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島旅游地域系統演化與旅游規劃轉型:朱家尖案例作者名: 倪欣欣 馬仁鋒本章字數: 2352字更新時間: 2020-02-21 18:04:16
3.1.1 人地關系的理論解析
人地關系理論自古有之,人們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相關”—“因地制宜”的思想演變。人地關系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主線。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始終不能脫離對人與地相互關系的討論。人地關系思想主要包括人對地的依賴以及人對地的改造或影響作用。人地關系理論中最重要的是對“關系”的定義。吳傳鈞院士提出人地關系,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人對地具有依賴性;第二,在人地關系中人居于主動地位,人是地的主人,地理環境是可被人類認識、利用、改變、保護的對象
。
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一直處于變化當中,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完整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這些變化都是由在這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變化引起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世界經濟工業化和社會城市化加劇及先進技術手段應用,使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改變,引發一系列的生態變化,這些變化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進程。21世紀以來,經濟地理變化、社會地理及政治地理的變化,對“地”的影響越來越大。由自然因素引發的環境變化正在轉變為由人類因素引發的環境變化。這些現實的變化使得學界對于人地關系理論的假說也處在不斷更新變化中(圖3-1-1)。假說的核心觀點見表3-1-1。

圖3-1-1 人地關系理論不同發展階段衍生出的假說
表3-1-1 各假說核心觀點

② 方修琦,張蘭生.論人地關系的異化與人地關系研究[J].人文地理,1996,11(4):4—9.
③ 夏湘遠.從混沌到覺醒:人地關系的歷史考察[J].求索,1999, (6):72—76.
④ 李鐵鋒.論人地關系危機與地球科學[J].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6,19(6):753—757.
⑤ 蔡運龍.人地關系研究范型:地域系統實證[J].人文地理,1998, (13):7—12.
⑥ 艾南山,李后強.人地關系和山區經濟發展[J].貴州科學,1992(3):6—9.
① 方創琳.中國人地關系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J].地理學報,2004, (59):21—32.
② 李廣全,劉繼生.思維方式與人地關系理論[J].人文地理,2001,16(6):77—80.
③ 王黎明.面向PRED問題的人地關系系統構型理論與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2):38—44.
④ 吳攀升,賈文毓.人地耦合論:一種新的人地關系理論[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 15(3/4):50—53.
⑤ 劉繼生,陳彥光.基于GIS的細胞自動機模型與人地關系的復雜性探討[J],地理研究,2002,21(2):155—162.
⑥ 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J].經濟地理,1989,11(3):1—5.
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了人地關系一直處在異化中。在人類漫長發展歷程中,人地關系因生產勞動工具的變革發生了四次異化過程,分別以工具的使用、農業文明的出現、文明社會的產生和工業革命為標志,逐漸形成了由自然環境、人類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共同組成為人類所特有的人地系統。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有學者總結了人類社會的四次異化過程,并探討人地關系異化與人地系統研究的關系,認為人地關系研究的任務在于揭示人地關系的驅動機制以及系統內部相互作用機制。此外對人地關系異化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
人地關系的每一次異化,人都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人類極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改造環境,環境也會給予相應的反饋。在異化過程中,環境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和破壞,這必然會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和反思,自然產生了人地關系錯位論和危機沖突論等假說。張復明認為人地關系危機的根本核心是資源問題,認為人類應該樹立資源中心論,著力改善資源利用結構和效率,改進人地關系關聯方式和復合作用效應,建立多層次人地協調工程,以上是在人地關系危機論下調控人地關系的基本思路和方式。
20世紀90年代晚期,當意識到人地關系危機的實質是由于人類和自然任何一方的不正常“擾動”和非彈性的“越軌”影響人地復合結構的進化和功能的良性發揮,最終影響系統組織和自身發展,甚至導致衰退時,人們不得不開始尋找人類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因此相關學者提出人地關系協同論、優化論和協調共生論。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地關系的復雜化和研究的深入,學界將人地關系系統作為人對地相互作用所涉及的諸因素固有的系統特征進行模擬分析的概念模式。這也是人地關系研究從實物到概念抽象的進步標志之一。此階段學界提出了耦合論、分形論、構型論、耗散結構論及地域系統論等。耦合論就是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一種新人地關系理論假說。“耦合”強調了人與環境是耦合在一起協同演進的,也就是說兩者在演化路徑上密不可分。有學者認為現在的人地關系是一種太極式的耦合關系
。分形論的提出糾正了地理環境決定論將復雜的人地關系線性化的錯誤,指出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是復雜的非線性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某種混沌機制,從而導致地球表層許多人文分形結構。劉繼生等嘗試通過邏輯斯蒂方程的數學變換,分析人地關系非線性相關作用的混沌特征,并探討了人地關系的分形性質,通過優化分形結構,可有效調控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構型論是將具象的事物進行抽象研究的有力工具,研究者在研究人地關系系統時,利用一定的方式(文字、圖示、數學模型等)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的過程稱為人地關系系統的構型,即構造模型。如面向區域P(人口)R(資源)E (環境)D(發展)問題的人地關系系統構型。地域系統論的提出是將人地關系置于某一特定地域,將這一地域的人地關系看作一個地域綜合體,此理論的提出為地理學研究人地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并對此展開了人地關系評價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演進
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現階段,有學者批判以人類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認為可持續發展理論不是人地關系理論的現階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并在易經陰陽思想上提出人地關系中“人”和“地”互為或互不為中心,并根據陰陽“一生二”、“二生三”分別提出“人系統”和“地系統”兩個中心假設,并以陰陽此消彼長來構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模型。
由上述人地關系理論假說發展變化可知,人地關系研究對象發生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變化,其研究方法也發生了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