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信息社會和信息素質教育

1.1.1 信息與信息社會

“信息”一詞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為“情報”,我國臺灣地區稱之為“資訊”。信息泛指音訊、消息、通信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作為科學術語最早于1928年出現在哈特萊(R.V.Hartley)撰寫的《信息傳輸》一文中,關于信息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如信息奠基人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一定義被人們看作是經典性定義并加以引用。電子學家認為“信息是電子線路中傳輸的信號”。經濟學家則認為“信息是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

一般認為,信息有三方面的用法:一是作為事物的信息,二是作為知識的信息,三是作為過程的信息。信息貫穿了現代工業生產的全過程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用來獲取、存儲、傳遞和利用信息的技術被稱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它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和控制技術等相關技術。隨著信息技術在當今世界各國的飛速發展,形成了極為龐大的信息產業(information industry)。

20世紀60年代后,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中,信息、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并促進了新產業結構的形成,數字化生產工具在生產和服務領域被廣泛應用。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各種生產設備被信息技術改造為智能化的設備。通信和計算機等信息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到電信、銀行、物流、電視、醫療、商業、保險等服務行業。固定電話、移動電話、電視、計算機等各種信息化的終端設備無處不在。易用、價廉、隨身的數字產品及各種基于網絡的家電被廣泛應用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信息社會的工業生產發生了巨變,信息社會也被西方國家稱為后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

相比人類社會所經歷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知識是信息社會的最重要因素

在工業經濟中,勞動和資本密集產業是主導產業,資金、原材料和能源是主要戰略物資;而信息社會,起主導作用的產業是信息產業,知識、技術和信息是戰略物資。信息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并推動了微電子、數字技術等高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其中計算機產業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也導致了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即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數越來越少,從事信息職業等第三產業的人數越來越多。信息社會也是“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s economy)時代,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它直接依賴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的《科學、技術與產業展望》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是支撐OECD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在信息社會中,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要素不是資本,而是信息知識,價值的增長主要通過知識。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在其《大趨勢》一書中指出:“知識是我們經濟社會的驅動力。”知識和信息成為財富和力量。

2.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

從20世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來看,信息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20世紀50-70年代為第一階段,電子信息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得信息產業開始崛起;20世紀80年代為第二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個人計算機的使用開始走向普及;20世紀90年代是第三階段,主要標志是開啟席卷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在西方國家的影響和推動下,世界各國都融入了這一浪潮中,也標志著人類社會真正步入了信息社會這一新的文明時代。

20世紀是人類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紀,在科學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其中,相對論、量子論、基因論和信息論的研究發現最為突出。在信息領域,微機的出現和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使得全球經濟得以迅速增長。其中最明顯的是信息技術革命在全世界范圍日漸興起,互聯網的建設和多種通信方式的使用,特別是商業通信衛星的使用,使跨界、遠距離信息傳送成為可能,信息技術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迅猛擴張和滲透。冷戰結束后,國際競爭的重心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加速了全球經濟信息化和知識化的步伐。

3.社會生活受到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

在信息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深受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利用計算機或個人移動終端獲取信息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質量。在知識獲取的方式上,由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育、科研中的普遍使用,知識和信息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

信息社會也帶來了“信息爆炸”和信息獲取不平等等一系列問題。統計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信息量每20個月就增加近一倍。進入90年代,信息量繼續以幾何級別增長,到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爆炸,信息量增長的速度遠比人類理解的速度快,并以海浪式從四面八方涌入人類的生活。大量色情、暴力、虛假廣告等有害信息也同時侵入人們的生活,垃圾信息的泛濫形成了網絡新公害,人們需要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著手解決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

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inequality)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就由西方學者提出,90年代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沖擊下,迅速成為信息社會的重要現象。此后,信息社會中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信息貧困等信息不平等現象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信息不平等是社會不平等的一個側面反映,反映了社會成員在信息獲取時存在不平等。一般認為,政府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責任主體,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和網絡使用的普及是消除國民信息不平等的主要措施。沒有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進行大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政治民主化才會更多地關注民生和民權,改善國民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設施;現代化網絡等通信技術的廣泛采用,讓每個人成為數字網絡的用戶,能夠迅速獲得信息,消除“數字鴻溝”。作為信息使用者的個人,在克服“信息不平等”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外部信息環境變得良好時,個人的信息獲取能力則顯得十分重要。在當今信息網絡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十分迅速,這使得部分人特別是老年人無法跟上信息社會發展的步伐。信息素養教育是信息社會公民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取有效的信息已成為人們需具備的一個重要的生活能力。關于信息素養,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作了如下定義:“能夠感知信息的需求,有能力獲取、評價、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并具備學習的能力。”可以說,外部的信息不平等可能會經過不長的時間得以改變,而一個人的信息素養卻不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提高,特別是涉及學術水平、外語閱讀能力等。因此,個人信息素養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比改變外部信息不平等更加困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益县| 容城县| 苗栗市| 江阴市| 长顺县| 庆城县| 同心县| 义乌市| 巴林右旗| 盐津县| 余江县| 武宁县| 新乡市| 武汉市| 德清县| 镇原县| 深泽县| 靖西县| 紫金县| 虞城县| 清远市| 黑龙江省| 奉化市| 正安县| 陈巴尔虎旗| 奈曼旗| 获嘉县| 新平| 蒙山县| 福建省| 淮阳县| 马公市| 喀什市| 霍山县| 来安县| 华池县| 安徽省| 盐池县| 新余市| 香格里拉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