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分享”平臺
談到分享,很多美國人不會忘記肖恩·范寧,這位在分享領域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男孩,是全球第一個走紅的P2P音樂交換軟件Napster的創始人。
1998年,18歲的肖恩·范寧還是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一年級的新生,當時他有位熱愛音樂的室友,常常為高昂的CD價格而頭疼。這名室友偶爾會在網上搜索音樂,但那個時候,唱片公司的壟斷經營很強勢,搜索起來很不容易。熱心的肖恩·范寧為室友編寫了一個簡單的程序Napster,這個程序可以在搜索到音樂文件之后,把所有的音樂文件地址存放在一個集中的服務器中,進而能夠方便地過濾上百條地址,并提供檢索,從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
原本只是無心插柳的小事,但這個程序竟然在大學里傳開了。同學們對它大加贊賞,說它是“殺手程序”,令無數音樂愛好者美夢成真,Napster在極短的時間內擁有了大量使用者。
1999年1月,肖恩·范寧開始了Napster程序的深入研發與服務。很快,其網絡注冊用戶達到上千萬。同年5月,Napster公司宣告成立。
Napster的軟件,不僅可以把音樂作品從CD格式轉化成MP3格式,還提供平臺供用戶檢索、上傳和下載各種音樂作品,幾乎叫醒了全部美國人的耳朵。這可以說是P2P軟件成功進入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標志。
肖恩·范寧創業初期的條件非常艱苦,為了能集中精力開發產品,他選擇了輟學。在他的努力下,Napster程序軟件逐步完善,網絡注冊用戶最高峰時達到8000萬之巨。Napster上線后迅速風靡美國各高校,越來越多的網民學會熟練地使用軟件轉換音樂格式,他們把自己手中的CD光盤轉制成幾十兆的MP3音樂,并且可以與喜歡同樣風格音樂的人聊天,與之在論壇討論,互相交流。
在音樂發燒友們為省掉許多不必要的光盤開支歡喜雀躍時,Napster也讓唱片業老板們恨得牙癢癢,欲除之而后快。
國際五大唱片公司對Napster提出起訴,指其涉及侵權歌曲數百萬首,要求其為每支盜版歌曲賠償10萬美元。年輕的肖恩·范寧敗訴了,他提請上訴之后,二審依然判其敗訴。最終,在2002年6月,Napster宣告破產。
盡管Napster生不逢時,盡管當時的經濟與法律尚未做好迎接信息技術新變革的準備,讓這位前衛的年輕才子與他的公司當了一次炮灰。但Napster的免費服務和快速流行讓其在電腦界和娛樂業里成為一個傳奇的符號。
分享之火一旦被點燃,便不會輕易熄滅。一位革命者倒下,必定會有其他革命者相繼站起來。盡管在法庭的責令下,Napster的免費服務徹底成為歷史,但它卻給點對點文件共享程序,如Kazaa、LimeWire和BearShare的拓展鋪好了道路。人們的共享意識被喚醒后,再要打壓和控制就不容易了。
隨后崛起的維基百科、假日房屋租賃、空中食宿(Airbnb)、優步(Uber)、豬八戒網、時間財富網等,都是對Napster分享模式最好的肯定。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網絡、移動端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交車上,地鐵里,商場里,大街上,你會看到無時無刻不在擺弄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他們或看,或聽,或聊,分享文字,分享生活,分享快樂……
2016年2月28日上午,《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白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分享經濟將呈現五大趨勢:內涵持續深化,外延不斷擴大;競爭日趨激烈,少數企業勝出;傳統企業轉型,積極擁抱分享;監管體系重構,社會協調治理;倡導開放包容,走向信息社會。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楊一心在致辭說:“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分享經濟能得到更快發展,因為人們將更多從占有的執著中解放出來,轉而擁抱使用。”
這也就是所謂的抱團取暖,大數據技術和移動互聯網平臺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更好的機會、更高的收益、更合適的就業、更人性化的服務、更與眾不同的體驗。
2015年12月13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成立,至今協會已經涉及七大領域,有四十余家會員單位。其中,滴滴出行、螞蟻金服、空中食宿等都或多或少地為改善民生,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做出過貢獻。
僅2015年一年,滴滴出行全平臺訂單總量達14.3億,遠高于全球同行業其他公司,就連委員會名譽顧問,被譽為“全球分享經濟鼻祖”的羅賓·蔡斯女士都覺得這是個了不起的神話。
各類分享企業如潮水般涌來,在各個領域開疆拓土,這些企業在快速成長的同時,還要小心傳統企業的明槍暗箭,以及發展中的絆腳石。另外,對于種種新生事物,相關的監管還不是很到位,雖然政策導向趨于明朗化,可相應的法律條文還未完全出臺,因而在很多方面存在問題。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對于席卷全球的分享經濟浪潮,中國已經做好備戰準備,也必定能夠發揮后發優勢,且行且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