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中央—省間財政運行分析

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基本實現了中央的意圖,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從1993年的22%,迅速提高到55.7%(見圖2-1);同時,全國財政收入保持將近20%的增長率(見圖2-3)。1994—2003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4%,其中,中央收入增長16.1%,地方收入增長19.3%。10年間,我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從分稅制改革前的5000多億元增加到如今的2萬多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12.6%提高到2003年的18.6%。同時,2003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4.6%,比1993年的22%提高了32.6個百分點(見圖2-1)。

圖2-1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比重變化(1993—2004年)

數據來源:根據1993—2004年各年的《浙江省財政統計年鑒》整理。

圖2-3 浙江省中央財政收入與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率(1995—2003年)

數據來源:財政部預算司編,《全國地市縣財政統計資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2003年。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解決了兩個比重提高的同時,中央從省及以下層級政府集中的財源,是通過全國基本統一的制度框架完成的。一方面,在分灶吃飯時期只有較低比例上解甚至困難補助地區,分稅制之后都必須把增值稅的75%和消費稅的100%作為國稅收入,上解中央財政;另一方面,中央在分稅制之后的較長時期內,都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轉移支付體系,1995—1999年的過渡時期轉移支付,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穩定因素影響,主要轉移支付到少數民族地區(王紹光,2002)。為了緩解財政和發展的地區間不平衡問題,中央政府進一步通過政治集權體制調整中央財政體制來集中財力:一是1997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多次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央與地方分享比例,從50∶50改為80∶20,并將稅率從3‰調增到5‰,增加的收入全部作為中央收入;從2000年起,分三年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逐步調整到中央97%、地方3%。二是所得稅體制改革,2002年所得稅收入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2003年以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中央因改革所得稅收入分享辦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

分稅制之后的中央財政體制對印花稅和所得稅分享體制調整,以及2001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中央集中了大稅種和稅收征管成本較低的稅種,對各個省份的財政體制形成了沖擊。由于不同省份和地區的稅源富裕程度和結構不同,中央財政體制調整的沖擊程度是不同的。分稅制改革對以煙、酒產業為主的地區的沖擊較大,此后印花稅和所得稅則是對幾乎所有省份都形成了相當程度的沖擊,而農村稅費改革則是主要對農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高的地區和鄉鎮形成了較大沖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石狮市| 隆德县| 恩施市| 汝南县| 武乡县| 平山县| 格尔木市| 鱼台县| 盐亭县| 南召县| 门源| 新建县| 万安县| 钟山县| 泾源县| 噶尔县| 崇阳县| 博湖县| 福建省| 青海省| 怀远县| 田林县| 呼和浩特市| 建德市| 察隅县| 体育| 库尔勒市| 赣榆县| 桂林市| 雷州市| 乐平市| 武陟县| 铁力市| 商丘市| 中牟县| 浠水县| 龙门县| 武穴市| 阿鲁科尔沁旗|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