者的知識和學問,他們負責的事情就無法處理;老師,根本不屬于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服中的任何一類親屬,但這些親族成員缺少老師的教導,就難以形成親近和諧的家族關系。
品格高尚的名人曾經說過:“德高望重的人,并不一定做官;真正有用的治國安邦之道,并不一定受到器重;最高的誠信,并不需要契約來約束;最好的時機,并不是所有的條件都齊備了。”能夠明白以上四點道理,就可以據此專心治學了。
堯、舜、禹三代帝王,在祭祀河川時,都是先祭祀黃河,后祭祀大海。因為,河流是大海的源頭,大海是河流的匯集。祭川就是重視根本。教育就是治國安邦、化民成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