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健康促進研究的行為理論與方法
- 司琦
- 2602字
- 2020-02-26 15:22:10
1.1 健康行為和體育健康促進行為
1.1.1 核心概念界定
(1)健康行為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健康行為指的是個體、群體或團體的行為以及行為的決定因素(determinants)、相關因素(correlations)和結果(consequences)。結果包括社會變化、政策發展和實施、應對策略以及生活質量變化等。健康行為不但包括可觀察的、外顯的行為,同時也包括可報告和測量的精神變化、情緒變化等心理狀態。
不同學者對健康行為的認識存在差異。有學者認為,健康行為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個體與維持健康、康復或健康促進有關的行為。不但包括個體的心理過程,如性格、信念、價值、動機;也包括外顯的行動、行為方式和習慣。此種對健康行為的解釋與“健康相關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基本相同。
第二類為指向健康或被健康結果所強化的行為。此種對健康行為的解釋與“促進健康行為”(health-promoted behavior)類似。
第三類認為,健康行為指主觀認為自身健康的個體為增進健康、預防疾病而采取的行為。此種對健康行為的解釋與“預防性健康行為”(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的解釋相似。
第四類認為,健康行為指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諸方面均處于安寧(well-being)狀態時的一種理想狀態。
本書所研究和討論的健康行為更接近于其廣義定義,即第一類對健康行為的解釋。
(2)健康促進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促進的定義是:健康促進是一個控制和提高健康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個體的相關行為,同時也表現為社會和環境變化對行為起到的干預作用。1986年11月17-21日,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大會在結束時發表的《渥太華憲章》(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指出:“實現健康促進有六個主要的途徑,分別是制訂健康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加強社區行動、促進個體相關技能發展、適時調整健康服務,以及面向未來。”
由此可見,影響健康行為,實現健康促進,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個體、群體以及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參與。其中環境包括微觀環境、中觀環境和宏觀環境,即個體所處環境、學校環境、工作單位環境、社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而支持則包括政策、立法、組織等各個系統。因此,健康促進的內涵包括個體行為改變和政府行為改變(社會環境)兩方面,并重視發揮個體、家庭和社會的健康潛能。
(3)體育鍛煉和體育健康促進行為的定義
學者對鍛煉行為(exercise behavior)、體育鍛煉(physical activity,又稱身體活動或體力活動)行為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文獻和研究報告中,多使用鍛煉行為一詞,意指為了達到某個特殊的目的(如改善外表、增強心肺功能、消除壓力、增加樂趣等)而實施的一系列休閑體育鍛煉。而體育鍛煉則指的是所有引發能量消耗的身體移動,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動,如洗碗、洗衣等家務勞動。體育鍛煉行為所指的范疇更為廣泛。因此,鍛煉行為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鑒于目前國內的學術界對上述兩個概念的區別尚未達成統一認識或共識,有關概念的翻譯和使用也尚未達到統一。因此,本書不加區別地使用鍛煉行為和體育鍛煉行為兩個概念,但其含義統一為骨骼肌收縮或運動而引發的身體能量消耗增加。
體育健康促進這一概念經常在探討通過體育鍛煉獲得健康收益時使用。而體育健康促進行為可以被理解為,任何一種形式的、以促進健康增強功能能力(functional capacity)為目的的,而又沒有風險或不會造成不必要傷害的體育鍛煉行為。
1.1.2 體育鍛煉和體育健康促進行為的分類
之所以對體育鍛煉行為進行分類,旨在明確其功能、用途和特征,為有針對性地對各類人群提供所需的體育鍛煉建議奠定基礎。
(1)按代謝水平的高低進行分類
體育鍛煉行為被定義為高于基礎代謝水平,由于骨骼肌收縮或運動而引發的身體能量消耗增加。而身體的活動可以依據代謝水平的高低分為基線活動和健康促進行為兩類:
基線活動(baseline activity)指日常生活中的低強度活動,包括站立、慢走和拿起輕的物體等。如果個體只進行類似上述的基線活動,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其處于體育鍛煉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或久坐不動(sedentary)的狀態。
體育健康促進行為所指的行為是,在基線活動基礎上增加的、用于獲得健康收益的活動,包括跳繩、舞蹈、舉重、跑步、游泳等眾多形式的體育鍛煉行為。
(2)按目的進行分類
按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可以將其分為健康相關體育鍛煉和成績相關體育鍛煉兩類。
健康相關體育鍛煉(health-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指以增進健康,尤其以提高心血管適能和肌肉適能為目的的體育鍛煉行為。
成績相關體育鍛煉(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指專業運動員以提高運動成績、運動表現或專項適能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體育鍛煉行為。在本書中,由于不涉及此類體育鍛煉行為,因此不再贅述。
(3)按水平進行分類
按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或強度變化,可將體育鍛煉行為區分為不鍛煉(inactive),低強度鍛煉(low intensity activity),中等強度鍛煉(moderate intensity activity)和高強度鍛煉(vigorous intensity activity)。具體差異見下表(表1-1)。
表1-1 按水平體育鍛煉行為劃分表

①不鍛煉:日常生活過程中,無超過基線水平的鍛煉活動。
②低強度鍛煉:雖然有超過基線水平的鍛煉活動,但遠遠達不到每周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體育鍛煉或等量75分鐘的高強度體育鍛煉的標準(HHS, 2008)。
③中等強度鍛煉:每周參與累積150分鐘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或等量75分鐘的高強度體育鍛煉。
④高強度鍛煉:每周累積超過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
(4)按功能分類——針對青少年兒童
針對仍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青少年兒童,體育鍛煉可以按照其功能劃分為:有氧活動(aerobic activity),增強肌肉力量活動(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和增強骨骼活動(bone-strengthening activity)三類。
①有氧活動:指有節奏地運動大肌肉群的活動。包括跑步、跳躍、跳繩、游泳、跳舞以及騎自行車等活動。有氧活動有助于增強心肺適能。
②增強肌肉力量活動:增加肌肉運動的各類活動,即通過抗阻力或一定量的負荷來實現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對于青少年兒童而言,增強肌力的活動可能是非組織的活動或玩耍,例如攀爬運動場上的各類器械、拔河;或是有組織的、利用健力帶(resistance bands)所進行的各類鍛煉活動。
③增強骨骼活動:促進骨骼生長和力量的活動。例如通過青少年兒童自身和地面撞擊而產生力量的各類活動,以達到增進骨骼健康的目的,如跑步、跳繩、網球、籃球、跳房子、跳皮筋等。通過舉例可知,增強骨骼的體育鍛煉也可以是有氧活動和增強肌力的活動。
(5)按類型進行分類
按類型可以把體育鍛煉分為四類,交通性體育鍛煉(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職業性體育鍛煉(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家務性體育鍛煉(domestic physical activity)和休閑性體育鍛煉(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上述體育鍛煉行為的劃分方法,主要是依據日常生活中,為實現不同目的而在交通、職業性工作、家務勞動以及休閑性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能量消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