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西溪政治的歷史變遷

【閱讀導語】

西溪歷史悠久,秀美富饒。據考證,西溪濕地的良渚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這里生活。從新石器時代形成濕地文化雛形開始,經過漢唐初露、宋元發展、明清鼎盛、民國衰敗與現今重生等6個階段。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憑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男耕女織,繁衍生息。幾千年來,西溪逐漸人丁興旺,村落群布,吸引了無數帝王將相、名臣文豪、居士高僧的到來,沉淀了豐富厚實的人文底蘊。本節將闡述西溪的行政區劃變遷,選取4個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展現它們的古貌和現狀。

一、西溪行政區域三階段

西溪之名,得來已有千年之久,名稱從未變過,但所指卻有所不同。總的來說,“西溪”之名在不同歷史時期大致有以下3種含義:一是山川河流之名;二是城鎮鄉村等行政區域名;三是路名、片名。本節主要從西溪的行政區域來看西溪的歷史變遷。在千年的歷史中,西溪的區域變化大致分為唐宋、明清、現今3個階段。

(一) 唐宋之際

西溪在唐代的書籍中少有記載,只能從明清時的古籍來參考推論。清代倪璠所寫的《神州古史考》主要記載了杭州唐代及以前的史事,其中就有提到西溪:“范村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范村市濱江,往西溪者由此,有地名溪口。西溪市去錢塘縣二十里。”這就是唐有西溪市的出處。從這些記載中能看出,西溪在唐代已經作為市鎮名出現了,當時的西溪一帶應該有一個較大的聚落,而西溪市也是當時規模較大、地位比較重要的市場所在,并有相應的政府機構設置在此。

北宋時,西溪開始明確出現在文獻記載中。北宋《元豐九域志》中提到錢塘縣有南場、北關、安溪、西溪4個鎮。南宋時《夢粱錄》記載都城臨安府所管的鎮市有15個,其中就有西溪市。在宋代,鎮的性質、功能與唐代相比都有增多,一般規模較大,非常繁華,因此西溪鎮和唐代相比在宋代又有所發展。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西溪作為“市”或“鎮”已經是國家機構管轄的行政區域。但由于缺乏史書詳細記載,唐宋時期西溪行政區域的范圍無法確定。

(二) 明清之際

明代杭州城的發展為西溪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當時居住在杭州城和往來于杭州城的文人墨客紛紛來到西溪這片土地上,游覽觀光,吟詩作畫,因而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明代萬歷年間,《錢塘縣志圖》明確標注了西溪的位置。而明代釋大善所寫的《西溪百詠》是目前關于西溪地域記錄的最早的詩文集。這本書雖然沒有具體記錄西溪的范圍,但書中提到了許多地名,可以推測當時西溪的大致范圍。《西溪百詠》中提到的地名有留下、蒹葭里、石人嶺、金竹嶺、趙西塢、穆塢、輦路、法華山、北高峰、大青嶺、桃源嶺、碧峰、安樂山、荊山灣、相思嶺、百丈嶺、鳳嘴山、象臥山、花塢、龍門山、橫山、朱橋、青芝塢、白蕩灘等。從這些地名中我們可以知道,現在留下、古蕩、五常、蔣村、良渚等鄉鎮,都屬于古代西溪的行政區域,此外還涉及百丈、閑林、瓶窯等地王國平.西溪歷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這些文獻中所提到的西溪,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唐宋時期的西溪市了,而是擴展到了一片更大的區域。在明代以前,西溪作為市鎮名“西溪市”、“西溪鎮”還有使用,但到了明中期以后,西溪所在的鎮區名正式改為“留下”,但人們還是習慣性地稱之為西溪。

清代以來,有關西溪的文獻大量出現。除了地方志中所提到的西溪外,還出現了關于西溪地域的專著,比如清初期吳本泰所寫的《西溪梵隱志》。這本書明確描述了當時所認為的西溪不同的含義和范圍,指出如果將西溪作為區域名,它的范圍是“外則西至余杭,南帶江而薄富陽,內則北距仁和,東錯于湖陰者”王國平.西溪歷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意思是西溪作為行政區域的范圍是西到余杭閑林一線,南跨西溪河到西湖群山西北部,北到余杭塘河兩岸,東到大運河。在這本書中,除了《西溪百詠》中提到的地名外,還多了蔣村、楊村、洪家帶、黃家帶等許多地名,說明清初時期西溪地域擴展,人口增加,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不過,到了清康熙年間,西溪的范圍有所縮小。到了清末,西溪已經不再作為市鎮名,《錢塘縣水道圖》已經明確標出留下鎮、瓶窯鎮、閑林鎮、三墩鎮。

