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印州的日子
- 吳玉蘭
- 1418字
- 2019-12-06 16:09:36
序
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已經不僅僅把“教材當作學習的世界”,更是把“世界當作學習的教材”。身在杭州,校長和老師們總是有很多機會走出國門,走向國外,更為寶貴的是可以長時間地走入國外教師的課堂持續地關注和學習。
本書的作者吳玉蘭老師是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她被推薦帶領天長小學的兩名學生,不遠萬里,走進美國印第安納州……與當地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了兩個多月,其中有八周是真正融入了當地的學校,感受異國課堂,體驗異國文化。吳老師是一位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記錄,樂于思考。在美國期間,她就有意識地把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回國整理成冊,就有了這本《在美國印州的日子》,讓我們更多人有機會通過文字走進鮮活生動的、真實的美國小學課堂。
讀完吳老師的作品,我感受最深刻的有三點:一是美國的教育民主又不失規則。在很多人心中,美國是一個講民主的國度,因此,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學生應該是自由的,可能沒有那么多的條款要遵守。而在吳老師的眼中,美國的民主是在一定規則上的民主。校園內只能輕輕走,不能大聲叫嚷;上廁所要排隊,不能擁擠;每個班都有班規,告訴學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們現在都在提“核心素養”,究竟什么是核心素養?專家的解讀是適應學生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就是說,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不同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也同時要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基本的禮節、涵養正是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些是美國教育所關注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正是這樣的教育,才有了吳老師看到的和諧的鄰里關系,自信地為大家服務的殘疾人……
二是美國的教學開放又注重差異。一說起中美教育的差異,估計很多人會說,中國的教育“重知識”,美國的教育“重能力”;中國的學生會“模仿”,美國的學生會“創新”。那么,美國的課堂教學究竟是怎樣的?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跟隨著吳老師清新的筆觸,我們看到了一個開放的美國課堂??茖W課、社會課上,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數學課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去解決問題……同時,又十分尊重學生的差異,為學生“量身定制”需要的學習材料。正是這樣開放的學習環境,正是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使能力的培養成為可能。
三是美國學生的學習輕松又不簡單。身邊有很多家長認為,在國內讀書太辛苦,還是讓孩子出國留學為好。從與吳老師一起前往美國游學的兩個孩子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美國小學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確實沒有國內緊張。他們的雙休日不是用來上培訓班的,而是走向社會,參加各種活動。但是在這種貌似“輕松”的學習背后,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學生的學習并不簡單。作業不多,但是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呈現,需要查找資料,了解背景,更考驗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而這些,也正是我們國內教育所需完美和提升的。
感謝吳老師,用一件件發生在美國課堂、美國鄰里之間,以及美國街頭巷尾的小故事,帶著我們從小事中看出了大不同,讓我們有機會更近距離地觀察美國文化和美國教育。此書不是系統闡述美國教育的全部,但每一點都是作者親歷,身在其中深有感觸。“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吳老師的視角,一個小學數學老師的視角,難得、獨特且珍貴,但愿也能引發您的共鳴,促發您的思考,改變您的行動。
浙江省特級教師
教育部首批公派留學英國訪問學者 唐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