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召·徵(征)·辟·聘

均指自上而下選拔賢才入仕的方式。《説文·壬部》:“徵,召也。”《文選·阮籍<詣蔣公奏記>》“辟書始下”李善注:“辟,猶召也。”《爾雅義疏》卷上之二《釋言》引《呂覽·分職篇》“令召客者酒酣”高誘注:“召,請也。請,猶徵也。”《後漢書·申屠蟠傳》:“君非聘則徵。”《後漢書·王良傳》:“連徵皆稱病,詔以玄纁聘之。”聘、徵同義對用。《後漢書·李固傳》:“固上疏順帝曰:‘陛下?lián)軄y龍飛,初登大位,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同一事,《資治通鑑·漢順帝永建二年》作:“禮徵[樊]英。”“時又征廣漢楊厚、江夏黃瓊。”一用“聘”,一用“徵”。召,泛指各級機構(gòu)對人才的召用;徵,一般指君主的召用;辟,公府及州郡的選用;聘,用禮儀和物質(zhì)的優(yōu)惠條件召用。徵聘、辟召同義連文,表示召用。《左傳·宣公九年》:“王使來徵聘。”《後漢書·陳忠傳》:“忠以爲(wèi)臨政之初,宜徵聘賢才,以宣助風(fēng)化。”又《鄭均傳》:“均……常稱病家庭,不應(yīng)州郡辟召。”


爲(wèi)政之道在於得人,爲(wèi)了招攬賢才,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歷代統(tǒng)治者在選人方面都有探索,如漢代的鄉(xiāng)舉里選,魏晉的九品中正,隋唐以後則實行科舉制度。漢代選拔人才的途徑主要有薦舉、察舉、徵聘和郎選,而徵聘一途最爲(wèi)榮耀。《文獻通考·選考·辟舉》:“東漢時,選舉辟召皆可以入仕。以鄉(xiāng)舉里選循序而進者,選舉也;以高才名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故時人以辟召爲(wèi)榮云。”

召,既可用於對一般人的招呼、召喚,《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也可以用於發(fā)自朝廷的徵召,《史記·李將軍列傳》:“天子乃召,拜廣爲(wèi)右北平太守。”而在表示徵召方面,召的使用範(fàn)圍更廣,朝廷與公府召喚都能用“召”,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爲(wèi)右北平太守。”又《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王召見。”《後漢書·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還用於一般的上召喚下,不限於朝廷、官府的召。《鴻門宴》:“范增起,出召項莊。”《史記·陳涉吳廣列傳》:“召令徒屬。”“召”,泛指各級機構(gòu)對人才的召用。

徵,今簡化字作“征”。其實二字古字音、義均不同。征作行,征伐義;徵作徵召、徵求、徵信義。《説文·壬部》:“徵,召也,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徵”原指朝廷對民間的索求。《爾雅義疏·釋言》:“《呂覽·達鬱篇》云:‘桓公樂之而徵燭。'《漢書·五行志》云‘徵蹇與襦’高誘注及顔師古集注並云:‘徵,求也。'”徵可以要物,也可以要人。《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這是徵收兵賦、賦稅。又《典祀》:“徵役于司隸。”這是徵召服勞役者。“徵”由此可引申爲(wèi)選拔人才之稱,此在漢以後,一般指君主召用。《左傳·宣公十七年》“徵會于齊”杜預(yù)注:“徵,召也。”《周禮·地官·縣正》“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鄭玄注:“徵,徵召也。”徵作爲(wèi)任官制度方面的專門用語,一般指君主召見,如果特別指名,則稱“特徵”。《後漢書·黃瓊傳》:“近魯陽樊君被徵。”又《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徵,拜郎中。”徵有吉徵和罪徵。《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河南守吳公治平爲(wèi)天下第一……乃徵爲(wèi)廷尉。”《漢書·蔡義傳》:“[武帝]詔求能爲(wèi)《韓詩》者,徵[蔡]義待詔。”以上是吉徵。《後漢書·第五倫傳》:“永平五年,坐法徵,老小攀車叩馬,啼呼相隨,日裁行數(shù)里,不得前。倫乃僞止亭舍,陰乘船去。”《三國志·魏志·鐘繇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請法車徵詣廷尉,治繇罪。”此爲(wèi)罪徵。根據(jù)罪的輕重對待的方式有不同,罪重用法車,罪輕可車船自便。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頁。

辟,指三公以下的官府即公府和州郡對下屬的徵召。《後漢書·桓榮傳附郁孫鸞》:“諸公並薦,復(fù)徵拜議郎。”劉攽曰:“案,徵則上徵之,辟則諸府辟之,議郎當(dāng)云徵而已,明多辟字。”《後漢書·黃憲傳》:“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又《徐稺傳》:“稺嘗爲(wèi)太尉黃瓊所辟。”又《張衡傳》:“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十年》“三徵七辟,皆不就”胡三省注:“辟,公府及州郡辟也。”辟、徵這種區(qū)別只是一般情形,也有公府召用時用徵的,如《漢書·嚴(yán)延年傳》:“丞相御史府徵書同日到,延年以御史書先至,詣御史府,復(fù)爲(wèi)掾。”《後漢書·申屠蟠傳》:“大將軍何進連徵不詣。”御史大夫漢時職如副宰相,有亞相之別稱。(宋)洪邁《容齋四筆·官稱別名》:“御史大夫爲(wèi)亞臺,爲(wèi)亞相。”位居公列,大將軍也是比公開府的,也屬於公府,可見公府召人時亦或有用徵的。但這種用法只是間而有之,不影響徵、辟的一般性用法。常常“辟召”連用,表示兩漢公府及地方州郡長官自行任用所屬官吏之稱。《後漢書·鄭均傳》:“均……常稱病庭,不應(yīng)州郡辟召。”(宋)葉適《水心集》卷三《法度總論三·吏胥》:“漢之公府掾、諸卿主事,辟召皆天下名士。”

聘,原指諸侯之間互通問候,用於召用人才,有禮儀和物質(zhì)的優(yōu)待條件。《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使人以幣聘之。”《禮記·月令》:“[天子]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後漢書·徐稺傳》:“靈帝初,欲蒲輪聘稺,會卒。”同樣是人才的召用,聘和徵之間也有區(qū)別,《後漢書·申屠蟠傳》:“君非聘則徵。”《後漢書·韓康傳》:“連徵不至,桓帝乃備玄纁治理,以安車聘之。”又《楊厚傳》:“梁太后詔備古禮以聘厚,遂辭疾不就,建和三年太后復(fù)詔徵之。”從文獻用例看,聘的禮儀更重,所以是在對被徵召的人特加尊重時使用,而作爲(wèi)一般徵用的意義,二者區(qū)別不是很大,文獻裏也有二者並用和相互錯用的例子,例見文首摘要所列。另,同“徵”一樣,“聘”不完全是君主召人,大臣召士或也用之。《太平御覽》逸民九條引皇甫士安《高士傳》曰:“鄭樸……大將軍王鳳以禮聘之。”不過這些用法只是偶而用之。參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第205—20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神木县| 西贡区| 福泉市| 九台市| 平潭县| 阿克陶县| 红原县| 巨鹿县| 墨竹工卡县| 遵义市| 达拉特旗| 黔东| 磐石市| 泗阳县| 津市市| 密云县| 凤城市| 前郭尔| 剑河县| 和顺县| 佛坪县| 独山县| 天镇县| 阿图什市| 石柱| 贵港市| 宁南县| 余姚市| 寿宁县| 吴川市| 班玛县| 石林| 桂林市| 旅游| 兴仁县| 安国市| 车致| 广饶县| 长阳|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