明清兩代設有杭州城西地區的管理機構,明代有“西溪稅課司”,清代有“西溪務”,其管轄范圍就是西溪的行政區域范圍。

(三) 近百年的行政沿革

西溪行政區域近現代以來有了較大的變化,古代西溪是一整片相對統一、集中的范圍,而今天的西溪則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等分成了幾大區片。

1.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1912年2月,民國政府廢除了清代杭州府仁和、錢塘兩縣的設置,把它們合并為杭縣,西溪一帶開始屬于杭縣。這時的西溪與清末隸屬于錢塘縣沒有實質性區別,還是一整塊完整的區域。

1927年5月,從杭縣劃出城區、西湖、會堡、湖墅、皋塘、江干等6個區,設置了杭州市。從此,杭州市與杭縣分開。雖然現在的古蕩、留下、東岳、蔣村等西溪地區大多都屬于杭縣,但一些邊緣地帶如東部西溪河下游則開始分離出去。自此開始,西溪與杭州市主城區逐漸分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8年4月,杭縣被撤銷并入杭州市郊區。杭州市郊區辦事處下設塘棲、臨平、三墩、上泗等4個市屬區。1961年余杭縣從臨安縣分出,歸入杭州市。此時西溪兩岸地區分別屬杭州西湖區與余杭縣管轄,留下、古蕩等地區一部分直屬西湖區管轄,五常、良渚等劃入余杭縣。經過這幾次變遷,西溪核心留下鎮與西溪濕地區域分屬不同行政區域,對西溪的影響較大。現在西溪濕地保護工程開始,以它為核心重建西溪地區,使它重新成為一塊完整的區域逐漸成為可能。

二、西溪古村落發展歷史

(一) 先民出古蕩

1.古蕩的悠久歷史

(1)地名由來

“古蕩”的名字,在南宋《咸淳臨安志》首卷《西湖圖》上已經出現,原來是西溪范圍內的一個古村名。“古蕩”這個名稱的來歷很有些講究:相傳古人登山遠眺,看見老和山下河渠縱橫,魚塘密布,蕩連蕩、塘套塘,模樣非常像一個“古”字,就稱這里為“古蕩”,時間一久,就成了地名。關于古蕩名稱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呢。相傳在東漢時,余杭縣令陳渾為了治理苕溪的水患,發動老百姓筑堤壩、建水庫,用來蓄洪水。南漳湖在不是洪水泛濫的季節時儲水較少,使苕溪流域形成了水網地帶,村落農舍四周都有池蕩環繞,因此取名古蕩。南宋時期,皇帝駕車到余杭洞霄宮的專用道路——“西溪輦道”就是以古蕩為起點的。

(2)自然環境

古蕩歷史悠久,自然環境之美更是值得一提。古蕩河蕩、魚塘密布,水網交錯,擁有大量草木植物和上百種飛禽魚類。站在老和山上眺望,一片片水蕩在夕陽的照射下如同一面面閃閃發亮的鏡子。池蕩邊種滿了柿子樹,每到秋季便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水中種植了許多紫菱和蓮藕,景色優美。池蕩中的叢叢蘆花開時,遠遠望去就猶如下了一場白茫茫的大雪。正是這宜人宜居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人來此休閑游玩。在歷史上,古蕩河渚這世外桃源般的環境更是激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性,他們在此留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佳作。在明末清初之際,有不少居士大夫來此隱居,使河渚周圍逐漸出現了古蕩、蔣村等不少同姓宗族聚居的自然村。

2.古蕩的歷史遺存

(1)西溪輦道

西溪輦道歷史悠久,根據古文獻記載,西溪輦道從古蕩秦亭山麓開始,是南宋的皇帝皇后們去余杭洞霄宮祈福、拜道的必經之路。從古蕩往西,西溪輦道上還建有不少古跡,如跨道而建的金魚井亭、古法華亭,跨溪澗而建的金魚井八字橋、留下忠義橋等。

(2)兔兒泉

“鱗砌苔封鵝子石,泉出清勝兔兒泉。”這是清嘉慶年間,杭州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描寫杭州西溪兔兒泉的兩句詩。在西溪路455號與457號之間,有個小院子,院子里的一棵大樹下,就有杭州有名的一口井——兔兒泉。兔兒泉又名白兔泉、兔兒井,位于老和山下,泉水清澈甘洌,不少杭州市民老遠也會趕來吊提井水。說是井,實際上是一口幾米見方的大池子,山泉由池底泛涌而出,冒著一串一串的小氣泡,有點像濟南趵突泉仲向平.西溪兔兒泉井[N].杭州日報,2013-02-09(6).。兔兒泉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建設部門現在已經把兔兒泉規劃整治,作為西溪路沿線的重要景點。

兔兒泉

(3)白豐潭

白豐潭現在在豐潭路西面,靠近沿山河,是一方土谷祠旁邊的一片水域,西側有一個古戲臺。舊時,一方土谷祠在神誕和民間節日時會有演出,老百姓傳說京劇大師梅蘭芳來杭州時還曾經在這里登臺演出過。不過現在戲臺已經荒廢,白豐潭的水域也縮小了很多。

(4)古蕩老街

古蕩老街東西朝向,位于西堰橋邊,街的兩側是低矮的瓦房。從西溪路往西堰橋方向走,還有一條南北朝向的老街,形成“丁”字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古街是古蕩鎮的集市中心,集市里有雜貨店、藥店、箍桶店、理發店、布店、漁行、筍行和茶葉店等。西堰橋下,每天停泊許多來自各地的農家小船,載滿了蔬菜、雞鴨和魚蝦等。20世紀80年代,古街拆遷改造成天目山路和古蕩住宅區。

(二) 中心是蔣村

1.蔣村的悠久歷史

(1)濕地形成與蔣村變遷

蔣村的由來與西溪濕地的改變密不可分。早在秦漢時期,西溪濕地就水網密布,但由于它地勢低平,每當有洪水襲來時,就變成一片汪洋,難以適應人類生存。東漢時期,余杭縣令陳渾筑堤防洪,使西溪濕地一帶洪澇日漸減少,大片地域被開墾成農田,低洼之處被筑成河塘,百姓能夠生存安居。以后經過數代官府和西溪人的治理,西溪地區形成了典型的自然濕地景觀,生態環境優越。

蔣村,因為蔣姓原住民最多而得名。自從西溪濕地條件適宜人類居住以后,就有蔣姓始祖從浙北進入西溪,以捕魚為業,在此定居。后來隨著其他姓氏百姓的遷入,大家開始整治河道,種植水稻、挖塘養魚、種桑養蠶,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現在蔣村姓氏有70多個,成為多姓氏雜居的地方。

(2)環境風貌

蔣村,現在叫蔣村街道,位于西溪濕地中心,風景秀美,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譽,不過,最令蔣村聞名的當數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西溪濕地約70%的面積為水域,凸顯了清代詩人厲鶚筆下“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的水鄉風光。濕地中各種鳥類占杭州鳥類總數一半,營造了“十里梅花,百頃蘆蕩,千點白鷺,萬竿翠竹”的生態美景。

3.蔣村的文化遺存

(1)龍舟勝會

龍舟勝會是蔣村民間的一大文化傳統。從唐代開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村民們便會自發組織龍舟賽,以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到了清代,這一習俗被乾隆皇帝御封為“龍舟勝會”。現在每到端午日,西溪各鄉村的大小龍船,都匯集到蔣村深潭口,進行劃龍船比賽。西溪人說:龍王爺就居住在深潭口。蔣村龍舟裝飾有許多種類,如“滿天裝”、“半天裝”、“赤膊龍舟”、“撥水龍舟”等,劃法也各不相同。蔣村龍舟主要重在表演,很有觀賞性,非常有地方特色。

蔣村龍舟

(2)蔣村拳燈

蔣村拳燈,俗稱拳船,據說從明代開始就有了,在清朝最為興盛。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到十八,拳燈隊會游村演出,此時每家每戶要賞給米和紅包。每逢廟會,拳燈隊也一定參加,演出時分岸路和水路進行。水路兩條船合攏鋪上木板做表演平臺,船艙上豎有標旗,左右放有威武架,架上擱置長短兵器。船上表演人數多達十余人,項目以拳術和古兵器為主。岸路上的人響镲開路,鏈星壓陣,鑼鼓相助。蔣村拳燈可看性強,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

(3)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民間手工印染工藝,充滿了濃厚的江南水鄉風格。蔣村藍印花布,最早始于清光緒元年的陳聚興染坊,至今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2005年11月25日,“西溪蔣村陳聚興染坊和傳統工藝”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民族民間造型藝術保護項目,成為新的傳統民間旅游產品。

(4)蔣村老街

蔣村老街全長不到1000米,有近300米長的石板路,前后已有幾百年歷史。據老人們回憶,以前老街是蔣村最為繁榮的商業街,不少村民將西溪濕地的魚蝦等水產品帶到老街上吆喝售賣。不長的老街上有好幾家茶店,到茶店喝茶、歇腳、談生意的人很多。到了20世紀80年代,老街兩邊的木結構房子相繼改建成了水泥結構樓房,老街也變成了一個小商品集散地。現在,隨著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蔣村老街的商貿中心地位日漸衰落,老街上歷史悠久的石頭橋“忠駕橋”也已選址遷移。不過未來蔣村老街將引入優質企業入駐,發展高端樓宇經濟,以嶄新的面貌重回蔣村人的視野中。

(三) 洪氏五常鄉

1.五常的歷史追溯

(1)地名由來

五常,是赫赫有名的洪氏家族聚居地。“五常”名字的由來也與洪氏家族密不可分。洪氏宗祠門前有一副楹聯“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楹聯中“五尚書”的“五尚”被人們訛傳成“五常”,久而久之變成了地名,沿用至今。

洪氏家族是宋、明、清三朝的錢塘望族。歷史上洪氏家族的許多人都為西溪五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比如明朝時太子太保洪鐘把端午節龍舟活動組織成具有一定程序和規模的群眾文化活動。退居返鄉后,把帶兵征戰的兵器與生產生活工具相結合,改制出一些特制的兵器,創編了一套“五常十八般武藝”,教人演練,改良民風,強民體質。此外,洪瞻祖多次倡導和資助西溪濕地的文化建設,著有最早的西溪濕地鄉土志——《西溪志》,對西溪地域作了綜合詳細的敘述,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2)自然環境

五常的南邊是連綿的山峰,形成了屏障。五常大部分地域是水網地帶,屬于古運河水系,上有沿山河,下有古運河,直有五常港,橫有天竺港和嚴家港,因此有“十港、九漾、八大灘、千個魚塘、百條河”的說法。因為五常水網交錯,沒有船沒有橋無法通行,因此五常地區有大小古橋87座,各種類型船只3000多條。

2.五常的豐富物產

(1)魚米之地

五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以種植水稻為主,還種植小麥、大豆、油菜、雜糧,糧田有9000多畝,年產稻谷7820噸,是名副其實的米鄉。五常的淡水漁業更是興旺發達,內塘有5900多畝,外蕩有港、河、灘、漾5000多畝,年產量1207.9噸。五常一年四季有魚香,有句俗語說“杭州醋熘魚,五常是故鄉”,說的就是五常盛產魚。在五常,漁業收入占農業收入的30%以上,因此也是名副其實的漁鄉。

(2)花果之鄉

五常家家戶戶都種有果樹,其中有桃、楊梅、李子、櫻桃、枇杷、柿子樹等,尤其是柿子樹數量最多。五常的柿子品種多、質量好,受到大家的喜愛,除了供應本地外,還銷售到全國各地。除此外,五常還有許多豐富的物產,如油菜籽、筍、水菱、蓮藕、茶葉等,是名副其實的花果之鄉。

現在,隨著西溪濕地國家公園建成,城市化進程加快,五常的許多農業用地被征用開發,農業物產已經遠遠不能與開發前相比了。

(四) 西溪且留下

1.留下的千年歷史

(1)地名由來

留下是杭州西出首鎮,也是一座可以追溯千年歷史的古鎮。在南宋前,留下原名西溪市。據清光緒《錢塘縣志》記載,在南宋建炎三年七月,宋高宗南下曾經到西溪,最初想要在西溪建都,但最終選擇了鳳凰山建都。于是宋高宗就說:“西溪且留下。”就是因為宋高宗的這道口諭,西溪市就改名叫留下了,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2)地理環境

留下山水環繞,氣勢雄偉,有西溪流經。鎮上建有許多石橋,從南而北依次有古老的盈春、忠義、慶春“溪市三橋”,路北有靈慈、柵橋二橋。留下傍河筑屋,舊時很多木結構的街面屋上都有雕梁和翹角,茶樓、酒肆,臨河一面都設有美人靠,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留下不僅歷史悠久,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是杭州的西出咽喉和入場要塞,歷來是軍事要沖。現在,杭州市政府對留下古鎮開展了保護規劃,以留下大街、留下河為主體,集中體現民俗文化、鄉土文化、橋文化的江南居民水鄉風貌,建設留下歷史街區。

2.留下的人文風情

(1)人文勝跡

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古鎮為后人留下了如禁酒界碑、九間樓、馮氏山莊等數不盡的歷史文化遺產。九間樓,是安樂山山腳的九間小樓房。九間樓酒家創辦于南宋初年,酒樓最初的主人名叫沈諸,就是柴靜儀夫家西溪沈氏家族的祖先。沈諸在南宋輦道旁建起九間樓酒肆,售賣號稱第二惠泉酒的“梅花泉酒”。相傳,宋高宗游西溪,在九間樓休息,看到酒樓供奉有禮,飲食鮮潔,很高興,于是親筆御書“不為酒稅處”,并立了石碑,這就是“禁酒界碑”。九間樓酒家一直經營了幾百年,到晚明還在營業,并有了“杏花村”的雅號,許多詩文都對此有所記載。可惜世事滄桑,幾度變遷,現在殘碑斷碣已經無處可尋,十分可惜。

(2)古樸民居

留下古鎮有大量傳統古樸的民居建筑,雖然幾經戰亂,但在20世紀80年代依舊還留有許多幢古建筑。方家舊宅,建于明末清初,位于留下大街殺豬弄堂里,是方正大官醬園業主方舜山的住宅。方舜山為人謙和,16歲當學徒,后來逐步發家,創辦了方正大官醬園,可以說是一個商界創業奇跡。方宅是兩進院落,有天井,房屋是木結構二層,雕花精美,墻體、護欄保存完好。在留下古鎮保護中,被作為重點修繕,為后世展示清代古建筑風貌。留下的民居建筑還有很多,如味閑草堂、尊德堂顧宅等,都規模宏大,但由于戰亂或者古鎮改造,大都不存。

(3)繁榮茶市

在明末清初之際,留下有大批移民來墾荒種植茶葉,加上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留下茶葉交易逐漸興起。20世紀30年代時,茶市街茶行林立,茶市繁榮,附近十里八鄉都受其影響,加入茶葉貿易行業。除了茶行,茶館也興盛一時,在30年代時有20多家。茶館是古鎮的商業特色之一,茶農和村民上街,茶館就成了落腳、休閑、溝通信息的場所。茶館設有講評書、唱評彈等曲藝表演,一般臨河而建,設有美人靠,若是臨窗喝茶,風景一覽無余,充滿江南水鄉特色。

茶市街

20世紀40年代的茶市街

【結語】 幾千年來,西溪這方水土,孕育了西溪文明。宋高宗“西溪且留下”的感嘆,讓西溪從此有了皇家文脈的印記。滄海桑田,西溪的范圍幾經變遷,無數村落古鎮涌現,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它們映照著這一方寧靜山水的歷史變遷和人世滄桑,體現著西溪獨特的人文內涵和格調韻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邻水| 安图县| 乌审旗| 楚雄市| 神木县| 正宁县| 西盟| 襄汾县| 闵行区| 奉贤区| 五寨县| 东乡| 辽中县| 平遥县| 孝义市| 长汀县| 武夷山市| 郎溪县| 宝山区| 西乡县| 都江堰市| 开江县| 阜南县| 澄江县| 高安市| 疏附县| 龙海市| 屏边| 轮台县| 鄄城县| 九江市| 永胜县| 甘肃省| 赣榆县| 恩平市| 民乐县| 陕西省| 兴安盟| 仁化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